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画合一”推进提升素质教育
2022-07-05李伟伶
李伟伶
【摘要】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首诗有不同的理解、认知和体会,让学生为古诗词配画,可以充分激发点燃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通过对诗意诗境的认知、理解,以“诗画合一”的方式,实现诗中的情景重塑、情景再现,一幅幅“诗画合一”的画面,可以将不同学生的认识体会生动展现出来。这样既能锻造学生的发散思维、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情操,最终实现学生文学素养和艺术素养的有机融合,从而培养出更富学识,更具感知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高素质学生。
【关键词】古诗词;小学美术;诗画合一
当前,我国素质教育改革发展纵深推进,全国各地大中小学积极顺应改革趋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从以往单纯注重学科教学、知识教学,向全面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思维创新能力上转变。小学义务教育阶段是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首要环节、是抓基础的重要阶段,是实现全面成长的“先手棋”,小学生的世界观以及对事物的理解、认知都在形成的初级阶段,其思维的发散性、创新性及创造性极具可塑性,他们极易受外界影响,特别是受到学校和教师带来的全面性、科学性、能力性的教育引导,对学生后期的学习成长甚至一生的进步都影响重大。那么,如何有效推进素质教育。我们重点以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与美术创作为例,通过“诗画合一”的方式,简要谈一下如何实现两者有机融合,最终推动实现素质教育。
谈到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我们的传统认知是死记硬背,这种方法虽然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牢记于心,但往往只知道表面意思,不会长久地将诗中的深刻寓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就与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背道而驰。还有一些人会说,可以让学生通过“了解诗人的生平、明确诗篇中意向的象征意义、发现‘诗眼’”等方式学习,但以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来说,尽管教师可以全方位讲解、讲透,小学生的理解程度却不一定深刻。这个时候,教师若能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现代的教学理念,在讲深讲透古诗词寓意的基础上,融入美术创作,采用“诗画合一”的教学法,即可较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能力,将其“精华”讲解,以绘画的形式,完美地“吐纳”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能在绘画中体会到诗意,又能提升对古诗词的认知水平,更有助于释放他们的发散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诗中的深刻寓意也必定会伴随和影响学生的一生。根据以上设想及教育教学实践,笔者有以下五点实践收获:
一、以诗想画,激发学习兴趣
自古以来,许多成功人士,他们的事业理想大多萌生于青少年时期培养的学习兴趣中,他们总能顺着这种兴趣的道路坚持走下去,最终找到通向自己未来事业梦想的最佳成功路径。由此可见,兴趣能调动学生的潜能,以兴趣为牵引,可以使学生热衷于学业而乐此不疲。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如何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呢?答案就是诗画教学。诗画教学与传统古诗词教学有着本质的差别,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往往采取教师讲解、学生理解的模式,这种形式由于缺少深入实际的切身感知,略显枯燥,学生更是缺乏兴趣。而诗画教学,则是强调在学生古诗词课堂教学设计中融入现代美术题材创作,通过以诗想画来增强学生对诗篇的直接带入感,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从单纯被动的学习上升为主动学习,实现“手口脑并用、教学玩合一”,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想象力更丰富,调动学生自觉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诗画教学不仅能营造教学氛围,还能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寓教育于生活、于游戏之中,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特点。小学语文课堂融入诗词绘画,以绘画形式营造课堂愉悦氛围,以“诗画合一”加深对诗词的认知,可以改变学生对传统语文课堂“枯燥无味”的认识,增强了趣味性、娱乐性,使传统小学语文诗词教学中无法和难以表达的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也实现了学生从“要我学习”向“我要学习”转变。中国上下五千年诗词歌赋文化悠久、博大精深,往往诗句中几个词就蕴含了很多深刻的寓意,在课堂教学中将绘画运用得更加灵活,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有利于推动提升学生的素质教育整体水平。
二、以诗构画,领略诗情画意
“诗中有画、画中藏诗,珠联璧合”,这是中国古诗词意境的生动写照。不管是唐诗宋词元曲,还是楚辞、乐府诗、诗经,作为国家历史文化积淀,它既能润泽学生的心灵深处,也能启发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如何用最为生动、最为轻松、最为有效的方式让学生学习这一历史文化?以诗想画是最为直观、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通过以诗想画,使课堂教学的“文学性”“艺术性”自然渗透、盎然辉映,让学生把诗词与绘画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对上下五千年诗词歌赋以及艺术文化的热爱,陶冶审美情操,传承传统文化。以《雪梅》和《山行》分别为例: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在教学《雪梅》这首诗的过程中,以丰富绘画元素引入课题,让学生充分想象和描绘心目中的梅花形态:尽管冬日里的梅花已经凝结冰霜,但依然有的艳如朝霞,有的白似瑞雪,有的粉如胭脂,还有的绿如碧玉……细细品读梅花不惧严寒、独立坚强、自强不息、独自寒香的寓意,从而画出学生自己理解不同场景中的梅花,和学生一起领略不同的孤傲圣洁之美。
在教学杜牧《山行》的时候,课堂上不是直接解释诗句的含义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而是让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出一幅美丽动人的“山林秋色图”,把诗中的人家、山路、白云及红叶之美以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再将学生自身的情感融入其中,实现自然美与情感美水乳交融,互为一体。深层次地进入诗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理解诗的意境之美,促使学生以诗构画,最终实现诗画合一。
三、为诗配画,创设教学情境
传统“填鸭式”课堂教学,适合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思考、积极性差的学生。往往是教师讲多少,學生听多少,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不具备独立思考及独自处理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也只停留在表面,很难深入。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也是一样的道理,教师课堂上如果不以学生为主体,而是一味地去讲解古诗词的含义,学生将渐渐失去学习兴趣,教学工作浮于表面,授课效果自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为诗配画则可以帮助改善这种现象,它是教师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用心创设诗画一体的教学情景,将传统诗词教学与美术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美术的画中欣赏诗词,在诗词学习中欣赏美术作品,把美术作品与诗词欣赏结合起来,建构“诗画合一”的教学模式。例如,当学生看到一些优美的诗句时,脑海里会想象出一幅动人的画面;当学生看到一幅动人的图画时,能够激起对某段诗句的联想。以白居易《暮江吟》为例: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诗中既有日落前的霞光、倒映在江面上的残阳,还有呈现出一半碧色、一半红色的江水,更有好似颗颗珍珠般的露珠、形如弯弓的朗朗新月,宛如一副兼具听觉、视觉的立体画面。这个关键的时刻,如果我们能学会运用大脑视觉、听觉等多种身体感官传递信息,能熟练启用大脑思考整合提炼各种信息,就可以让学生从古诗词文字中难以理解的状态中走出来,在画中感悟诗意,以诗意绘画场景,就能够充分激活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认知等机能,在提高古诗词教学效率的同时,也巩固了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更增强了学生对所学古诗词的探索、发现、认识和整合提升的能力。
四、诗画融合,提升创新能力
“诗画合一”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蕴藏的创新潜力,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也能提高自身素养。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创造力几乎概括了这个世界的一切,它推动技术进步,它甚至是知识的源泉”。试想,如果当年没有爱迪生、贝尔、莱特兄弟的伟大发明,人类可能至今仍生活在黑暗之中,无法听见来自大洋彼岸传来的美妙声音,“飞天”梦想可能就是空谈。因此,应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加强素质教育的核心,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诗画教学的优势不仅体现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更体现在释放学生的创造力。比如,画画只会模仿,不懂创作,其作品必定没有灵魂,只能是千篇一律;同样,古诗词只会背诵,很难切身理解诗中的深刻意境。我们都知道,每一首古诗词的背后都藏着一副丰富的画面,要想让古诗词变成一副精致的图画,就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文学创作往往是将实物变成文字,而把古诗词变成画则与之相反,它是将看似简单的文字变成动人的画面。这个过程中最难的就是如何发挥想象将文字变成美妙的画面。以宋代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为例:
诗中描绘了篱笆稀稀落落、却还尚未形成树阴的场景,小孩子飞奔去追赶黄蝶,黄蝶突然飞入菜花丛中、不见踪影的场景。让学生按照个人的理解绘画上述场景,不同的学生,绘画的角度和场景各有不同。比如,有的是站在树下,有的是站在庭院中,还有的是站在花丛中……学生可以尽情释放对田园情怀的理解,这样诗画一体的教学,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增强了创造力。
五、诗画合一,丰富教学元素
在“诗画合一”教学模式深入开展的基础上,应注重贴近学生的年龄阶段、成长经历,使各类古诗词能够与学生丰富的日常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古诗词在陶冶情操、提升文化素质的同时,更好地教育引导和激励学生成长。以《题西林壁》《墨梅》和《咏鹅》这三首诗为例。
在讲到《题西林壁》的时候,教师可以尝试带着学生去山中写生,并互相观摩彼此的绘画作品。这其中,必定有起伏连绵的山脉,也有高耸入云的山峰,但也都只是有一峰一岭一丘一壑的山体局部而已。此时,可以告诉学生,身处不同位置,看问题的视角必然不同,世上的事物也是如此,观察的是局部,就必然带有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实面貌,比如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这种理性认知,仅游山感受、诗词教学很难达到深层次的成效,“诗画合一”的方式可以起到身临其境、设身处地的自我思考、自我认知的绝佳成效。
在讲到王冕的《墨梅》中“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句诗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先通过朗读的方式从不同角度领略诗中提到的“不需要别人夸它的颜色好看,只需要梅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的深刻寓意,让学生切身感受墨梅的高风亮节、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真实写照,这对学生修身、律己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教学中还可不拘一格,既可以绘制西方油画,也可以绘制中国古代的水墨画。
在讲授《咏鹅》这首家喻户晓的诗篇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传统水墨画的表达方式来实现“诗画合一”,还可以大胆运用油画的绘画方式来呈现,让古诗的情感得以展现,实现古诗与国画、油画有机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素质。
总而言之,“诗画合一”是提升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水平的重要抓手。根据当代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思维特点,结合教育教学的认知内容,对学生进行“诗配画”“画配诗”训练,培养学生诗画能力、涵养人文修养、品味诗意人生的一种实践性的教学研究。同时,也是推进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将美术绘画元素融入课堂教学,无形中加大了教学任务。语文教师应该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拓宽自身的知识层面,特别是艺术绘画方面的能力素养,把握好古诗词教学内容,了解语文课堂绘画的含义,在课堂教学中将绘画运用得更加灵活有效,使学生依据自身对诗词的理解来绘制相应的图画,实现“诗画交融”“诗画合一”,最终达到以画学诗、以诗构画、知畫合一。
参考文献:
[1]孙周萍.诗画合一 巧育课堂——浅谈诗配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J]. 科学咨询,2021(11):2.
[2]郏云.小学美术诗画合一教学模式的建构——以小学中年级美术教学为例[J]. 美术教育研究,2014(14):1.
[3]杨中琴.小学美术“诗画合一”教学探析[J].学苑教育,2016.
[4]张凯越.浅谈如何培养儿童绘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J].基础教育论坛, 2018(28):2.
责任编辑 陈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