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冰雪新家不一般
2022-07-05彭晓烯
彭晓烯
4 月11日,北京青年女子冰球队最先入驻新家。随后,短道速滑、冰壶等队伍陆续入驻,预计第一阶段过渡期内,迁至基地的北京市竞技冰雪运动员将达到120人左右。
北京市冰上项目训练基地包括教学公寓楼和综合训练馆两部分,总建筑面积86000余平方米,是亚洲最大的冰上项目训练基地。综合馆内有6块标准真冰场和8条标准冰壶道,可以承担冰球、花样滑冰、短道速滑、冰壶4个项目的训练和比赛。从基地建设到队伍入驻的过程,见证着北京市冰雪队伍的发展。
北京市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李晓鸣介绍说:“2016年北京市冰雪队伍成立之时,没有可以满足需求的基地,只能四散在各地训练。于是,北京市体育局就有了建自己的冰上训练基地的想法。”冰壶队队员韩雨参加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她表示:“2016年入队后,我们辗转长春、青海、哈尔滨等多地训练,还去过芬兰,直到在世纪星有了自己的冰场。今年4月30日,我刚归队,就来到北京冰上项目训练基地,这里更有家的感觉了。”
整洁完备的生活学习和训练环境。
冰球运动员在进行推轮胎负重折返跑。
运动员公寓
赵楠楠曾是短道速滑世界冠军,如今是北京后备梯队教练。她从八九岁开始接受训练,“从小到大,从运动员到教练员,我去过很多训练基地,见证了中国训练基地的发展变化。一方面,训练基地的科技感越来越强,越來越多的先进技术设备为运动项目服务,另一方面,基地的管理越来越精细,饮食、保障、生活等方面越来越科学。”她坦言,得知要去一个新建基地时,最初会心生担心,“当运动员时进入基地,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训练效果和提高成绩上。但现在我是队伍的管理者和教练员,身份转变,对基地的看法和期望有了很大的变化”。
基地的训练设备是否完备,各项管理是否到位,生活是否方便,饮食营养是否合理科学、均衡和多样,防疫措施是否严格,队伍与基地各方面的沟通能否通畅,能否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等等,这些都很重要。进入基地开展训练后,赵楠楠之前的顾虑和担心被一一化解。一流的短道速滑冰场,冰面丝滑,安全措施到位,后勤保障无微不至,无论是冰场的温度、更衣室的便利和宽敞,都让人打心里感到舒畅。在训练馆里,各种先进的训练设备让专项训练更有针对性,队员们使足球用先进的运动器材,训练更有趣,更新鲜,积极性也高了。
基地不仅有室内各种训练器械,还提供室外的足球场,用来调整运动员的精神状态。科学合理的运动营养餐为训练提供了保障,丰富多样的食物让小运动员胃口大开,及时补充大运动量后的营养。
运动员公寓的设施完备,非常适合小队员们的生活和学习;服务周到,管理严格,为运动员提供了温馨、整洁、卫生的生活环境。公共洗衣房还为运动员解决了洗衣的难题。
这背后是无数人的努力。在北京市冰雪队伍入驻之前,这里曾承担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国家集训队隔离训练和冬奥体育代表团保障营闭环管理服务保障任务,安心、舒心、暖心,为中国雪橇、雪车、钢架雪车、高山滑雪、男子冰球等5支队伍及延庆赛区保障营提供个性化服务。
北京住总集团驻地书记于健介绍说,冰场丝滑的秘密来自点点滴滴。冰面之下还有12层,包含制冷设备及各种保温隔热工艺。冰面之上也大有文章,共计4套控温系统协同作用,目的是在场内保持人体适宜温度,不让一滴水珠掉落冰面。
为满足北京青年女子冰球队对冰球鞋刀刃高标准、高精度、高质量的需求,基地场地保障团队从刀刃磨损的细节着手,安排团队体育设备专业技术力量,安装调试五棵松竞赛馆冰球鞋磨刀设备,每周定期开放冰鞋磨刀房,由专业磨刀师修理装备,保证功能良好。
北京市冰上项目训练基地之大不仅体现在体量上,更体现在综合利用上。这里不仅有韩雨等专业运动员在集训,还有许多青少年运动员“同吃同住同训”;不仅是运动员的训练场,还将是各类冰雪专业人才的培训地。
综合训练馆的室内环形跑道
营养丰富的运动餐让小运动员们胃口大开。
李晓鸣兴奋地说:“短道速滑青少年后备队的教练告诉我,孩子们在基地训练后,平均成绩提高了0.5秒。基地一方面为专业冰雪运动员提供吃住训,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北京市冰雪后备梯队的训练和展示平台,让学生和后备梯队的孩子利用周末、小长假及寒暑假来集训。这些孩子的训练质量和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李晓鸣说,根据训练计划,北京短道速滑后备梯队采取基地集中轮训、分批多次实施的方式在基地封闭集训。考虑到疫情防控要求及基地承载能力,首批集训规模控制在45人。
这些举措目的在持续推动后冬奥时期北京竞技冰雪队伍的高质量发展,备战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和2026年米兰冬奥会,为北京竞技冰雪队伍发现、培养和储备更多的后备人才。李晓鸣介绍说:“我们队伍的特点之一就是有很多在校生,他们的学业要放在重要位置。我们充分利用学业之余的时间轮训和驻训,争取在年底前,所有冰上项目后备梯队都能够来基地轮训一次。未来还将借助基地的优势资源,举办青少年冰雪赛事,做好周末和假期的U系列、俱乐部联赛、冰雪训练营等。”未来,基地将运用更灵活的形式,在基础比较好的区建立梯隊,同区体校共建人才成长基地,打通从后备到专业的上升通道。
基地将围绕现有场地条件建队伍、育人才,加强各层级合作,利用现有资源,培养教练员、裁判员、管理及辅助人才、器材师、防护师、打蜡师、修板师、制冰师等专业人员,形成综合人才队伍。
基地的目标是打造成国内一流的专业竞技冰雪队伍训练基地,市级冰雪运动队的驻训基地,综合陆上训练中心,提升综合性服务保障功能,搭建国际国内交流合作的平台。
北京冬奥会上中国健儿实现了全面突破,科技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北京市冰上项目训练基地也积极拥抱科技成果。
目前,基地中拥有为北京青年女子冰球队提供数据分析的系统,为冰壶运动员搭建的影像采集回放系统等,帮助运动员在日常训练及比赛时复盘精准、科学,及时改进技术细节,积累技术经验,提高训练质量。
李晓鸣表示,未来北京市冰上项目训练基地将积极推动智能场馆建设,加快运用高科技成果,促进高科技智能训练场馆建设,器材装备保障达到国际一流水准,提高竞技训练的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多维度汇总和分析运动队及科研数据,打通高竞技水平到高竞技表现的高速路。
责编 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