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野三关
2022-07-05熊熊
熊熊
2022年的“五一”前一天,我的画家朋友老杜一行人,约我到野三关走走。许是疫情久了,很想换个环境,便不加思索,答应了老杜的邀请。
我没去过野三关。知道这个地名,也还是近些年的事,具体日子已经记不清了。那年,是武汉的一个酷暑。当时有些经历的我,心情极其复杂,难以名状,由此更感酷暑难忍。老伴见状,似问似说,要不,我们到利川去吧?很多人都知道,利川号称中国的凉都,是近些年“凉”起来的。她地处湖北恩施,与重庆交界。那里之凉之爽,只有在蒸笼般过日子的武汉和重庆人才有真切体会。
那是七月初的一个早上。我们开车,从武汉出发到宜昌。离开宜昌不一会儿,便到了野三关服务区。当“野三关”映入眼帘的那一刻,我身体的某个部位,抑或大脑,抑或心灵,便微微一震。关,肯定是关口。“三关”,肯定有三道关口。那个“野”字呢?我想,它表达的一定是荒无人烟,险象环生;一定是杂草丛生,悬崖绝壁。否则,古人们不会用一个“野”字。后来从史料中印证了我的断想。这里是从宜昌进入恩施的最后一个关口,也是最险的一个关口,是进入西南的兵家必争之地。相传土司时肠容美土司王为抵御外来入侵,在这深山野岭设立的第三重关口。野三关,由此而来。
这是其一。其二,去年底,我从媒体上看到一则消息,说野三关打掉一个涉黑团伙,涉案人员二十多人,横行乡里十余年。主犯田金虎涉案十二项罪名,涉案金额近亿元,被判二十三年有期徒刑。
我异常震惊!一个山区乡镇,竟有如此之大的犯罪团伙,可见此人之“野”。
这便是野三关给我留下的原始印象,也是答應老杜盛情的理由。
一
五月二日上午,我们从武汉出发,一路慢慢悠悠,不到四点,便到了野三关。职业的需要,老杜跑遍了许多风景秀丽的大好河山,野三关也在其内。按他设计的导航,我们直奔四渡河大桥。他说,那里的风景很美。
不知野三关时,四渡河大桥早已在我的记忆存在。那是从武汉到恩施的天路。而四渡河大桥,又是天路上的天桥。遇上特殊天气,说路在水上,桥在云中,一点不会为过,如仙境。而当站在桥下,无论从画家的视角,还是以摄影师的眼光,或是我们平常人的感觉来看,这的确是一条天路。她的神秘,她的天险,她的壮观与宏伟,无与伦比。
四渡河大桥长达1365米,桥面与谷底垂直高560米。2009年建成通车时,是全球深山峡谷最长最深的悬索桥,世界第一。中国号称建桥大王,逢山开路,逢水,逢峡谷建桥。到2021年,全世界最长最深的悬索桥近乎都在中国。十几年前建成通车四渡河桥的悬索高度,当时全世界第一。野三关人为此引以为自豪好一阵子。谁知,一觉醒来便屈居第二,被贵州北盘江大桥抢了先。但有一项技术指标,四渡河大桥开创了先河,那就是火箭抛道导索技术,全世界至今都在学习并传承。
进野三关途中,当车轮碾压过这座桥时,如同行驶在其他高速路上一样。此时仰望,也有圣女感的幻觉。我甚至后悔,我们不该用车轮碾压她,且有点野蛮。
我心里还在想那至今都被传承的技术。站在桥这头,如此长,如此重的钢缆是如何到另一桥头呢?这可是修桥史上的难题。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四渡河大桥建设者,他们用聪明和智慧,给出了一份答案。他们将大桥修建所需的钢缆系在火箭身上,然后让火箭将其发射到对面的山顶,仅仅十秒!
十秒,这是文明的十秒。就是这十秒,将工期提前了至少半年。
此刻,我想起两句老话:要想富,先修路。那么桥呢?桥是连着路的路。路,带来了富,带来了文明,桥是不是富裕和文明的升华?
我的目光由桥上回到脚下。再看万丈深渊的峡谷时,心底很不自觉地感到一阵阵颠簸。俯瞰下去,乡间的小道如蚯蚓一般,弯弯曲曲;民宅如星星镶在青山绿水之间,别有一番景致。
这时,我才发现,我们站在一片无比空旷的平地上。在野三关这样的大山区,有如此平坦空旷的地方,非常难得。
原来在建四渡河大桥时,这片空旷的地方是工程的指挥部。工程的每一张图纸,每一吨石、沙、水泥、钢筋,每一点智慧,每一缕文明……从这里往上输送。数年间,夜以继日,绵绵不断。
大桥建成通车,十多年过去了。现实告诉我,此时此地已褪去昔日的繁忙和喧嚣,但当年留下来的工棚和建筑,有点不堪入目,不得不令人想些什么。
自然,这里成为一个天然的观景台。
忽然,一阵躁动把我拉回现实,接着便听见“哔哔”的叫声。循着叫声,只见从当年建设者曾住过的工棚背后的山坡上,下来了一群羊。
这群羊的出现,把我们的目光吸引过去。大伙都不认为是羊。说像狗,但又比狗大,说像牛,又比牛小。同行的有七八个人,没有一个见过这种羊的。我年纪最长,在平原和山区的农村生活和工作过,见过的山羊无数,白色的,黑色的,杂色的,甚至湖北引进比较成功的马头羊,也略知一二。可面对这群羊,我却表现出孩子般的好奇。领头的是只母羊,高高大大,后腿之间,挂着大大的乳房,胀胀的,小羊,轻口一吮,便能滴出奶汁。母羊的后面跟着五只小羊,个头相差无几,显然是一胎孕育。这群羊,除了个头大,就是颜色特别,比枣红色还要深,毛很少很短,身子光滑,像沙皮狗。
羊群来到我们中间,没有怕生,没有惊慌,偶尔吃几片叶子,嚼几根嫩草,似乎很有味道。
这时,不知谁,又不知从何处,撷了一把野樱桃,好大一把。上面挂满了好几种颜色的小果,红的、黄的、绿的。羊群很快被吸引过来,野樱桃是它们的最爱。五只小羊,特别活跃,不一会儿便抢完了这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母羊站在一边,一会儿看看我们,一会儿瞅瞅小羊,满脸是慈祥和幸福,当然,她也时不时地叫几声。
羊主人出现了,是一对夫妻。男主人中等个头,戴着顶时髦的棒球帽,很精神。他说他奔六了。经验里,山里人过了五十,老态便很无情地迸出来,如山核桃,可他一点没有。我以为他会说他的羊。因为一胎五崽,不为多见。在农村,家育兴旺,便是人的兴旺。结果他没有。他仰望着四渡河大桥,喃喃地自言自语,似在回忆,似在咀嚼。没曾想,他参加了四渡河桥的建设。羊主人说他书读得不多,但能看懂图纸。四渡河大桥完工后,他还参加了广东和重庆两座大桥的建设。后来因为腿受了伤,便回到了四渡桥下的老家野三关。我对他肃然起敬。如此大的四渡河大桥工程,图纸千般万别,居然能看懂图纸,他一定是个有故事的人。
听到我的赞许,他说,腿伤了,干不了重活,便养了十几只羊。他的羊是纯进口的,叫波尔羊。重的达一百多斤,小的也有七八十斤,每斤可卖25元。我心里嘀咕,羊主人仅养羊,一年收入也有两万,加上其他收入,那日子是挺滋润的。他说,他的两个孩子都成了家,收入不错,管他们两老都没问题,但他和老伴都不愿增加孩子们的负担。
说话间,山坡上又“滚”来一群羊,似雪球般。这群羊有白有灰,有杂色,个个很壮。这是一群典型的马头羊,同先前的不是一个品种。我想起坊间的顺口溜:马头羊,马头羊,大的能推磨,小的可以骑,老人吃了不起夜,孕妇吃了奶水多。
我问羊主人,村子里的人是不是都养羊?他说不少人养,但他养的比较多,收入最高。我想,在野三关,在四渡河桥下,如果羊主人没有走南闯北,他能有此选择?
二
告别羊主人,我们驱车直奔一座山顶。羊主人告诉我们,那座山紧靠野三关,比镇子高两百米,是看野三关全景的最佳位置。
站在山顶,远远望去,隐隐可见四渡河大桥,延绵的高速公路和长长的动车铁路线。这里是318国道,沪蓉高速和沪汉蓉铁路交会处,是不折不扣的交通咽喉。所以,有人这样给野三关定位;离东部最近的西部,离平原最近的高山,离火炉最近的凉都。
山上住着不少人家,全是土家族。其中,有一座院落引起我们的注意。它独树一帜,高高的两层楼,三面环山,木质结构。进入房屋,要上十几级台阶,房屋有些年岁。老杜说,过去,这肯定是个大户人家。
台阶上面,放着一张水泥小圆桌。桌上放着几个熟玉米,一碗油煎小土豆和一碗玉米糯米掺和的粥。这时,一位老人从屋里出来,端着个一次性塑料杯,里面盛着酒,见到我们,一点也不惊讶,嘿嘿一笑,露出黑、黄且不整齐的牙齿。
这么早,就吃晚饭?老人说,山里人一天两顿,这早中饭又是晚饭。
交谈中,我们知道老人叫文爱卿,一个很好听也很好记的名字。此时,老伴、儿子、儿媳还在菜地里忙活。老人说,他儿子儿媳有点文化,过去在温州打工,前年回来了,开了三十亩大棚基地,种植高寒蔬菜,一年的收入抵过去的好几年。镇上把他们作为典型,说是乡村振兴的带头人。
我们放眼望去,在不远处一个山坳里,一片白色,是蔬菜大棚,还有几个人影在晃动。老人很健谈,他喝口酒,抹抹嘴巴,说,打我记事时,就住在这里。早就打算修修,来客人也好看点,可镇上说要统一规划。
老人说的统一,是这座山已经引进了一个很大的开发项目,旅游商业、康养、民族特色、会议中心等融为一体。目前,推土机,塔吊已经进来。按常规,这些农舍都要拆迁。为维护生态,野三关人要把这些土家族院落全部保留,修新如旧。农家掏一点钱,大头由开发商承担。不能不说,这真是一个明智的决策,既引进了现代化的项目,又让土家文化绵绵延续和传承。对古老的树木,规划设计为此让路,实在不能留在原地的,移栽,一棵也不能少。
俯瞰野三关全貌,让人很是意外和震惊。如此偏远的山区乡镇,常住人口竟达到了十万人,比有的县城还多,仅陪孩子来此读小学、中学、高中的父母,达两万人以上。每年,这里过一本线的有千人,考上北大、清华的学子,已有好几十人……
这是文化的积淀,这是历史的延伸。远远望去,城角下的一尊“劝农亭”让人心動。
这座亭子是为纪念寇准兴建的,也就从这开始了野三关的历史。公元981年至今,已经一千多年。这是多么漫长的岁月。寇准,北宋时期人,他考入进士甲科那年,年仅19岁。20岁,他便到如今的巴东县任首位县令。
野三关隶属巴东,青年寇准一踏上这片土地,跋山涉水,了解民情;登岩攀崖,遍访农户。为劝民事,写了《劝农歌》:“苍天在上,后土在下。效我神农,五谷丰登。挽草为业,定居稼穑。乐土归民,传之子孙。”他深入野三关深山老林,劝土族人弃猎务农、教百姓唱劝农歌,并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传授给巴东人民。他在任三年,这里出现了“山无荒土,村无游民”的繁华景象。为纪念他,在他离开后,野三关人为他修建了一座亭子,取名“劝农亭”。
寇准是位杰书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大诗人,他一生清政廉洁,坦坦荡荡,作为执掌国家大权的宰相,却没有为自己建造一所私宅府第。一千多年了,他一直受到世人的赞美,在如今一些戏剧和影视剧中,他的形象永远是那么高大。在寇准的晚年,他用四十二个字,道出了人生六大悔事,晚清第一名臣曾国藩,对此文推崇备至,奉为经典,时刻用于自省。这就是寇准的《六悔铭》:官行私曲,失时悔。富不俭用,贫时悔。艺不少学,过时悔。见事不学,用时悔。醉发狂言,醒时悔。安不将息,病时悔。
如今品读时,仿佛在照一面镜子,你不得不自问,这六悔,你占了几样?
三
临近傍晚,太阳西沉,一抹晚霞,很灿烂。我们安顿好住处,直奔一家农家乐而去。距离不远,十分钟车程,在318国道边上。
这里大概有七八家农家乐。临近山旁,五颜六色的灯光,把山村的夜晚映照得特别美丽。我们选择的这家农家乐,背后靠山,三面都是建筑,中间是一片空旷的场地,四周挂着灯笼。引人注意的是,靠房屋的东角,码着一摞摞土碗。这是喝酒用的,叫摔酒碗,也叫摔碗酒。
老杜说,等下我们好好喝几碗。
服务员是位不到二十岁的女娃娃,身子显得单薄,典型的土家人打扮。见我们一行,她问我们什么标准。大家不解。
经交流,土家人就餐按人头算,有五十的,六十的,也有更高。标准定了,首先上来一个大锅,里面主要是腊肉、土豆、冬笋、鸡块等等,然后再加几个配菜,有的可以直接吃,有的要下锅再加工。
我们选择六十的标准后,老杜不满足,执意要再加几个菜,自然是土家族风味的。大家你一句我一句,最后又加了一份油煎土豆、三角玉米粑粑、腊猪蹄等,恨不能把土家的风味,今儿个吃个完。
大锅端上来了,菜也上了几道。老杜从车上拿来一瓶好酒,被我劝了回去。要喝,就喝野三关苞谷酒。据说野三关的苞谷酒存放两年,像茅台一样香醇。
土家人的酒碗,说是碗,其实很薄,很浅,不宜倒满。每次倒,也就一小杯的量。吃着,喝着,大家越来越有劲。老杜不愧是搞艺术的,脱去外套,起身把酒喝完,接着便“哐”一声,碗,摔在地上。
也许用力不够,也许没掌握技巧,碗滚了几下,完整无损。接着,大家你摔一个,我摔一个,一惊一乍。有的怕碎片伤及自己,摔碗后竟跳了起来,大家不由一阵轰笑。
不远处,站着一位三十多岁的男子,穿着白色衣服,抽着烟,看着我们笑。他是这里的厨师。他走过来,为我们示范。只见他中指、食指、拇指,撮住碗沿,往下一摔,一地碎片,引来一阵喝彩。
摔碗酒在土家族不知有多少年的历史。它是土家人出征前异常庄重、严肃的仪式,表示勇往直前,视死如归。
不得不说,这的确是一餐美食,无论是按标准上的菜,还是增加的,都令人回味无穷。一切是那么新鲜,那么纯真,那么亲切,那么有味道,不禁想起儿时,想起妈妈,想起自然。
忽然,一阵紧密的锣鼓声,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循声望去,不远处一家农家乐,灯火通明,热闹非凡。几位同伴还在很有兴致地喝摔碗酒,我和老伴便循着锣鼓声,来到另一农家乐。
在空旷的场地中央,立着一面大圆鼓,鼓手是位三十出头的女人,她穿着白上衣,腰间系着红色的绸带,两个鼓槌用红布包着,神情专注,且有节奏地擂着鼓。她旁边一个中年男人,提着锣,伴着鼓点,在她身旁边敲,边跳。有七八个女人,穿着黑色、领口袖口绣着花边的土家族服饰,把他们围在中间,唱着,跳着。
这是出自野三关土家人的撒叶儿嗬表演,歌、舞、乐融为一体。一位观看的当地长者告诉我,过去,撒叶儿嗬主要用在办丧事上,现在逢年过节,小孩满周岁,老人祝寿都要唱撒叶儿嗬,不同的是词不同,音乐旋律、表现形式一模一样。
看了一阵,听了一会儿,隐约感到歌词的大意:
土家文化出巴国,
山歌南曲撒叶儿嗬,
扯起嗓子高声喊,
唱不完的巴土歌。
堂屋里堆的歌成坨,
阶檐下码的歌成垛,
男男女女爱唱农家乐,
老老少少会跳撒叶儿嗬,
爱不够的郎和姐儿,
跳不够的撒叶儿嗬……
不知何时,老伴也加入了跳舞的人群。当她转到鼓手的那个方向,我才感到跳舞的人越来越多。也许是受到众多人的跳舞感染,女鼓手更加神彩飞扬,两个鼓槌,一左一右,一上一下,不时侧过身段,昂起头来个亮相,有时,双脚随着音乐,不停地移动......坊间曾这样传,当好一个鼓手,来土家族学;当好一个女鼓手,来野三关学,学学撒叶儿嗬......
四
第二天醒来,接近七点。万没有想到,一觉竟睡了八个小时。老伴也是如此。醒后,我懒懒地躺着,像在武汉,又似在异地。这时,我才看着盖着的被子,小小一惊,哇,这么厚,足有六斤,在武汉,多是一床毛巾被。老伴说,这一夜是如此之香,如此之甜。
五月初的春天,在武汉,一件短袖足矣。可此时,我不得不加件毛衣。待我再从车上拿出茶杯时,竟感觉涼手。我让老伴和老杜试试,他们均有同感。
昨天在山上看野三关,临近傍晚,似乎是粗线条的。回到镇里,夜幕降落,显得有些朦胧。此刻是早晨八点多一点。这时我才认真地打量野三关。尽管只是她的一角,但给人一种新、亲、洁、静的感觉,让人很是流连和不舍。
我们打车到千年古街看看。野三关有的士,起步价3元钱,招手即停。这是清早,的士也川流不停。3元钱打的,现在好像一个谈资,但当时武汉、荆州、宜昌、十堰……的士的起步价不都是3元吗?可在野三关,如今是他们的骄傲。在深山峻岭的一个乡镇,有的士,是不是也是一道风景?的士司机告诉我,野三关的士,全是清洁能源型的,否则,不许上路。
不到五分钟,司机把车停下,说到了。我很是失望,眼前没有一点古街的影子。这条宁静且干净的街上,门市已开门营业。如此疫情期间,如此清晨,如此多门店开业,在许多小城镇都不多见。更让我瞠目的是,街面上竟然有利郎服装、李宁运动服、周大生、周大福金饰、美邦服饰、奶茶、咖啡屋……这些在繁华都市的风景,却鲜活地出现在野三关。
千年古街呢?司机指指公路的对面,说,过去就是。我们穿过马路,走进了一条巷子。
眼前顿时一亮,双脚便踏上千年老街!
千年老街,老街千年。她很老,老得不可想象。路,是青石板,白色墙瓦,结构是七柱九檩,木格方窗,两层木楼木柱,门面木板木门,前店后舍,有土家文化的元素,又有汉文化血脉。
在这很老很老的街上,十八级台阶,更是引人注目。街面很窄,台面很徒,我不禁上下走了三次。第一次,感到很轻松,好玩,再从一级到十八级时,每一步似乎有了沉重感,待再从一级下到十八级的时候,轻松和沉重交织。
待我再次走上十八级时,往下一看,眼前出现一个背篓!这是一个典型的土家族女人。她不像我印象中的那么苍老,没有皱纹,但肤色黝黑。她一身土家族服饰,背篓里装着一个娃娃,看不出男娃还是女娃,两三岁的样子。她一步一步往上走,沉定且轻松。当她走上十八级台阶,从我身边经过时,背篓里的孩子的手伸在外面,我拉了拉,小家伙对我笑笑,很是可爱。这个背背篓的女人的出现,似乎让这条古街鲜亮起来,似是一抹彩霞。
原来,这十八级台阶仅是古街的一个窗口。真正的古街很长很长,好多个巷子,组成了她的丰满。我们默默地走着,老杜不仅仅画画,还是现代装饰设计师,他从砖、门钩、雕塑、石、流瓦……娓娓道来。经过千年的洗刷,经过一次又一次改造,但千年留下的痕迹依然可见。
漫步千年古街,是不是在穿越千年?我想,时光荏苒,距在远处崇山峻岭的古盐道,古茶道早已荒草萋萋,那马帮留下的铃铛声也早已遥远。但是眼前的这条老街还存在着,非常顽强和固执。
说话间,我们回到刚下车的地方。环顾四周,我才发现,原来现代化的建筑和公路把千年老街包裹住了。野三关人要把她当做宝贝藏起来,像藏“娇”一样,由此可见,他们对千年古街的怜爱。
回程途中,自然要过那座中外有名的四渡河大桥。我和画家不约而同停下。站在桥头,我不知大家在想什么,但我的目光一直在桥下追寻,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那群羊呢?那羊主人呢?那餐土家族的美味呢?那曲撒叶儿嗬呢?那劝农亭呢?那千年老街呢?还有那背背篓女人呢?当然还有那个娃娃……
也许生活在都市太久了,也许人生经历了许多的坎坷,也许到了一定的年纪……该记的记不清了,但该忘似乎难以忘却。
《榫卯结构·母体》傅中望木91×61×55cm 1994年
责任编辑 张 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