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正消解的是惰性

2022-07-05田可新

杂文选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懒人网红劳动

田可新

近日,教育部正式印发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要求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劳动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这一规定迅速引发网友的热烈围观,评论区里有追忆自己劳动记忆的70、80一代,也有秀自己劳动技能的00后、10后,但最多的还是赶来“点课”的父母们,洗衣扫地得学,做饭刷碗也得学。网友调侃,争取这下从“妈,我饿了”变成“孩儿,我饿了”。而各地中小学也为了课程多样化绞尽脑汁,抓泥鳅、种蔬菜、缝衣服等各种形式的劳动课都在火热筹备当中……开设劳动课,真可谓众望所归。很多人也由此充满期待——这是否意味着质朴的劳动文化回归?劳动文化消解的是不是懒人文化?

劳动是不是耽误时间?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分节气,不辨菽麦”,缺乏生活常识,动手能力不足这些现象,在学生群体中并不罕见。劳动课程的改革,正是基于当下一部分青少年劳动技能缺失、劳动观念薄弱的现象提出的应对举措。

对劳动的肯定和赞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贯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的时代脉络。舜既躬耕,禹亦稼穑,尧更把“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作为治国之策。从古至今的文人墨客也从不吝惜笔墨揭示劳动的珍贵价值。“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这些家喻户晓的诗句描绘的正是古代劳动人民辛勤耕种的场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诗人由衷地为劳动之后的收获而喜悦。

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在现实中已经大大弱化。不少孩子逃避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甚至连基本的穿衣、打扫、整理的生活技能都不能很好掌握。另一方面,以竞争为核心的应试文化逼着学生们不断往前,睡眠时间都难以保证,更不用提多参与劳动了。

根源在何处?许多学生家长对劳动的态度就有偏颇。凡是对提高成绩没有明显效果的事,都会被他们贴上“耽误时间”的标签。家长更看重培养孩子的各项专长,其涵盖了艺术、编程、运动等多个方面,但唯独忽略了劳动。“只要孩子能专注学习,生活方面我们尽全力创造最好的条件。”一位家长对记者坦言,即便知道从长远来看,懂得劳动、学会劳动可以受益终生,但现阶段家长更看重的是短期收益。因为拖地少背了两页书、少做了两页题,到底划不划算?

“内卷的压力,事无巨细的溺爱,导致一些学生对劳动这件事有了一种并不客观的判断。这种判断其实是有副作用的,会导致青少年缺乏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的精神,遇到生活中的挫折也会无法排解、难以面对,同时重理论轻实践的知识架构也可能限制他们的就业选择和发展道路。”学者王灼斐认为。

人格发展必修课

学校与家庭联手共建劳动文化,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更是呼应全民劳动的价值观建设。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互联网经济的崛起打开了新的致富通道,社会财富的广泛积累,使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引发了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的流行,浮躁的社会风气以无形之手企图将人们与实在的劳动拉远。

这不是危言耸听。当下,短视频平台的流行,提升了人们对于生活阈值的感受,“八千块的烤鸭”“一千元吃比萨”“奢侈品开箱视频”……最日常的吃喝玩乐,也被用金钱划分出三六九等。有关炫富和奢侈消费的内容,成为夺得流量和关注的“吸金石”。欲望的堆砌,引导人们开始渴求不切实际的一夜暴富,却忽视了生活的财富来源于“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而互联网流量变现的经营模式,使“网红经济”走进了大众视野,网红依托自身粉丝量,往往不需要付出过多辛苦,就能获得普通人难以企及的收入。“这么辛苦工作不如去当网红”“辛苦工作挣钱还不如网红挣得多”……这些感慨虽然不乏自我调侃,但网红“劳与得”的不匹配动摇了人们对于劳动的传统信念。

“尤其对于三观还未成形的孩子来说,互联网就如一个包罗万象的迷宫,稍有不慎,就易陷进炒作、奢靡等不良风气的陷阱,只追求一时的享乐,却不见生活的不易。”资深自媒体人应诚表示。青年人已经成为线上粉丝主力,他们集资甚至能够破百万,有的人没有赚钱能力,只是拿着父母的劳动成果在挥霍。“学生对劳动理解得越少,越不能体会父母的艰辛,越容易陷入激情消费的情绪中。劳动教育正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生产生活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体会劳动艰辛,重新确立自己的金钱观、价值观。”应诚认为。

劳动其实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更是实现人性至美至善以及通向完全自由的必经之路。山东大学附属中学打造的特色劳动课——“三号楼麦田”已然成了网红。这片麦田从播种到丰收的所有阶段都是由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完成。播种时,同学们见证了生命最初的形态,将欢喜和期待与种子一同种下。冬日寒冷,同学们自封为守望者,铺砖、围栏、浇水,精心呵护幼苗。春季抽穗,疫情期间,他们通过保安叔叔的镜头一直陪伴。收获时,老师带领同学们学习割麦的技巧。“这二百多天的培育,学生们经历了小麦的一生,更生动鲜活地学习到了小麦生长的知识和祖先的劳动智慧,更通过劳动磨炼了意志,获得了成长,体会到了一粥一饭的来之不易,懂得了踏实肯干的重要意义。”该校教师黄福霞表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该校今年参加高考的高三学子们来说,这场丰收更是意义非凡,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毕业前夕,该校专门举办出征仪式。每名学生都得到了一束由收获小麦制成的手捧花。“手捧自己播种的小麦,走出校园、走进考场,我们相信能够迎来人生的第一场小丰收。”该校2022届毕业生艾欣彤说。

青少年在劳动中能体验到收获成果的快乐,感受到父母长辈劳动的辛苦,从而对家人、对朋友、对社会心存感激,会尽自己的所能服务社会、报答社会,这是人格发展的必修课。

真正要消解的不是懒人文化,而是惰性

劳动从娃娃抓起,是否也是对懒人文化的一种消解呢?

恐怕在某种程度上说,难以实现。当90后、00后崛起为新一代消费主力军时,懒已经不再只是好逸恶劳的代名词,“懒人科技”引发大批网友的认同追随。从另一个角度看,“懒人”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无所事事、不学无术的人,而是忙于职场拼搏,以最少的时间精力滿足生活需求的年轻一族。“手机下单买万物”是懒人生活的核心体现,智能科技的不断进步实现了节省时间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双赢。扫地机器人、多功能电饭煲、洗碗机、烘干机包办了各种家务,各种智能家电都开始协同联动,手机点一点就能操作。

“不可否认的是,懒人思维确实是科技进步的一大重要原因,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再到机械轰鸣,这些工具发明演变的背后是一批批聪明的懒人在不断思索如何使人类生活变得更简便。在长期的精神疲惫之后,适度的偷懒也可以放松精神、活跃想法。艺术家的灵感往往来自生活,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也多寄情山水,触发情思。”齐飞说,所谓的“懒人创造科技世界”的说法也站不住脚,所有创造和发明者从来不是只懒不动,他们为了追求简单便利,从来不吝付出行动并积极探索学习。电子计算机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它的出现将人类的工作解放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革命性地替代了人类的部分脑力劳动,从最初占地一百七十平方米的大家伙到现在轻便的笔记本,计算机发展至今经历了飞跃性的更新换代,这都是各国科学家团队勤恳钻研的结果。

与其说是对抗懒人文化,倒不如说消解惰性迫在眉睫。这种惰性,表面看是行为上的无所作为,其实更是思想上的安于现状,浑浑噩噩。享受的前提是积累,太习惯安逸就会丧失挑战困难的毅力,“今日偷懒的空间,正是前辈栉风沐雨、筚路蓝缕挣来的。勤劳勇敢从不会过时,任何时代劳动都是创造美好生活的钥匙。我们享受着时代发展的红利,也要承担奋力前行的使命。怎样践行?还是靠勤劳汗水和务实行动。”高校教师康海燕表示。

【原载《大众日报》,本刊有删改】

插图 / 懒人 / 佚 名

猜你喜欢

懒人网红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不要上“网红”的当
基于STM32的懒人垃圾桶
热爱劳动
网红滚滚
懒人美味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ВаНхУН»
记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