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关中地域文化影像表现初探
2022-07-05王家乐秦浩罗安吴铁
王家乐 秦浩 罗安 吴铁
摘要:陕西地域文化资源丰富,为影像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容和素材,构建了陕西独特的文化特征。本文以陕西关中地域文化为研究对象,从文化价值、艺术审美等方面展开针对关中地域文化主题影像表现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地域文化;影像表现;关中
1、引言
随着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社会进入了以视觉为主的影像化传播时代。影像作为最真实、最快捷的传播方式,成为了文化最直观、最普遍的呈现与传播的重要途径,其现实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传承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得到了广泛认可。其中,反映特定区域历史文化经脉和社会人文精神的地域文化影像作品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地方文化软实力建设和展示的重要手段。
2、地域文化特质
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在能动地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被自然环境潜移默化地改造着,二者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一种地方特有的、普遍共存的文化意识形态。地域文化是对地域性历史、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核进行思考与呈现的文化表达。最为重要的是要把握该地有别于它地的文化特质,这种特质又必须摒弃说教,而通过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历史遗迹、民俗风情、人物故事等形式外化显现出来。面对纷繁多样的文化元素,创作者必须从中准确提炼出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点的符号元素,这是地域文化主题影像创作的精魂所在。
别具一格的自然景观是地域风格最直观的“视觉特质”。我国幅员辽阔,地貌环境各不相同,环境特征十分鲜明:渝地的大江大水、江南的烟雨迷离、塞北的大漠孤烟、西藏的雪域圣山等都成为地域文化视觉表现中最鲜明、别致的色彩,同时,也成为其地域性格最直接的表达。
迥然不同的历史人文背景是地域文化最核心的“文化特质”。每个地方、每座城市因其特定的历史文脉、演进轨迹的差异,在日积月累中都逐渐积淀形成了其特有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而这种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又直接影响着该地域的风土人情、文化内涵、价值共识乃至未来走向,是地域文化特质的根源所在。
特有的价值观念和审美属性是地域文化最含蓄的“人文特质”,通过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得以体现。一方百姓受相同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传统的影响,会形成一种普遍共存的观念意识形态,决定了独特的地域文化观念、文化价值和审美特征。
3、陕西关中民俗文化梳理
陕西简称陕或秦,人们又称陕西为“三秦”,按地理特征分为关中、陕北、陕南三个自然区域。陕西地处中国大地中心,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位置之便。地势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秦岭将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是陕北高原,中部是关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地。横跨三个气候带,南北气候差异大,形成了丰富多姿的地域文化,朴实的乡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沃土上,不仅创造了历史,也营造了古朴的民俗、民风、民间艺术。
关中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西起宝鸡,东至潼关,地处陕西省中部。《史记》中称其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河流纵横,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民俗文化是民众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创造、积累、传承的文化遗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核心内容的形成,与陕西悠久的历史密切相关,周秦汉唐等文化的传承,形成独特的地域色彩。
就关中而言,农村有很多习俗,也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凳子不坐蹲起来”,就是民俗、民景,也是关中八大怪之一。蹲,按陕西方言说的更通俗一点,就是“圪蹴”,像秦腔一样老陕都知道。关中农村人爱圪蹴着“晒暖暖”,尤其爱圪蹴着一堆人吃饭。村里男人们大都会端一个大粗瓷碗,圪蹴在老槐树下边吃边谝闲传,不知啥时起,也不知是谁,把这种吃饭谝闲传的场合称为“老碗会”。能来老碗会的一般饭菜水平都差不多,每人一老碗烧的稠糊糊的苞谷榛,有的在苞谷榛上盖一坨子浆水菜,手里夹两个杠子馍或蒸馍,边走边吃。日子过得殷实的,用碟子端着掰的蒜,或者就是碟子里是油泼辣子加腌蒜苔,到了秋天有人就端着炒綠辣子,但差不多都吃着苞谷面发糕。不管是一碗端的还是一碗一碟的,来到老碗会大都没有坐的,都是圪蹴着吃饭。吃着各自碗里的饭,看着人家碗里的,如果比别人的好,就会有一种自豪感,神气活现;饭比别人差的,自然觉得没有面子,夹上人家一筷子调了油泼辣子的浆水菜或腌蒜苔,只有叹一口气。此情此景,活生生地体现了关中庄稼人最特色、最为朴实的闲淡生活。
陕西关中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独特的风土人情和独有的地域文化,随着现代化社会的飞速发展,民俗文化渐渐的被人们淡忘,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为年轻一代留下了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它有待我们继续传承且弘扬底蕴。
4、陕西关中地域文化影像表现
地域文化“正像某一地的动植物种类一览表给予我们该动植物界的一个概念一样,构成某一民族一般生活属性的现象总录,它是形成一个民族的审美意识的重要条件,自然也是文学艺术的民族特征形成的重要条件”。陕西关中的地域文化影像作品在地域文化传播中个性鲜明、影响甚广,在国家大力推广文化繁荣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勾勒出一个物产丰富、美丽和谐的陕西地域文化形象。
“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市民的民族性格、思维模式、伦理道德、审美心态和文化心理等的集中体现,是引导全体市民不断进取、开拓创新的灯塔。城市精神的理念表现出渐进的过程,是城市历史通过现实与当代及未来的碰撞与对接。塑造和培育陕西文化精神,既要承袭周秦汉唐文化的优良传统,又要融入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文精神,从而展现陕西人开拓创新、勇往直前的睿智和气魄。发扬文化精神的过程,也是升华陕西精神的过程,更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
系列主题影像表现实践,应从特色地域文化元素的内涵和形式入手,对现有的地域文化元素的形式、类别、特点及其作用进行针对性调研,针对地域文化元素中历史文化元素、民俗文化元素、民间艺术元素、戏剧文化元素及现代城市文化元素的内容、形式及内涵等进行有效的提炼和挖掘,梳理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以丝路文化、地域文化以及时代特征为切入点入手,深入解读其影像特征与内涵表现,多种影像表现手段穿插运用,依据作品拍摄所涉及区域、内容及类型,配合画面撰写相关叙事性的文字内容,从长安符号、都城文化、民俗文化、戏剧文化、饮食文化及现代城市文化等多方面、多角度、分篇章进行组织表现。8D1F0DCC-F69E-4D86-9D68-D55BDB1D34BB
构建大场景与微景温情镜头的同步呈现,强化影调的反差与影像质感,以及丰富细节的着重表现,力图给人一种饱满强烈而又精致细腻的独特视觉美感。同时,采用画面多重曝光、影像叠加,后期整体着色以及设计构成等综合影像表现手段,让画面产生一种厚重画意,且具有强烈设计感的影像效果,营造出时空穿梭,纵横交错的优秀文化遗存与现代多元文化碰撞融合的独特画面语言。
从生活着眼,细微处入手,反映新时代、新丝路及特色地域文化的内涵与温情,探寻特色地域文化文化内涵的表现形式、符号语言等现代传播的途径与方法。以现实主义的拍摄手法进行表现,运用丰富的视觉语言风格,提高大众的文化认同和归属感。借助影像作品的物质性和图像性,突破时间、空间、微观和宏观的局限,在小小方寸内,捕风捉影;在光与影的画面上,领略地域风情;在挥手之间,回溯于历史,涉足于超现实,跨越时间的沟壑,让想象纵横驰骋,既是一种传递文化的手段,也是一种交流情感的媒介。以此建立有序的文化传播途径,将陕西文化特征以独特的“文化符号”进行有效的对外传播。
5、结论
地域文化根植于中华优秀文化的历史大背景,面对着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如何避免千篇一律、避免近似雷同,让特定区域文化呈现其独特的光彩,成为创作者们面临的严峻挑战。这不仅需要独到的慧眼、精心的谋划,更需要大胆的尝试与创新,而其核心就是如何挖掘与呈现特定区域文化特质。
陕西地域文化元素多元,为影像创作提供丰厚的内容资源,经过“媒介材料”的运作,影像中的地域文化即成为一种情节性的“叙事文本”。对陕西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效用,在传播学的视域里,理应受到更多关于其价值的探究和关注。
参考文献:
[1]原艺.地域文化影像话语建构与传播[D]. 成都理工大学.
[2]高冠琳.山东电视剧地域文化特色研究[D]. 西北大学, 2010.
[3]李想. 我国地域文化传播中数字影像应用研究[J]. 视听, 2018(3):2.
[4]闫伟娜. 纪录片影像中的地域文化探究[J]. 2021(2013-4):32-37.
作者简介:王家乐,男,西安工程大学新媒体艺术学院广播电视编导系2018级本科生,从事影像创作实践。
秦浩,男,西安工程大学新媒体艺术学院广播电视编导系2018级本科生,从事影像创作实践。
罗安,男,西安工程大学新媒体艺术学院广播电视编导系2018级本科生,从事影像创作实践。
吴铁(通讯作者),男,陕西西安人,西安工程大学新媒体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艺术设计、影像创作、传媒艺术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项目来源:本文系西安工程大学2021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文旅融合语境下“ 千年古都· 常来长安”主题影像创作》(项目编号:202110709015);2020年度西安工程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项目(重点项目)《媒介融合语境下高校艺术专业影像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探索》(项目编号:20GJ06)階段研究成果。8D1F0DCC-F69E-4D86-9D68-D55BDB1D34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