略谈幽闭型小说
2022-07-05孙旭诞
孙旭诞
王小波写过一篇名为《关于幽闭型小说》的文章,指斥张爱玲的小说大抵皆是此类,即小说里充溢着怨妇心理,“从早唠叨到晚,说些尖酸刻薄的话——捕风捉影,指桑骂槐”,并直白地承认自己不喜欢:“看了以后不烦也要烦,烦了更要烦,而心烦这件事,正是多数中国人最大的苦难。”王小波还反感马克·吐温小说里的水手长,以为航海小说是幽闭型小说的一种。
王小波對“幽闭型小说”的定义是:“所谓幽闭类型的小说,有这么个特征:那就是把囚笼和噩梦当作一切来写。或者当媳妇,被人烦;或者当婆婆,去烦人;或者自怨自艾;或者顾影自怜。总之,是在不幸之中品来品去。”王小波的想法很“阳光”:“我原是学理科的,学理科的不承认有牢不可破的囚笼,更不信有摆不脱的噩梦。人生唯一的不幸就是自己的无能。”
王小波理念中的“幽闭”这一语词,有着中国式的底色存在。在他的小说《红拂夜奔》里,红拂被囚在木制的笼子里,很能表征古代中国以缠足为象征的幽闭女性这一主题。
“幽闭”这一语词的意涵,在中国历史上非常不人道,是“对女犯施行的宫刑”,手法离奇多变。鲁迅在《病后杂谈》一文中道:“……对于女性就叫‘幽闭,向来不大有人提起那方法,但总之,是决非将她关起来,或者将它缝起来。近时好像被我查出一点大概来了,那办法的凶恶,妥当,而又合乎解剖学,真使我不得不吃惊。”
在王小波眼里,船是一个幽闭之物。从张爱玲作品中,可以看出她非常喜爱小屋和船这些“幽闭”场所。在《谈看书》一文里,她表达了对海盗生活的好奇与对库克船长的偏爱。“在孩子对小屋和帐篷的迷恋上可发现这一点:把自己圈围起来,待在里边,这都是孩童和凡尔纳心目中存在的理想状态。”法国思想家罗兰·巴特在《“鹦鹉螺号”与“醉舟”》一文里揭示,其实这是一种对“完整性”的偏爱:“对船的喜爱总是意味着完全封闭本身充满乐趣,手边拥有尽可能丰盈的物品。可安排完全有限的空间:喜爱船,首先就是喜爱一所绝顶完美的房屋……它实际上就是一个栖息地。”
罗兰·巴特认为,大多数传奇或小说当中的船都有点像“鹦鹉螺号”,含有令人珍爱的“幽闭”主题,因为将船呈现为人类的住所就足够了,“让人类在那儿即刻可安排这浑圆而光滑的天地产生的快乐”。
张爱玲在青少年时期因反抗父权而被勒令居家禁足一段时光。这一段人生经历对她影响至深,早期长篇小说《十八春》里女主角顾曼桢遭囚禁这一情节就有张爱玲本人“幽闭”时期的个人体验在里面。在晚期作品《小团圆》里,明显可以看出她有着幽闭偏爱症。在张爱玲的幸福之梦中,有“青山上红棕色的小木屋”,有好几个小孩,有之雍,“她醒来快乐了很久很久”。一家人,乐活在这浑圆而光滑的小木屋,就是幸福。
就小说而言,阿根廷作家胡里奥·科塔萨尔的《公共汽车》、张爱玲的《封锁》、张大春的《悬荡》这三篇小说,都可算是“幽闭型”小说。这里的“幽闭”一词,更多地体现了现代心理学中的“幽闭恐惧症”这一义项。小说家们将主角扔进了一个陌生的世界里,或者是一辆公共汽车,或者是一个索道缆车,从上车至下车,故事显得有始有终。在这些“幽闭”的空间里,读者仿如端坐在剧场的观者,目视前方洞穴般的舞台,大幕开合,戏如人生。古今中外众多作家都将此型构作为练笔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