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规律》
2022-07-05国秀颖
国秀颖
摘要: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第三章第4节《力的合成》中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完成了从验证性实验到探究性实验的质变,本文本着《物理课程标准》中对实验教学提出的“深入对实验过程和误差的分析”和“强化实验方案的自我设计”的两个要求,对教材实验装置进行改进,使学生在理解教材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对实验过程及产生误差的原因进行分析,并自我设计创新改进实验装置,充分理解并应用“等效替代”和思维方法,为后面学习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等效电路、交变电流有效值定义等知识奠定基础;通过误差分析、实验装置的改进,培养学生的科学严谨、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从而提升学生科学思维和实验探究等方面的素养。
教材实验:
实验步骤:(1)桌上放置一块方木板,用图钉将一张白纸固定在木板上。(2)用图钉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A点,橡皮条另一端拴上两个绳套。(3)用两个弹簧测力计拉伸橡皮条上的绳套,使橡皮条末端节点到达O位置。(4)记录节点位置O、拉力方向、拉力大小。(5)换用一根弹簧测力计拉伸橡皮条,使其节点仍然到达位置O处。(6)记录拉力大小和方向。(7)选择合适标度,作出三个拉力的图示,探究其满足规律。
误差分析:(1)两次拉伸橡皮条需保证节点位置相同。(2)由于橡皮条反复拉伸,产生微小形变,导致两次作用效果不同。(3)记录节点位置、拉力大小方向时要求弹簧测力计稳定状态读数,轻微抖动都会影响拉力方向和大小。(4)实际操作中要求弹簧测力计拉伸方向与木板平行,但是装置无法实现平行等。
针对学生提出可能产生误差的原因,师生共同讨论研究进行了教具创新,以解决出现的问题。尽管学生对教具改进提出的意见不一定可行,但是学生思考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就是科学精神的培养和求实严谨态度的渗透,对提升学生物理学科素养至关重要。
教具创新
1、装置介绍
(1)器材准备:方木板一块、抽屉滑道一组、滑轮两个、弹簧测力计两个、细线若干、铁架台、勾码或重物等。
(2)制作过程:将抽屉滑道底轨水平固定在木板上,将滑道的两副滚珠都放入底轨内,把两个滑轮固定在两个小内轨安装到滑道上;将三条细线系在一起形成一个节点,其中两条细线分别跨过两个滑轮,分别用弹簧测力计勾住;另
一条细线挂上重物,整个装置制作完成,实物如上图。
2、实验操作
(1)中间细线挂上重物,拉伸两侧弹簧测力计,重物平衡狀态后,记录三条细线方向和两侧弹簧测力计示数;
(2)用一个弹簧测力计勾住重物跨过滑轮,记录弹簧测力计示数(合力大小)。
(3)数据处理,作图分析。
3、教具优势
(1)不用反复操作,解决作用效果不同的问题。
(2)读数时只要保证重物平衡即可,对于弹簧测力计稳定性没有严格要求。
(3)操作过程中只要保证木板竖直就可以保证拉力方向和木板平行了,减少了接触误差。
(4)实验过程中没有节点位置要求,只要重物静止即可。不同的平衡位置,就相当于改变了分力方向,从而实现多次实验。
4、拓展应用
(1)通过改变平衡点位置或者调节滑轮间距改变分力方向,随时观察示数变化,从而定性分析夹角大小对合力效果的影响。
(2)不仅可以探究力的合成规律,还可以用来演示力的分解的多解性,帮助学生突破下节课难点。
(3)将传统等效替代思想和共点力平衡有效整合,一个装置解决两种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高考出题形式的多样性。
5、教学价值
在学生理解教材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从而改进实验装置进行探究,不仅可以让学生理解并应用等效替代的思想,还可以在自制教具过程中锻炼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科学创新精神,养成求实严谨态度,从而更好的养成物理学科素养,全面实现高中物理教学目标。
总结
物理是一门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学科,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本方法的学科。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不仅要求老师教学时要做大量的演示实验,还要求给学生创造条件进行课内和课外实验探究。但很多学校实验器材和教具不能满足教学需要,针对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教师应该在教育教学中大胆创新,方法之一,可以通过自制教具,引导学生制作学具,并应用于实践,可以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