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发展与社区参与路径

2022-07-05苏明明,杨伦,何思源

旅游学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遗产地遗产文化遗产

苏明明,杨伦,何思源

农业文化遗产是农业社区依托当地的资源、气候和地形等条件创造并世代传承的传统农业生产系统1。作为一种具有高度社区粘性的活态复合遗产,农业文化遗产不仅维系了当地自然生态的平衡,也支撑了当地特有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系统2。遗产地社区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的创造者、实践者和精神载体,既是遗产当代实践和代际传承的实施主体,也是保护对象,是农业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3。

遗产认定、保护规划、旅游发展是当前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保护的重要途径,在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同时也为遗产地社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①②。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的核心利益主体之一,当地农户和农业社区是农业文化遗产景观和资源的守护者,当地文化的承载与传承者,也是遗产地旅游发展的主要参与者和首要被影响者,某种程度上也构成遗产地的旅游吸引。因此,社区参与对于推动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发展不仅有助于农业文化遗产多元价值和功能的实现,也给当地农户及农业社区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旅游影响不仅涵盖经济维度的收入、就业、生计等,也包括社区环境、资源利用及能源消耗模式、生计选择、生活方式、文化传统、社区结构、社会关系、组织模式、地方认同、文化自信等多个维度,并且随宏观环境和微观策略变化呈现空间异质性和时间动态性4567。

一、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发展社区参与中的主要问题

尽管关于不同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实证研究显示,旅游活动在促进遗产保护、推动当地社区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遗产地社区参与水平和参与意愿不高,获益水平及满意度普遍不高,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仍然面临诸多挑战123。

首先,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发展能够促进当地农户及农业社区的生计转型及非农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遗产地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456。但是,旅游带来的经济改善和生计水平提升尚不足以支撑社区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的多元需求,尤其是医疗和教育基础设施的不足,往往造成遗产地居民生活满意度下降,将旅游发展带来的回流的劳动力再次推出,引发社区二次空心化7。

同时,旅游发展及社区获益水平在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能力不同的遗产地社区及农户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可能加重社区之间和社区内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发展不均衡,造成社区之间、社区内部及代际之间在经济利益、资源环境、社会发展、文化认同等方面差异的增大,影响社区居民的态度和生活满意度的提升,也可能带来一些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①②③。

另外,现阶段我国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发展大多围绕农业景观展开,未能将农业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和功能充分结合到旅游发展中,旅游活动和体验较为单一⑦。由此,当地社区的旅游参与模式也较为单一,大多以“农家乐”“渔家乐”等较为初级的食宿体验展开。同时,社区参与机制较为匮乏,对于有旅游参与意愿而参与条件不足的农户和农业社区缺乏相应的支持政策和措施③。因此,我国农业文化遗产地普遍存在当地农户和社区的旅游参与水平和获益水平较低,遗产旅游对于当地传统农业和其他相关产业带动不足的问题,未能充分发挥遗产旅游对于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和社区发展的带动作用③⑤⑥⑦。

其次,多个遗产地的实证研究均显示,我国农业文化遗产地农业社区老龄化严重,囿于教育水平及身体条件的限制,当地社区遗产旅游的参与能力和意愿均不高8。在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年轻一代逐步脱离乡村,他们对农业文化遗产的文化认同和情感依恋也不断弱化,遗产地发展与年轻一代美好生活需求差异增加,不仅农业文化遗产的代际传承出现危机,遗产旅游发展也缺乏年轻一代的社区支撑③④。因此,如何增强遗产地社区年轻一代的参与是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也是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和传承所亟待解决的问题。

最后,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逐步推动原有的内生性社区外向化发展,将社区生产生活空间转变为社区生产生活和游客休闲游憩的复合空间,遗产地社区进入多主体共创阶段,社区空间功能、价值、含义的改变,资源和基础设施的共享使得遗产地的地方性进入了一个多主体共创的过程,社区居民的地方认同和情感依恋也随之进行再创造,社区发展意愿、态度和需求也呈现高度的动态化特征。

二、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发展社区参与机制建设路径

优化保护与发展策略对农业文化遗产地社区的影响,满足社区不断提升的发展需求,形成旅游发展、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及社区福祉改善的共赢,是切实促进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保护的前提条件和核心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识别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发展的社区参与需求、构建适合的社区参与路径与机制保障的几点建议。

首先,為推动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拓展社区参与路径和模式,是遗产旅游的多元化、深层次发展是前提条件。依托农业文化遗产丰富的生态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充分利用社区农户生产设备、设施功能、地方知识和技能,构建针对不同游客群体的互动式、参与式的科普宣教旅游产品,打造不同主题的遗产游览线路,并促进我国不同农业文化遗产地之间的品牌、产品及线路联动。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的多元化、深层次发展不仅能够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提升游客满意度,突出农业文化遗产旅游与一般的乡村旅游和遗产旅游的差异和特色,也能够促进旅游发展对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的传播和公众认知的提升,进而反哺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其次,遗产地社区能力建设是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遗产旅游的发展需求,针对农户特征和能力,开展差异化技能培训,发掘多类型旅游增值服务。从社区所在位置、传统农业系统自然生态与景观特征及既往旅游从业经验等方面出发,匹配不同目的游客需求,培训农民进入展示、解说教育、导赏、旅游基础服务等不同参与领域,为不同类型的旅游服务供需者之间创造交易平台。

再次,为进一步促进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发展的当地农户及农业社区的参与,提升社区旅游参与获益水平,既需要识别社区不同成员的发展需求,拓宽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路径,提高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能力,也需要让社区居民充分认识到自身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中关键组分的重要价值。政府作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主体,需要与农户开展持续、有针对性的沟通交流,宣传和强化农业文化遗产概念。农业文化遗产的存在是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的基础,需要不断培养社区居民的集体意识、责任意识和成员意识,从而维持和加强农业文化遗产地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同时,在制度层面强化居民对旅游开发全过程的参与程度,不仅增强旅游发展给社区带来的整体收益水平,也要兼顾旅游收益在社区间和社区内的分配公平、旅游开发决策中的程序公平和旅游开发与决策实施中的互动公平。另外,要进一步强化对社区居民的赋权和增权,开展多方合作。这需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在管理模式上重视社区参与,形成多利益主体权责明晰的遗产地管理机制,从简单的就业岗位和收入分成向推动社区自治组织方向发展。

最后,随着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的快速发展,融合非农经营和农业生产的多元生计取代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传统生计成为了当前遗产地主流的生计策略类型。然而,这种农户生计策略的转型可能会对遗产核心要素(例如传统的种质资源、生产生活方式、自然与人文景观等)的保护带来不利影响12。因此,有必要平衡农户生计策略转型需求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目标,以推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遗产旅游及社区发展的共赢。一是通过科学的旅游规划编制,适宜的遗产旅游发展方案,并依托遗产旅游发展促进地方品牌的建立,实现传统农产品的品牌推广和价值增值,提高传统农业生产的经济收益,以提升农户开展传统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二是通过旅游收益分配、转移支付等方式,对从事传统农业生产并维系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及传统文化形式的农户进行经济激励,构建科学有效的旅游利益共享机制。

(第一作者系该校副教授,第二作者系该所副研究员,第三作者系该所助理研究员、通讯作者;收稿日期:2022-04-13)B5C491F4-DA7B-42B3-AAC4-39FFB4954350

猜你喜欢

遗产地遗产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遗产怎么分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与旅游需求关系
申遗重要俦;じ重要
千万遗产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世界自然遗产地监测评价研究进展
遗产之谜
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