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中自学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2022-07-05李永英王蓓陈萍
李永英 王蓓 陈萍
1.培养自学能力的概念及意义
“自学能力”即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自学能力包括:自主确定学习目标,自主安排学习任务,善于发现学习问题,并根据所遇问题自主查阅材料,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决问题后将自己所学知识与同学探讨交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方法灵活运用到不同情境的课堂上,从而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心智活动。这种综合性的心智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思维,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教育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而且要教会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只有主动、自愿、自发地获取知识,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价值。基于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法,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学习。因此从实施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角度来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现在学生不会自学,不能自学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习惯、方法和能力,是我们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2.目前存在的问题
2.1实际调查情况
之前我们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多采用“教师教导-学生接受”的方式来进行知识的传授,这就导致部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足,难以形成科学系统的自学体系。为进一步分析学生群体中存在的自学能力问题,采用分层抽样法选取某小学各年级共3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各年级学生的自学比例、自学动力和所遇问题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分别如图1、图2和图3所示。
从图1可知,各年级学生的自学比例随年级的增加而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这是因为学生在刚入学时还保留着对小学的憧憬和对知识的渴望。在这一阶段,学生的自学行为多从寓教于乐的形式开展,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加深自己对学习的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时间的延长,较高年级的学生出现贪玩、厌倦学习的情况,只有少部分同学仍能够保持自学的习惯。在高年级阶段,学生迫于升学的压力,其自学比例虽然有所提高,但自学内容限于课本内容,而且自学动力来自外界,因此无法实现长久有效的自学训练。
自学动力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至关重要,一般而言,自学动力源于自身热情的比例越高,学生的自学效率和自学持续时间会相应增加。从图2可知,在一年级至三年级的学习阶段,学生的自学动力大多来自于自身热情。根据该阶段的学生心理特点,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教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热情。在四年级至六年级的学习阶段,学生和家长开始认识到升学的压力,学生的自学动力从自身热情迅速转变为外界压力。根据该阶段的学生心理特点,教师应该注重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在规范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减小学生的厌学情绪。
从图3可知,学生在自学能力培养方面的问题主要为自学意识不足,有60%的学生存在该问题。此外,由于教学过程中教师忽视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分别有30%和25%的学生表示自己在自学过程中存在错误的学习方法,他们希望能够得到教师的正确引导。有40%的学生希望能够和好友或同学共同参与到自学的过程中,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2问题分析
从调查问卷结果可知,现阶段针对自学能力培养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自主学习意识不足、自主学习方法有误、自主学习过程缺乏正确引导和缺乏团结协作意识四个方面。
(一)自主学习意识不足。自学的关键在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具有能够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动力。
(二)自主学习方法有误。长久以来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过于依赖教师的教导作用,难以掌握自主学习的正确方法,学习时思考较少,遇到问题时还习惯询问家长和老师,难以形成独立思考、獨立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
(三)自主学习缺乏团结协作意识。自主学习并不是独立学习,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更加需要团队的参与和帮助。团队的自主学习可以使每个人共同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团队的探讨和“头脑风暴”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程度,但大部分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往往是独立学习,这就缺少了他人的参与,导致学生的自学效果较差。
(四)自主学习过程缺乏正确引导。教师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更倾向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多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程度,而疏忽了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性。此外,教师教导学生的时间较短,一般为一至两年,教师难以在限定时间内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3.优化自学能力培养方案的策略
3.1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自主学习与传统的“被动学习”不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有效规划,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人生进行正确规划、找到合适的兴趣爱好等方式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3.2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小学生的接触人群较窄,多为自身玩伴,不利于自主学习团队的构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来组建班内或校内的兴趣小组,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在网络空间构建自己的学习队伍。
3.3改善教师的教学模式
教师是课程理念的践行者、实施者,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改变,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课堂学习模式——自学-研讨、交流展示-反馈练习。也就是“变教为学”,即把课堂上以教师“讲授”和“示范”为主的教学活动改变为学生自主或合作开展的“学习”活动。释放思维、分享想法,让学生的学习成为知识越学越少,问题越学越多的过程,教师引导而不约束,鼓励而不抑制,启发而不告知。教师要保证教与学的统一,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一)备课的方式。需要事先准备好预习方案、预设方案以及生成方案,通过研究自身的教学风格,在课后写下课后思考,从而对自己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二)课堂的教学方式。学生有了预习,已不是空着脑袋进课堂.所以教学方式改变为学生自主或合作开展的“学习”活动,采用展示交流的模式,让学生释放思维,分享想法,人人都是小老师。教师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效率。(三)评价激励。肯定做法,调动积极性。让学生敢想、敢问、敢讲,口头表扬.实物奖励相结合。(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4.优化方案效果评价
以某校三个班级16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增强自学意识、规范自学方法、增强团结意识和改善教学模式四种措施优化自学能力培养方案,并以一学期后的学生学习热情、是否坚持自主学习和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评分为标准判断方案是否具有优越性。问卷共计投放回收162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60份,统计结果分别如图4、图5和图6所示。
从图4和图5可以看出,优化自学能力培养方案后,三个班级学生的自学热情和恒心都有所提高,学生已经初步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并为之后的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师以100分为评价标准,从学生成绩、学生听课情况、日常学习情况等方面对三个班级的学习效果进行评分,结果如图6所示。从图6可知,方案在优化后其学习效果均得到一定提升,但由于优化方案实施时间较短,其提高效果较小。综上所述,通过系列应对措施的实行可以实现自学能力培养方案的优化,对以后或者大范围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5.结论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需要。小学学生的自学比例随着年级的增长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其自学动力随年级的增长从自身热情转变为外在压力。小学教学中自学能力培养所遇问题主要为自学意识不足、自学方法有误、缺乏团结协作意识和缺乏正确引导四个方面,针对上述问题可通过增强自学意识、规范自学方法、增强团结协作意识和改善教学模式等应对策略进行改善,实际教学结果表明,应对措施的实行可以实现自学能力培养方案的优化。45B02BE0-C125-4D13-BFFA-864EC4A967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