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级高新区与企业创新研究

2022-07-05王伟

商业文化 2022年18期
关键词:高新区数量升级

王伟

21世纪以来,中国建设了大批高新技术园区,旨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水平提升,该政策是否有效值得研究。对于高新区政策的有效性评估可以从企业的创新能力出发,本研究以上市企业数据的专利申请数量和发明申请数量来度量企业创新能力。基于2009年的国家级高新区升级政策为拟自然实验,本研究构建了双重差分模型证明了高新区升级政策能正向并且显著促进企业创新水平提升。平行趋势检验结果表明,基准回归结果是稳健的。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得出了三个方面政策启示。未来政策的方向不仅要注重企业专利和发明的数量,更需要关注创新质量。国家级高新区需要进一步联合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产学研结合,最大限度发挥多方机构的创新潜力,同时,还需要侧重于制度环境的优化,为企业创新破除制度障碍。

当前,中国已经全面开启新时代新阶段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创新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十四五”规划更是把创新战略提到了新的高度。为落实和推进国家创新发展战略,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启动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高新区”)政策来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经过多年持续发展和扩大,高新区政策的落地实施为中国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生产率提升注入了新动能(刘瑞明和赵仁杰,2015;袁航和朱承亮,2018)。为了进一步促进创新发展,科技部在2009年发布了《关于发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旨在促进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有利于升级产业结构和提高科技创新水平。

高新区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鉴于此,评估国家级高新区政策的有效性就需要探究该政策是否有利于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根据测算,全国有超过40%的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在国家级高新区内,并且高新区内的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是非高新区的2.7倍(江兵,2018)。虽然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和土地建设高新区,并且引入了大量企业,但是该政策是否有利于企业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值得探讨。

根据已有研究,高新区对企业创新可能存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影响。一方面,高新区政策能够有效促进企业创新水平提升。由于高新区能产生集聚效应,促进区域内的企业协同合作,并且企业间产生知识外溢,极大提升了企业创新能力(陈胜蓝和刘晓玲,2015;吴敏等,2021)。此外,由于高新区企业的距离优势能够降低企业间交易成本,提高资源利用优势,同时吸引了更高创新水平的企业加入,进一步提高了整体创新能力(Combes et al., 2010)。然而,另一方面,高新区政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企业创新。由于高新区对企业实施多项优惠政策,大力扶持企业创新发展,但是部分企业存在寻租效应,在获得补贴的同时没有实质创新成果产出,造成资源错配,抑制了企业创新 (郑江淮等,2008)。此外,当高新区内的企业增加超过一定限度,会导致生产要素和服务的过度竞争,这些拥挤效应会产生负外部性抑制企业创新(Brakman et al.,1996)。因此,国家级高新区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暂未形成统一的结论。本研究基于中国上市企业的數据,构建了双重差分模型来验证国家高新区政策升级是否有利于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本研究在三个方面有所贡献:首先,本研究为高新区的政策评估补充了微观实证。本文使用上市企业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有利于拓展宏观产业政策对微观企业行为的影响研究,并且上市企业的数据中包含了专利和发明的数据,能够有效度量企业的创新成果。第二,本研究构建了双重差分模型缓解了内生性,得到了更加可靠的估计结果。由于2009年的国家高新区升级政策是拟自然实验,本文把政策影响下的企业和非政策区域的企业进行趋势对比,通过消除其他因素影响来有效估计真实的创新水平提升。第三,本研究能够为国家创新战略实施和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一些经验证据。

制度背景

为了有效改善经济的粗放型增长和促进产业升级,政府推行了一些政策来鼓励自主创新,而国家级高新区是最重要的创新政策之一。从1988年开始,中国实施了“火炬计划”,并且在同年5月,政府批准成立了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即中关村科技园区)(王方,2013)。在1991和1992年,国家又在各个地区陆续增设了50个国家级高新区,以全面促进产业升级和提升创新能力。从1993年到2008年期间,国家级高新区没有大规模扩增,只增加了2个,这个阶段的侧重点放在省级高新区的建设 。直到2009年,科技部出台了相关政策来促进省级高新区升级,此后,国家级高新区的数量快速增长(如图1)。截至2020年,全国一共设立了169个国家级高新区。其中东部地区的高新区数量最多,为70;中部地区的高新区数量次之,为44;西部地区的高新区数量为39,而东北地区的高新区数量最少,为16。虽然总体的高新区数量分布依然是以东部为主,但高新区升级政策兼顾了东西部均衡发展。这为双重差分模型的构建提供了重要基础,能够最大限度降低自选择效应偏差。

国家级高新区主要从三个方面为企业提供政策优惠。首先,政府通过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的方式吸引企业入驻,税收减免和技术研发补贴能够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从而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加入园区和增加研发投入(李启航等,2021)。其次,政府引入和培育大量创新型人才加入高新区建设,同时完善基础设施服务来吸引人才,这为企业补充了尖端人才资源。第三,国家级高新区通过政策引领形成产业集群,一方面有利于知识外溢促进企业创新,另一方面也完善产业链减低了企业成本(程郁和陈雪,2013)。因此,随着国家级高新区数量的增加,入驻企业的随之增加,截至2020年,共有16.5万家企业位于国家级高新区,工业总产值高达25.6万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火炬统计年鉴

与省级高新区相比,国家级高新区的升级政策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国家级高新区相对于省级层面高新区有更多的财政支持。省级层面高新区的财政支持主要是地方政府拨款,而国家级高新区还能够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其次,国家级高新区相对于省级高新区的管理级别提升,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资源。第三,省级高新区通常存在资源配置效率低和重复低水平建设问题,而政府通过国家级高新区省级政策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改善和优化(张杰等,2021)。因此,国家高新区升级政策对所在区域内企业具有多方面提升作用。

数据来源和模型设计

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了2002年到2017年的沪深A股上市企业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企业层面的数据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包括了专利申请数据、发明申请数据和企业年度财务数据等。借鉴黎文靖和郑曼妮(2016)的方法,本文同样删去了所有金融类企业和ST类企业,为了消除异常值导致的误差,本文进一步删去了企业相关变量前、后百分之一分位数的数值,以提高模型估计的可靠性。高新区政策的相关数据来自于《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18年版)》和历年《中国火炬统计年鉴》。在2009年国际级高新区升级政策发布后,从2010年到2017年共有100个园区获得升级成为国家级高新区,本文将新升级园区内的所有企业视为实验组,对比其他没有被政策影响的企业来估计政策对企业创新水平的提升作用。

模型设计

其中,Yict是模型的因变量,表示c城市的企业i在时间t的创新水平。本研究采用专利申请数量和发明申请数量来度量企业的创新水平。之所以选取这两个指标,一方面是由于专利和发明的授予有一定时间滞后性并且存在一些不稳定性因素,而申请数量数据更加及时、可靠和稳定(黎文靖和郑曼妮,2016),因此,本文采用专利申请和发明申请数量数据更能够有效反映企业当下的创新水平。在实证模型中,为了消除量纲影响,本文对这两个因变量数据均取对数处理(log)。

Policyct表示高新区政策的虚拟变量,Policyct=1表示城市c在t时间有园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否则为0。Xjict表示企业层面的控制变量,本文参考周煊等(2012)的方法,加入了5个控制变量,包括:公司规模(总资产取对数)、ROA(净资产收益率)、流动比率(流动资产占流动负债的比值)、现金比率(现金流量占流动负债的比值)和资产负债率(总负债占总资产的比值)。描述性统计结果表1所示,经过数据清洗,本文最终保留了33158个样本。

实证结果

基准回归模型结果

模型(1)的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列(1)的因变量是专利申请数量,除了企业固定效应和年份股东效应,没有加入其他控制变量。结果显示,高新区政策的系数为0.232,表示高新区政策升级对企业专利申请是正向显著效应。类似的,列(2)的因变量是企业发明申请数量,高新区的政策效应同样是正向显著。列(3)和列(4)进一步在前两列的基础上加入了5个企业层面的控制变量,用于控制其他因素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新区政策的系数虽然有所下降,但依然是正向显著的,同样验证了国家级高新区政策升级能够有利于企业创新水平的提升。列(3)和列(4)的政策系数可以分别解释成:受国家级高新区的政策升级影响的企业能够显著提升20.5%的专业申请数量和15.8%的发明申请数量。列(3)和列(4)相对于前两列的系数下降是由于效应被其他控制变量吸收了,这从侧面验证了本研究选取控制变量的有效性。

注: *** 、** 、* 分别表示在 1% 、5% 和 10% 的水平上显著。

稳健性检验

其中,K表示距离高新区政策升级的时间,其中k的取值为≤-5,-4,-3,-2,0,1,2,3,4和≥5本研究设定了基准值为K=-1。Dctk为虚拟变量,表示所在年份是否距离高新区政策升级k年。专利申请和发明申请的平行趋势检验结果分别如图2和图3所示,两个趋势变化非常接近,均呈现上升趋势。在政策之前,企业的专业申请和发明申请均为负值;在高新区升级政策之后,系数转为正值,并且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虽然政策后最初两年的系数是不显著的,但是从第三年开始变为正向且显著,说明政策效果具有两年左右的反应期。总之,本研究通过平行趋势检验证明了模型的稳健性。

结论和政策建议

基于2009年出台的国家级高新区升级政策,本研究利用2002年到2017年的上市企业数据构建了双重差分模型,旨在分析国家级高新区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由于国家级高新区相对于省级高新区有诸多优势,实证结果证明了高新区升级政策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专利申请量和发明申请量,在平行趋势结果中依然是稳健的。因此,本研究通过实证模型验证了国家级高新区升级政策对企业创新水平的提升作用。

本文有三个方面的政策启示:首先,虽然高新区政策能够有效促进企业的专利和发明申请数量增加,但是对于专利和发明的质量依然较难度量。未来政策的方向不仅要注重企业专利和发明的数量,还需要關注创新质量,突出创新成果的高质量发展。同时,各高新区需要严格把关资金去向,防止企业通过专利和发明的恶意申请来套取补贴。其次,国家级高新区需要进一步联合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产学研结合,最大限度发挥多方机构的创新潜力。政府要积极引导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和创新成果转化,培训更多创新型人才为企业提供优质人力资源保障。第三,政府要通过制度环境的完善来进一步激发创新动能,并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复制的一些经验借鉴。一方面,未来的改革方向需要侧重于制度环境的优化,从而提升区域层面的创新能力,通过进一步的市场化和法制化破除一些不利于企业创新发展的限制。另一方面,目前的国家级高新区呈现不均匀的分布,并且东部地区的企业创新能力更强,政府在为西部地区企业争取创新资源的同时也要兼顾东部地区的引领作用,否则容易造成资源错配而影响整体的创新水平。

(上海紫竹高新信息數码港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陈胜蓝,刘晓玲.生产网络中的创新溢出效应——基于国家级高新区的准自然实验研究[J].经济学(季刊), 2021,21(05):1839-1858.

[2]程郁,陈雪.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高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分解[J].中国软科学,2013(11):26-39.

[3]江兵.企业入驻高新技术园区提高了创新绩效吗?——基于倾向得分匹配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8, 38(13):138-146.

[4]李启航,黄璐,张少辉.国家高新区设立能够提升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吗?——基于261个地级市TFP分解数据的路径分析[J].南方经济,2021(03):54-72.DOI:10.19592/j.cnki.scje.380695.

[5]黎文靖,郑曼妮.实质性创新还是策略性创新?——宏观产业政策对微观企业创新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6, 51(04):60-73.

[6]刘瑞明,赵仁杰.国家高新区推动了地区经济发展吗?——基于双重差分方法的验证[J].管理世界,2015(08):30-38.

[7]王方.我国高新区政策变迁历程及发展趋势研究——基于中国1984-2011年高新区政策的考察[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12):31-36.

[8]周煊,程立茹,王皓.技术创新水平越高企业财务绩效越好吗?——基于16年中国制药上市公司专利申请数据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2(08):166-179.

[9]Brakman, Steven & Garretsen, J. & Gigengack, Richard & Marrewijk, Charles & Wagenvoort, Rien. (1996). Negative feedbacks in the economy and industrial location.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36. 631-651. 10.1111/ j.1467-9787.1996.tb01122.x.

[10]Combes, Pierre-Philippe& Duranton, Gilles & Gobillon, Laurent. (2010). The Identification of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11. 10.1093/jeg/ lbq038.

猜你喜欢

高新区数量升级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遂宁高新区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统一数量再比较
回暖与升级
高新区:全国“双创”示范生
头发的数量
我国博物馆数量达4510家
郑州高新区贾庄唐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