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山东农村音乐文化建设发展策略研究

2022-07-05李艳萍山东农业大学艺术学院

艺术品鉴 2022年17期
关键词:农民音乐农村

李艳萍(山东农业大学艺术学院)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传承发展。支持“三农”题材文艺创作生产,鼓励文艺工作者不断推出反映农民生产生活尤其是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充分展示新时代农村农民的精神面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兴盛乡村文化之路,同时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音乐文化在乡村文化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调动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抓手。

可以说,音乐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握和利用好音乐文化建设这一契机,利用我省民间音乐文化的丰厚资源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继承优秀的农耕文明传统,弘扬保护地方特色音乐,探寻建立有效地文化建设机制,努力走好文化下乡之路,深刻挖掘普通高等学校潜在能力,使其服务于农村音乐文化建设,促进农村音乐文化事业发展。

一、音乐文化发展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意义与作用

(一)丰富新农村文化生活

音乐是最生动、最方便、最容易普及的文化形式。民歌,人民之歌,最初都是起源于人类生产和劳动生活,并在劳动过程中产生了民歌。源自农村的音乐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乡村居民在长期农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一种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人文气息的文化。所以说,音乐文化建设是提高农村精神文明的重要保障。

著名音乐家冼星海曾经说过:“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是陶冶性情的熔炉,是人生的最大快乐”。在广大乡村地区大力开展音乐文化活动和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活动,营造良好的音乐文化氛围,将给广大农民群众带来更多的快乐情感与精神慰藉。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带动下,山东省开展的农村音乐文化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如利用农闲、节日或者是赶集时间进行的各种歌会、文艺演出或者是歌唱竞赛等,以及山东省文联在全省开展的“国乐乡村”建设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大大地丰富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休闲,也积极推动了具有农村特色的音乐文化的发展。当前农村的音乐文化生活已经有了非常大的改善,各大媒体平台也开展了相应活动,如中央电视台针对农村开展的“心连心”艺术团、“乡村大世界”等节目,不仅给农民带来了自己喜爱的艺术家和想看的节目,而且还选择当地的优秀演员和节目一起演出,把当地的地域文化和文明建设成就一起展现给全国观众。

(二)调动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农村文化建设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大力发展音乐文化建设不仅能够为广大农民群众带去身心的愉悦,还能够通过音乐作品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人文关怀。

通过在农村搭建越来越多的音乐文化表演平台,更多的农民朋友也积极参与到各种表演中来,用朴实的歌声描绘新农村的生活,用音乐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情感。越来越多的农民朋友喜欢上了音乐,广大农民群众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文化素养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不少地方由此出现了一大批深受农民群众喜爱的农民歌手。

二、山东农村音乐文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山东农村音乐文化底蕴深厚

底蕴源于优秀农耕文化的发展。中国地大物博,是世界著名的农业大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它对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文学艺术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农耕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也是构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大多数学者认为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彭金山(2011)对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内涵进行了详细阐述,认为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今天,深入发掘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并把农耕文化的内涵概括为“应时、取宜、守则、和谐”八个字。千年已降,农耕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其主体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活动等,是中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

山东历史悠久,是5000 年华夏文明的源头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齐鲁大地临海靠山,黄河横贯东西,大运河纵穿南北,山东劳动人民在其特有的地理环境、历史传承及文化氛围中创作出了极具特色的民间音乐,从春秋的《齐风》到近代《沂蒙山小调》,山东民间音乐在齐鲁大地口耳相传,在农耕文化的发展中不断成长、创新。在岁月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无数山东民间音乐珍品,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为丰富当前农村精神生活、发展音乐文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山东农村音乐文化资源丰富

资源源于悠久历史记忆的传承。从“泱泱乎大风”的《齐风》 《鲁颂》到口耳相传的《沂蒙山小调》 《绣荷包》,山东民间音乐在齐鲁大地形成了延续千年的文化记忆,可谓“齐风传天下,小调映百态”。

无论是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齐风》十一篇,还是在汉魏六朝的“乐府诗集”、唐宋的“曲子词”、元代的“散曲”“小令”、明清以来的“歌谣”“小曲”,山东民间音乐均有经典曲目,号子、小调、套曲、风俗歌、秧歌、花鼓等传统音乐体裁形式应有尽有,2000 年出版发行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山东卷》中共收集和整理了小调447 首,号子329 首,秧歌63 首,花鼓47 首,风俗歌36 首,儿歌33 首,套曲25 首。这些都是我国民歌在民族历史长河中大浪淘沙后的宝贵艺术珍品,他们反映了山东历史经济社会的繁荣,记录着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绽放出了夺目的光彩,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山东传统民间音乐在中国的民族文化上占有的重要地位。

(三)山东农村音乐情感表达积极向上

情感源于齐鲁大地浓厚淳朴的乡风。歌唱是建立在语言上的,由发声伴随音乐而在时间中有机结合的艺术。民间音乐是以语言为基础,以歌词为核心进行创作、表演和欣赏的表达,并通过音乐语言欣赏、感受歌唱的意义与情感。从创作角度出发,歌词是音乐作品创作的基础,自古以来就有词曲不分家的传统。歌词语言的形式、结构、节奏形态及节拍形式,以及歌词语言的自然语音、声调和韵律及其在不同情感体现中的变化与表现等,都是歌曲的旋律、结构、结构形态、节拍形式,甚至演唱行腔的基础。在歌词内容上,山东农村音乐重在叙事而不重抒情,在描绘事物、事情的过程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描绘更多的是追求表达瞬间的心理印象和感触,进而推进情感的递进、升华,完全表达出歌曲的内涵。

如脍炙人口的《沂蒙山小调》歌词:“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风吹那个草低哎见牛羊。高粱那个红来哎豆花香,万担那个谷子哎堆满场。”没有绚丽的修辞,用寥寥数语就能描绘出来一幅沂蒙人民幸福的生活场景。

再如淄博民歌《赶牛山》歌词:“年年是都有着三月三么来哟,妹妹二人么赶来牛山哎哎哟,来至在那淄河滩来呀么来哟溜溜溜……淄河是滩里是长流水哗哗啦流,孟良山上么艳来阳天来哎哎哟,眼观那个温来水泉来呀么来哟”。歌词叙事口语化、生活化,生动地表现了三月人们赶庙会的热闹场景。

(四)山东农村音乐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农村音乐文化硬件设施不足

近年来,农村各项生活设施都已逐步完善,但农村的音乐文化硬件设施却没有跟上发展的脚步。经过调查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我省当前能够供应村一级使用的大型群众活动的音乐文化广场、礼堂、音响设备等基础活动设施数目极少,导致大部分农村不能普及和开展各种音乐活动,一场像样的音乐演出只能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乡镇一级开展。

2.农村音乐文化队伍建设与投入不足

音乐是需要人传唱的艺术形式。没有人传唱的音乐艺术,失去了人声这个传播媒介,再好的音乐也传播不出去。从事农村音乐文化工作的人员数量太少,或是广大文艺工作者走不进农村去,大量优秀音乐艺术作品只在城镇一级传唱,导致农村音乐文化建设始终不能有秩序的开展。

3.农村音乐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不强

不论如何加强山东农村音乐文化建设,农民群众始终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农村音乐文化建设中农民群众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忽视。目前,很多农民群众不知道如何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高音乐修养与鉴赏能力。做好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其核心应该是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参与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中来。

三、山东农村音乐文化建设发展策略

(一)确定建设和谐农村音乐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

确定建设和谐农村音乐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加强山东农村音乐文化建设的前提。要推动山东省乡村文化振兴,就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断改善农民精神风貌,进一步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让乡村文明焕发出新的活力。农村音乐文化建设是陶冶广大农民群众的情操、净化农村风气、引导良好生活风尚的主要抓手,是积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树立和谐发展的农村音乐文化建设思想,明确农村音乐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致力于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音乐文化需求,让现阶段农村文化发展与当前越来越先进的文化建设与思想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相适应,将有利于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境界与凝聚力,营造农村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加大农村音乐文化设施建设力度,积极开展群众性的音乐文化活动

加大农村音乐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开展群众性的音乐文化活动是加强山东农村音乐文化建设的基础。音乐的艺术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就受众面与参与度而言,尤以群体性广场音乐表演为最。在乡村地区,歌曲演唱是广场音乐活动中的重要的形式之一,也是众多音乐活动者最方便、最喜爱的音乐活动形式,主要包括大合唱、小合唱、戏曲票友会、秧歌队、戏曲教唱、歌曲教唱等等。因此,各地各级政府应积极落实《规划》精神,全面实施农村文化广场提升工程,逐渐改善文体广场、音响等硬件设施建设,强化音乐文化发展硬件支撑力度,加强文化阵地建设,让广大农民群众自觉的参与到音乐文化建设活动中去,可以进一步推进我省农村音乐文化建设发展。

(三)加强音乐文化专业艺术创作,提升农民音乐文化的参与度

加强音乐文化专业艺术创作,提升农民音乐文化的参与度是加强山东农村音乐文化建设的核心。当前,我国“三农”事业蓬勃发展,农村生活有着丰富多彩的音乐创作题材,对于歌曲创作者而言,乡村是一个能充分发挥音乐创作思想的广阔天地。在当前我省农村建设发展中,不仅仅是在劳动生产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方式、思想情感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些改变无疑能够成为当代音乐创作的一个主题和方向。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到对农村生活与发展中来,创作出反映农民生产、生活尤其是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充分展示新时代农村农民的精神面貌。

而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需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艺术来源于生活,将民间音乐与现代农业生产生活联系起来,在保留原生态民间音乐本身特点和风格的前提下,适应现代农村农民需求对民间音乐做适当的发展和创新,进而永葆民间音乐艺术生命力。

(四)利用和开发多种资源促进农村音乐文化多样化建设

利用现代媒体促进农村音乐文化建设。在信息时代,新媒体发展迅速。利用现代化媒体的各种平台及技术,充分发挥其传播速度快、覆盖面积广、影响范围大的特点,将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有机的结合,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与热情,让他们参与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中来。前文提到的“国乐乡村”建设活动,就是以广大农村和农民自发组织的民间乐队为对象,以街道、村、社区乐队为单位,通过选拔推荐、辅导共建、展演比赛等丰富多彩的内容,丰富了乡村地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推动了我省民乐队的交流和发展,促进了我省民乐艺术在群众中的普及和民乐水平的提高。同时,通过加强新媒体时代的网络音乐文化资源共享,可以将音乐文化融入农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真正让音乐成为乡村人民平时生产生活中的主体娱乐活动,不断陶冶情操,提高音乐艺术鉴赏水平。

开发地方高校音乐资源推进农村音乐文化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是高等学校的四大职能。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高等学校音乐教育工作者更应以农民群众的音乐文化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中的主导作用,加大高校音乐教育资源服务农村音乐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的投入力度。

一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懂农业、爱农业、爱农民”的后备音乐人才队伍,在课程设置中增设传统民间音乐相关课程,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在艺术实践环节中,将学生乐团带入乡村一线开展音乐下乡活动,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甚至可以深入乡村承担音乐课程教学任务,不仅能进一步提高学生音乐技能、增强舞台演出经验,还能满足农民群众不断提高的艺术文化需求,实现双赢局面。

二是在服务社会过程中,充分开展音乐文化下乡、文艺志愿服务等活动,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选派音乐学院专业教师挂职挂岗在各级地方的文化馆、文化站担任兼职音乐教员,促进地方音乐文化建设。

三是在文化传承与创新过程中,走入乡村,挖掘、整理和保护传统民间音乐,有步骤地开展相关科研工作,完成音乐文化科研项目,对保护我省传统音乐做出贡献。

(五)加强农村音乐文化产业链建设

音乐文化产业是当代社会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是现代技术和现代文化与音乐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文化特征。山东省广大乡村地区有着极为丰富的音乐文化资源,各地区流传着极为珍贵的音乐作品,各地区根据区域特点、资源优势来选择音乐文化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加强音乐文化产业发展,做大做强音乐文化行业,发挥音乐文化在农村文化产业中的关键作用,甚至可以影响到旅游业、休闲娱乐业等乡村相关产业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和发展农村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结语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文化振兴离不开音乐文化的振兴。我们相信,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在《规划》总体指导思想与要求下,我省广大音乐艺术工作者会扎实推进农村音乐文化建设的科学化进程,真正做到农村音乐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提振农村精气神,为“三生三美”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农民音乐农村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小酸枣打开农民就业增收路
耕牛和农民
农民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音乐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