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个性阅读,优化小说教学
2022-07-05姚科
姚科
阅读教学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受教育者个性化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小说类的课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该类课文具有文学性。在小说类课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引导小学生个性化发展,提高其语文素养。基于此,下文将提出关于小说文本教学的策略。阅读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具有一定个性特征。而个性化阅读是指以学生的基础为切入点,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解读,产生具有独特性的理解。众所周知,小说类课文故事性强,情节比较生动,广受小学生的喜爱。教师在讲解该类文章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小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使其站在作者的视角,对深刻解读和感受文本,为其个性化发展提供舞台,逐渐提高其阅读效率,进而提高其语文素养。
一、个性化阅读教学原则
(一)阅读目标模糊化原则
为了保证学生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获得新认识,教师可以遵循阅读目标模糊化的原则。在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下,教师会设置并明确教学目标,往往在学生阅读课文前出示考题,引导学生有目的性地阅读。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获得学习技能,但是不利于发现学生的个性。过于清晰明确的阅读目标不利于学生有独特的阅读感受。因此,教师可以将阅读目标模糊化,引导学生发挥个性,进行个性化阅读。
(二)激发情感的原则
简言之,阅读就是阅读者与文字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如果没有投入情感,就难以真正实现个性化阅读。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走进阅读文本的时候,需要尊重激发情感的原则,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其主动阅读,能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获得新的体验获取启迪,有助于启发其审美乐趣。不仅要重视阅读文本的感悟,还需要重视阅读素材的内涵,用心灵去体会,用头脑去解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影像,还可以联系生活,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教师在讲解《富饶的西沙群岛》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说一说自己知道了什么。通过学生的表述,可以为课堂注入活力因素。此外,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西沙群岛的PPT,通过这种直观的形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保证了个性化阅读的效果。
(三)生活化原则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将知识与生活融为一体。如果教学脱离了生活,知识就会变得枯燥,难以保证课堂氛围。因此,在教学和阅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生活化教学,将阅读素材和生活实践相互衔接,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有助于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个性化原则
众所周知,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性,其所受教育环境不同,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同,使每个学生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在教学和阅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面向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与学生沟通,充分了解学生的喜好和特点。进而因材施教,保证教学的目的性和有效性,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的机会。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更应该遵循个性化原则,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和理解,有助于其健康发展。学生的个性被教师关注和肯定时,学生会感受莫大的鼓舞,有助于激发其阅读热情。
二、小学语文小说文本的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
(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一方面,教师需要将阅读的主动权交还学生,尊重其主体地位,有助于提升其阅读体验感,可以使其获得知识,增强阅读情感。在阅读过程中,教师需要给予其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保证其获得独特的体验,注意不能干涉学生,可以合理指导,保证其处于主动发展的状态。另一方面,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组织多样化的阅读活动。教师需要与时俱进,摒弃一成不变的教学手段和措施,应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构建现代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比如,可以引导学生進行角色扮演,还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赏析小说,更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续写,有助于提高课堂参与度,可以为学习过程注入多样化的语文元素,可以促进阅读教学长效发展。
(二)关注学生独特体验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强调人文内涵,可以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使其全面发展。对此,语文教师需要结合正确的价值导向,发挥出该学科的教育意义,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使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教师在讲解小说类的课文时,需要引导并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解读,有助于其个性化发展。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使其进行自主感悟和个性化阅读,在开放、自由的环境下,引导学生感受文本。众所周知,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性,在阅读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不同的观点,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因此,在阅读后,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交流空间,使其发表自己的想法,最大程度满足即表达需求和分享需求。教师可以引导其进行小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通过有效的沟通,使其思想发生碰撞,在此基础上,有助于学生对文本有进一步的理解和全面的解读,有助于培养其阅读兴趣。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大胆上讲台分享阅读体会,在分享过程中,有助于其获得阅读成就感,感受阅读的乐趣。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对于学生分享的看法,不能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评价,需要尊重学生个性化思维,进行合理的评价。比如,教师在讲解《负荆请罪》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分别简单地复述本课的故事情节,接着引导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进行表演,在表演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独特感受,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展示自我,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众所周知,小学生受到年龄限制,其自控力稍弱,具有活力,喜欢争强好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巧妙利用其自身特点,将其结合教学,使教学更具匹配性和普适性。如果教师仅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阅读教学,容易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限制,还容易使其丧失对小说类文本的阅读兴趣。因此,教师需要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注重开放式教学,引导学生轻松阅读,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受。此外,可以结合辩论、游戏等教学方式,为其营造自由、轻松的阅读环境,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丰富课堂内容,使课堂更具趣味性,更符合小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文化需求,有助于学生对课文有全面的理解。在营造轻松课堂氛围的同时,需要引导其对课文进行质疑,通过这种教学措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其进行个性化阅读奠定基础。比如,教师在讲解《西门豹治邺》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西门豹将巫婆等人丢进河里,却没有人敢说呢?”对此,学生会加以思考和合理猜想,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性,对相同问题会有不同的答案,教师需要引导其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大胆表达出来,使其朝着个性化方向发展,通过这种有效引导,使学生畅所欲言,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教学质量。
(四)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个性问题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积极阅读,主动完成阅读任务。在小说类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文本内容,设计具有贴合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其集中注意力,投身阅读。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奠定基础。一方面,设计合理问题,有助于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理解。教师可以对小说文本设计个性化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理解。比如,在《负荆请罪》课文中,主要围绕廉颇和蔺相如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描写其由矛盾关系转为团结一致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通篇阅读,使其理解文章内容,通过阅读可以使其感受主人公的特点。教师可以抓准时机,提出个性化问题,比如:“在阅读课文之后,你对哪个人物的印象最深刻?你最喜欢哪个人物?”通过该类具有个性化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思考,有助于其个性化发展。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设计个性化问题,引发学生进行个性化想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其创造性思维得到锻炼。可以设计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索文本的本质,使其感受文本的内涵,有助于其在文本中感受阅读乐趣。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对此,教师可以结合该心理,设计个性化问题,使其在阅读中探索真理。比如,在讲解《西门豹治邺》过程中,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在西门豹将巫婆等人丢进河里后,当时在场的人们会有什么反应?会怎么做?”通过这种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想象,有助于其思维发展,在思维碰撞中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和阅读效果。再比如,在教《童年的发现》时,笔者抓住题目中的“童年”二字,并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这一发现是‘童年的发现呢?生活中你们有什么发现呢?请同学们回答。”令人想不到,前一会儿学生还是七嘴八舌地议论,刹那间很多学生开始托着下巴,耷拉着耳朵,无神的双眼告诉笔者,他们无法回答。笔者看着班上学生,引导他们:“在大家碰到的事物中,凭着大家通过独立思考而收获到的启发都可以,也不用是重大的发现,可以从课文中寻找灵感。”以此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这时学生的思路渐渐地被打开,纷纷交流起来,表达自己童年时代的发现,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笔者从给学生提问到解疑中能感受他们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五)组织实践活动,营造轻松的阅读环境
众所周知,个性化阅读强调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在阅读中产生独特的体验。需要注意的是,这种阅读方式不能强加给学生,需要通过合理的措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阅读热情,激发其想象力,使其融入阅读过程中,可以以教学目标为核心内容,围绕核心结合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合理教学。比如,可以开展角色扮演活动,通过情境剧的形式,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角色的特点和感情,还可以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为个性化阅读提供良好的环境。在组织相关活动时,教师需要明确活动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追求热闹,而是在于引导学生亲身参与,使其感受语言的魅力,有助于提高其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同时,教师可以参与其中,拉近师生距离。比如,教师可以扮演旁白的角色,与学生建立一个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以此可以使学生建立对教师的信任,进而语文建立信任,有助于其进行深入阅读。
(六)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教师需要优化评价体系,将评价的主动权交还学生,引导学生自主评价和个性化阅读评价。对于阅读而言,任何人没有办法切实体会阅读者的感受,因此,可以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小学语文教师在具体落实阅读教学时,需要为了学生科学讲解阅读方法,为了确保更高效地开展教育工作,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主动表现,要求学生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确保教师能够充分了解学生掌握程度。因此,在具体实施课堂教学时,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机会,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理解阅读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确保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引导学生之间互评或相互评价,强化学生互动交流,确保学生可以针对不同观点展开辩论,保障学生能够更为深刻的理解阅读文章,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有效激发其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学习动机。教师在建立并完善评价体系的过程中,需要重视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需要重视阅读过程。简言之,阅读过程就是阅读者对阅读素材的理解、思考以及表述的过程。引导学生走进阅读素材,使其沉下心来阅读文本,有助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其得到历练。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的结合可能会出现偏差,对此,教师需要站在客观的角度进行评价,不能进行“捧杀”。因为学生的感悟远比阅读结论要重要得多。另一方面是在评价过程中需要重视肯定。站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而言,每个人都需要善意的赞美。教师对学生进行赞美,就是肯定学生阅读价值,可以为学生注入阅读的动力。与此同时,还可以使其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在轻松的阅读环境下增强自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阅读是一种具有个性化的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使学生结合自身特點,选择合适的阅读内容和方式等。语文教师需要意识到个性化阅读的重要性,理解该种教学理念,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发挥自身的教育职能,引导其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使其提高阅读能力和提高语文素养。在小说类课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其进行个性化阅读可以使其与文本进行深入交流,有助于其提高核心素养。
(左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