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七一讲话”认知阐释:概念隐喻视角
2022-07-05李菲菲
李菲菲
(阿坝师范学院 预科教育学院,四川 阿坝州 623002)
一、引言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讲话”备受关注,其讲话精神也令全国人民振奋鼓舞。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节点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带我们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深刻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作出的努力、所遭受的磨难和所取得的历史功绩。为深刻学习领会“七一讲话”精神,文章以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理论为视角,分析了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中的概念隐喻源域和目的域之间的映射关系,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话语逻辑、语言艺术以及所蕴含的治党方略和治国理念。
二、概念隐喻理论
(一)概念隐喻的产生与本质
人们对隐喻(metaphor)的研究由来已久。传统隐喻观视隐喻为一种纯粹的语言现象,是修辞学、诗学、文学、哲学等领域的热点议题。认知语言学使得隐喻研究发生了认知转向。Lakoあ& Johnson从认知科学的视角研究隐喻问题,将隐喻纳入人类的行为活动、思维方式、概念范畴、语言符号等领域,并对其做出全面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1]35-361980年二人联合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概念隐喻理论便应运而生。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机制和认知活动的思维方式。其实质是通过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隐喻是从源域到目的域的跨域映射。[2]隐喻具有普遍性、概念性、系统性、体验性。[3]语言中的隐喻是思维方式及其思维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方法和途径。隐喻广泛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4]对人际传播、大众传播、艺术创造等都有着深远的影响。[1]概念隐喻用一种典型的、具体的概念域来体验认知另一种相对抽象的概念域,帮助人们更好地建构对未知的抽象概念的理解。概念隐喻既是概念加工的过程又是概念加工所产生的结果。
(二)概念隐喻的体验哲学基础及特征
隐喻的生成是以人类自身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体验为前提和基础的。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第二代认知科学,认为心智的本质来自于自身体验。[5]因而,认知概念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是以人的具身体验为基础的。
人类认识周围世界的起点是自己的外部身体。Fauconnier认为,人们对自身周围世界的认识远大于对自己大脑和心智的认识。[6]因而,人的身体便成了我们认知世界万物的起点,如汉语中,我们所熟悉的“把手”“山脚”“河口”等词汇概念,英语中“headquarters”“in my eyes”“lose face”“green hand”等,这些例子无不反映了人们体认世界的思维方式。基于“现实——认知——语言”的基本原则,Lakoあ &Johnson还总结了认知隐喻的五大特性:[7]viii
(1)隐喻并非单纯的言语使用技巧而是概念的一种属性;
(2)隐喻并非某种说话的艺术美学,而是促进概念更好理解的一种方式;
(3)隐喻的产生不以相似性的存在为必要前提;
(4)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毫不费力、且不可避免地使用着隐喻表达,因而隐喻并非部分人的某种语言天赋;
(5)隐喻并非一种语言的修饰手段,而是人们思考推理不可避免的过程。
(三)概念隐喻的构成及例证
概念隐喻由两个概念域构成,我们借以其中一个较为典型而具体的概念域,即源域,来理解和认知另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域,即目的域。在源域和目的域之间存在一系列的映射关系,正是这一系列的映射关系使得源域的各元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可以投射到目的域中的各元素及其之间的关系上,借此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目的域概念。
例如,我们惯常使用战争来理解争论(AN ARGUMENT IS WAR),如“他的论据不堪一击”;使用旅程来理解抽象的爱情(LOVE IS A JOURNEY),如“我也不知道这份感情能走到哪一步”;使用植物来理解社会组织,如“分支机构”“公司正在茁壮成长”等。Kovecses[7]16-24讨论了常见的13个源域,包括人的身体,健康和疾病,动物、植物、建筑物,机器和工具,运动和游戏,金钱和经济交易,烹饪和食物,冷暖、明暗,外力,运动等。常见的13个目标域则包括情感、欲望、道德、思想、国家和社会,政治、经济,人际关系,交流,时间,生死,宗教,事件和行动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源域都是具体的,是人的身体能够具身认知到的对象,而目的域则是抽象的,非具身认知的对象。另外,概念隐喻中所涉及的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映射关系是单一方向性的,即从源域到目的域的映射,反之则不然。
也正是借以具身认知,概念隐喻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那些无形的、抽象的、晦涩难懂的政治概念。下文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建党百年的“七一重要讲话”为语料,梳理文中的概念隐喻类型及源域和目的域之间的映射关系,佐证了隐喻在政治话语中的建构作用,更好地帮助国内外学者了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治党方略和治国智慧。
三、“七一讲话”中的概念隐喻的体认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8]全文共计7291个字,其中涉及的隐喻表达多达237处,文中的概念隐喻有:旅程隐喻(89处)、人体隐喻(44处)、建筑隐喻(37处)、战争隐喻(34)、镜子隐喻(10处)、植物隐喻(8处)、考试隐喻(5处)、动物隐喻(2处)、数学隐喻(2处)、食物隐喻(3处)、河流隐喻(3处)等11个类型。其占比权重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七一讲话”全文中的隐喻分布
下文将对上述使用最多的两大类隐喻——旅程隐喻和人体隐喻,以及新颖隐喻——考试隐喻做出认知分析和解释。
(一)旅程隐喻
意向图式就我们的生活经验给出了认知结构。基于日常体验,Lakoあ (1987) 提出了“源头(source)——路径(path)——目标(goal)”这一图式。[9]这一图式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旅行(journey)概念域。构成旅行概念域的基本要素大致有八个:旅途本身,旅行的起点,旅行者,交通工具,行进方向,旅途中所遇到的困难,距离,目的地。党和国家的发展壮大是一个过程,必然要经历发展初期的探索,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经受无数挫折挑战。党的领导集体在遇到挫折挑战时要采取改革措施来调整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以更好地应对发展过程中的难题。国家的发展有其规划和愿景蓝图,并且沿着国家的方针政策,必然会实现国家兴旺、繁荣富强的发展目标。这就使得党和国家的发展与旅行概念之间建立映射关系成为可能。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全文中,旅行隐喻的使用最多,共计89处。9次“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旅程隐喻的选取和解析,能够帮助我们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就是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所经历的历史性变革,克服艰难险阻所取得的伟大历史性成就在旅行隐喻表达中清晰可见,因而,习近平总书记将党和国家的发展这一概念隐喻化成一种旅行,分析可以得出概念映射关系如下表2所示。[10]
表2 党和国家的发展与旅行之间的概念映射
在【党和国家的发展是一场旅行】这一概念隐喻中,结合语料分析可以得出,党和国家发展的初级阶段是旅行的起点,党及其带领的全国人民是旅行中的旅行者。国家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便是其旅行方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此次旅行的目的地。旅行中,旅行者要选对路线,少走弯路,国家的发展也要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避免重蹈覆辙。国家建设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坎坷遭遇是旅行中遇到的艰难险阻,在推进国家改革发展上也要实施各种改革途径促进更好地发展,就如同我们要借助旅行工具来推进旅途顺利进展一样。
现对以下例子做出隐喻分析:
[1] 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2] 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逢山开道、遇水架桥,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
在例[1]中,“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一道”这样的表达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投射到【党和国家的发展是一场旅行】这一概念隐喻中的旅行者身上,产生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是旅行者】这一隐喻表达。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坚持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走群众路线,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同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的亲密关系映射到旅行中的同伴之间相互信任,互相帮扶,相互依赖,同甘共苦的伙伴关系上,更好地帮助普通大众理解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党站稳人民立场,走群众路线的治国理念。
“历程”,指所经历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经历了百年沧桑,从点滴星火力量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遭遇了无数敌对势力,无尽的坎坷磨难,这一经历被映射到旅程中所遇到的崎岖坎坷、崇山峻岭等艰难险阻上。党要克服困难,在挫折中成长,就要想办法解决困难,因而有例[2]中“逢山开道、遇水架桥”的表达,这里的“山”和“水”就构成了旅行中的行进障碍。“开道”“架桥”则是旅行者克服险恶山水阻碍的智慧之举,因而产生了【党和国家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困难是旅途中的坎坷遭遇】这一隐喻。旅行者在旅途中遭遇困难后,总是想方设法克服困难,然后继续前行,最终到达景色宜人的目的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终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投射到旅行中还未到达的目的地“前景”上,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旅行目的地】这一隐喻。再者,概念隐喻理论中的基本隐喻“光明的是好的”“未来的是好的”[2]符合人们对未知事物的期盼和追求,因而产生了“光明前景”这一表达。例[1]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纵使经历无数坎坷磨难,仍旧对“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伟目标”满怀信心,充满斗志。无疑,这样的语句表达,使得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理解、信任与支持,极大地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同中国共产党一道攻坚克难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综上所述,旅程隐喻的运用有力地强化了全国人民对党艰难百年奋斗历程和光辉百年历史功勋的理解和认同,有力地团结了全国各族人民和海内外中华儿女,有力地汇聚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二)人体隐喻
人类在身体、认知和社会上的体验构成了概念系统和语言系统的基础。人类认识世界以认识自我为起点。我们习惯于借助具身的“人体”来理解概念,譬如“山腰”“新手”“包工头”等。国家和政党作为抽象的政治学概念,对于普通民众而言不易理解。政治话语中习惯于将“国家”“政党”作为一个整体的具身的“人”来加以认知,因而就产生了“国家是人”“政党是人”这样的概念隐喻。
“七一讲话”全文中,习近平总书记86次提“人民”,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念。9次“同志们,朋友们”则表明,党始终与人民是平等的朋友关系,自始至终从未将其自身的领导地位凌驾于人民群众之上,反映出党始终坚持从人民群众中来,向人民群众中去,始终坚定人民立场,走群众路线的理想信念。数字9在中国文化中,音韵转喻汉字“久”字,昭示着中国共产党与人民之间的朋友关系长长久久、永远不变。这就更加拉近了讲话受众与中国共产党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人体隐喻的选取和解析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始终践行党的宗旨,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与人民为伍,孜孜以求为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这一宏大思想在讲话文稿中主要体现在人体隐喻的运用上。人体隐喻与政党的映射关系如下表3:[10]
坐标转换矩阵在运动学中是用4×4矩阵来描述两个刚体的空间几何关系。基于几何变动在装配体中的传递方式,本文用坐标转换矩阵来表达零件间特征或要素间的几何关系。两个不同坐标系之间的平移和旋转关系可用转换矩阵T表示[5]:
表3 政党与人体之间的概念映射关系[8]
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七一讲话”全文中的部分例子(如下)来加以说明:
[3]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
[4]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5]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
政党作为一个抽象的政治概念,对于老百姓来说晦涩难懂,上述例句中将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的源域概念投射到抽象的政治概念【政党】和【民族】中,就产生了如表4的映射关系:
表4 政党/民族与人之间的概念映射
如表所述,基于我们的生活体验,人的一生要经历生老病死等生命发展过程。新的生命从无到有,从弱小无助到独立地做人做事是一个较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这期间,生命要经历身体疾病、人情冷暖、为人处世等各种境遇责难。同样,政党的发展也是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强大的过程。在【政党是人】的概念隐喻中,我们把党组织的创建投射到人的诞生这一概念上,党绵延传承的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投射到人的血脉上,党的政治信仰、作风作为投射到人的品格上,民族传统、民族精神和民族禀性投射到人的血液、基因上来,便形成了如上表的映射关系。
在例[3]中,诞生,原本用于指人的出生、降生,经历隐喻化过程后,其语义拓展为新事物的出现。诞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变化过程。党在创建前所经历的漫长而艰辛的酝酿过程如妈妈含辛茹苦的孕育过程。党组织的成功创立如新生儿的出生。党从人民中来,因此,“人民就是妈妈”“党是孩子”。孩子从一出生就依偎在妈妈身边,妈妈对孩子的成长付出了无数精力,倾注了无限的爱,孩子对妈妈的感恩与爱也永不改变。党坚守初心勇担使命,把人民的幸福和民族的复兴作为自己的宗旨和行动指南,自始至终从未改变。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的建党精神。因此,我们将党组织的创建投射到人的诞生上,便形成了二者之间的映射关系,即【党组织的创建就是人的诞生】这一隐喻。在这一隐喻中,凸显了伟大建党精神中“践行初心、不负人民”的精神要义。
在例[5]中,血液,是流动在人的血管和心脏中的一种红色不透明的粘稠液体。基因是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支持着生命的基本构造和性能,储存着生命的种族、血型、孕育、生长、凋亡等过程的全部信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爱好和平,不欺凌争霸的民族禀性体现在中华民族每一代人身上,中国人民从来没有欺负、压迫、奴役过其他国家人民,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崇尚正义,爱好和平就如同人体内的稳定的基因构成,不会轻易改变。因而形成了隐喻——【民族传统、精神和禀性是人体的血液】【中华民族不欺凌争霸的民族禀性是人血液里的基因】。
综上所述,人体隐喻的运用帮助人们更好地从具身认知出发来理解抽象的政党概念,党把自己看成是同广大人民群众一样的“人”,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彰显了我党历经百年从诞生到强大,勿忘本我,传承本色,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党方略和治国理念。
(三)考试隐喻
人的一生要经历无数次考试,考试所涉及的主要要素包括:出卷人、答卷人、评卷人、考试内容、考试次数、考试状态、考题难度和考试范围等。在时代的考验和见证下,中国人民历史性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作为自己的执政党,共产党的执政能力行不行?党员素质优不优?作风好不好?这都需要看人民群众的评判,群众是否满意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是否能得以继续胜任中国的执政党的前途命运。因此,在讲话全文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幽默、创新地引用了考试隐喻,即【时代赋予党的历史使命是一场考试】。将时代赋予党的历史使命(目的域)这一概念,隐喻性地投射到司空见惯的考试(源域)上,便产生了如表5所示的源域和目的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概念映射关系:
表5 时代赋予党的历史使命与考试之间的概念映射关系
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使命和任务,从【时代赋予党的历史使命是一场考试】这一概念隐喻中,我们可以得出,【时代是出卷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顺应时代发展有所作为,接受时代对其考验和人民对其评判,因而【共产党人是答卷人】,【人民是评卷人】。时代复杂多变,问题无穷无尽,因而【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永无止境是难以计数的考试次数】。个体在参加考试时会不自觉地紧张,但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作答考试题目,这一意象用于理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时,表现为党对时代问题要有从容清晰的判断和应对时代考验的认真态度,因而有了【党对时代问题从容清醒地判断是考试者紧张清醒的考试状态】。时代考验中所遇到的问题之复杂艰难,投射到考试过程中考题内容的复杂难做,因而有了隐喻【时代考验之难是考试试题之难】。时代检验一个政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被投射到了考试内容上,从而得出【党的执政本领是考试内容】这一隐喻。党接受时代的各种内外考验则被投射到灵活广泛的试题题目上,即产生了【党接受的来自内外各方面的时代考验是广泛灵活的试题题目】。考官对试卷答题情况的满意度,对考生书写答案的赞成度要依据试卷评分标准来给定,将这一满意度、赞成度投射到人民群众对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满意度和对共产党人作风的赞成度上来,便得出【人民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是考试的评分标准】这一隐喻。
[6]过去的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的赶考之路。
在例[6]中,恰当地运用了【时代赋予党的历史使命考验是一场考试】这一概念隐喻。答卷,指在考试过程中,完成题目后交给老师的卷子。例[6]中,习近平总书记将过去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历经风雨洗礼百折不挠,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所做出的历史功勋,称之为是党交给人民群众的一份答卷,即产生了【党的百年功勋是一份答卷】这一隐喻。赶考,指赶赴考场考试。一次考试的结束意味着下一次考试的即将开始,人生中处处充满了考试,不是在考试过程中就是在备考或赶赴考场的路上。习近平总书记将建国一百周年之际,也就是2049年,喻指为党发展史上第二次大考时间,因而2021年到2049年这28年时间是党带领中国人民接续努力奋斗的“备考”时间。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就投射到一个人在备考时给自己设定的考试预期目标和考试信心,因而有了“赶考”的隐喻表达。
综上所述,考试隐喻的创新运用向全党全国人民传达了中国共产党居安思危,有目标肯奋斗的“赶考”心态。习近平总书记所述的“赶考”心态是共产党人永葆本色、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拼搏进取的代名词。时刻提醒广大党员同志,面对建党百年的历史成就,我们要时刻保持迎考状态,努力再创佳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人民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是检验共产党人“答卷”的唯一“评分标准”。
四、结语
通过分析上述三类概念隐喻,我们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讲话”中,隐喻表达随处可见。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更是大脑的一种思维方式。隐喻认知推理机制是我们理解复杂概念的基本前提。“七一讲话”中,旅程隐喻的运用,有力地强化了人们对沧桑百年艰难奋斗的认同;人体隐喻的运用,有力地佐证了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念;考试隐喻的运用,有力地昭示了我党谦逊待考,再创佳绩的信心与力量。无疑,这些都强有力地团结了全国各民族人民和海内外中华儿女,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