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红色联盟”:华沙条约组织
2022-07-05
华沙条约组织(以下简称华约),这个已烟消云散的庞然大物,仍然隐藏在东欧各国的集体记忆中,牵动着东欧各国的敏感神经。
西德加入北约,苏联成立华约
华约是二战的产物。
1943年,考虑到反攻东欧的前景,苏联将手中掌握的波兰人与捷克斯洛伐克人组建成了民族军队。次年,随着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各国先后转入苏联阵营,苏联对这些国家的军队进行了改造。二战结束时,苏联掌握的东欧盟军已有50万人。
苏联最初并不需要华约这一工具。驻扎在东欧的苏联坦克、东欧各国军队中的苏联顾问和苏籍指挥官、仿照克格勃建立并与克格勃保持密切业务联系的各国内务部门,这“三驾马车”足以将东欧牢牢控制在苏联手中。然而,上世纪50年代中期,西德的再次武装化并加入西方同盟,使得苏联人惊恐不已。西德于1955年正式加入了北约。随后,苏联决定成立华约。但这更多只是权宜之计,华约并不具备像北约那样完善的内部组织和决策机制。
苏联国防部的手臂延长到东欧
随着东欧各国的非斯大林化,苏联对东欧的直接控制有所松动。苏联此时才开始认真考虑,如何使用华约这个工具,来加强对东欧军队的间接控制。例如,华约总司令和总参谋长都由苏联单方面指派国防部第一副部长与第一副总参谋长出任。苏联外的每一个华约国家首都皆有一名苏军上将坐镇,充当华约常驻代表。
上世纪60年代初,苏联又一手促成东欧各国军队的机械化。
经过这两轮整编,华约各国摩步师、坦克师,成为可以任凭苏联上级调遣、编组的标准模块。这样一来,东欧各国军队是无法脱离苏联而作战的,各国军队的关键部门都有苏联军官,它的装备和技术设施也都是由他们直接控制的。此外,东欧军队也不具备独立的国防政策,根据苏联的定位,东欧国家面对苏联和其它华约国家的后方基本不设防。
受歧视的盟主苏联
在成立的数十年间,华约进行了各项名为“战友”“联盟”“友谊”“西方”之类的大小军事演习。此类军事演习对苏联有着一石多鸟的妙用:演习大多数时候是由苏联将官指挥,它能使东欧各国官兵习惯于在苏联指挥下作战,并能使苏联注意到各国军队指挥官的思想动态,还能防止东欧各国制定独立于他国的本土防御方针。
更直接的是,演习能使苏军熟悉东欧各国的地形,以便日后用兵。看出这一端倪的罗马尼亚最高领导人齐奥塞斯库,一再拒绝苏联在本国领土上举行军事演习,并拒绝参加华约多国军事演习,甚至不允许华约军演部队经过本国领土。
盟主苏联受到的歧视,另有不少原因来自于不愉快的军队驻地关系。一位曾经派驻德国的苏联军官愤愤不平地回忆:当时德国有着英法美苏四国的军队,不知为什么只有我们被德国人视为是“占领者”。东德最后一任军职国防部長特奥多尔·霍夫曼,或许可以为他提供答案:遇到东德居民反映苏军西部集群的违法建设直升机场、飞机训练扰民、实弹射击超出靶场界限等问题,和颜悦色来解决问题的苏军高级指挥官不是没有,但很少,反而是摆解放者资格,认为德国人不知感恩的多。
世易时移,1991年3月31日,华约宣布停止一切活动。7月1日,华约正式解散。
(摘自《冷战国际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