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者黑名单”反证职业诚信
2022-07-05郑桂灵
郑桂灵
日前,一份由上海4 0多家中小微企业一起核对、草拟的“求职者黑名单”在上海的资产管理公司、影视制作公司等中小微企业老板之间流传。这个名单上有约一百人。
在人们的认知常识里,求职者相较于用人单位往往相对弱势。可如今却有求职者竟然对应聘单位打起“太极”。他们声称可以为公司带来若干投资,但实际上却并不准备兑现,而是为赚取应聘企业支付的底薪。由上海4 0多家中小微企业联合拟制出一份百名“求职者黑名单”,传递出企业对疑落入求职者所设陷阱的不满与无奈。
无论是企业设岗招人还是求职者应聘上岗,其目标都是要把企业做大做强,让每个劳动者都能找到合适工作,有活干,有钱赚。“双向选择”的两方,均应展现出足够诚意,遵规守矩、诚实守信、公平竞争。但一些求职者却利用中小微企业招聘机制的漏洞,以虚构身份、编造谎言、虚意承诺、经历造假等手段,为赚取公司底薪而设圈下套,其行为违法悖德。
据记者查询,在4 0多家受骗中小微企业中,其类型多为资产管理公司、文化传媒公司、信息科技公司等,也有个别是注册资本金额较大的股权投资基金公司等。近年来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影视行业处境艰难。一方面,投资拍摄成本增加、产品上映风险增大;另一方面,圈内原有的投资企业开始观望或出现资金困难,逼得他们不得不拓展圈外资源,希冀能从圈外得以补济。
影视企业求才若渴、筹钱心切的诉求,让一些求职者看到了牟利商机。他们利用公司存在的对员工入职核实不仔细、未按规定严格缴纳社保等问题,抓住小微企业销售岗工作时间灵活、考勤不细、企业不交社保不易发现等漏洞,在多家公司中领取底薪。而从法律追责的角度分析,其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的程度相对于刑事诈骗要求的程度又相对较低,导致受骗企业诉讼立案难,自身维权反被管理不合规而受对方钳制。
必须说,企业自行拟制“求职者黑名单”虽情有可原但并不合法,甚至不无侵权之嫌。发现求职者的弄虚作假、骗取底薪,企业理当举报维权,不能随意以编制“黑名单”发泄不满。不过,看似耍了小聪明、赚得不义财的求职者,却也往往由此遭遇到“短视”反噬。让职业形象受损、信用被“黑”,前程堪忧。据了解,一些被纳入所谓“黑名单”者已不得不离沪他寻。谋职从业就如同人生在世的为人处事,诚实守信是其就业“名片”和证明自己的“第二身份证”。应聘就当言行一致、说到做到,不能为蝇头小利让自己信誉蒙羞、从业遭阻。
规避企业自制“求职者黑名单”,首先要寄望于求职者的洁身自爱和诚信自律,同时也需要企业用工符合法律法规,招聘考核機制完善周全;政府相关部门要一手托企业、员工两家,一视同仁、双向保护,对履行劳动合同中的各种失信行骗行为,都要从严监管、依法惩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