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儿童“心理孤独”现象的产生及对策

2022-07-05孙利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2022年5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儿童

孙利

目前,儿童“心理孤独”现象已引起社会的关注。“心理孤独”,即心理世界封闭,这些儿童在生活上有亲人的照顾,物质生活有保障,但他们的父母及亲人却忽视或没有能力与他们进行心理上的沟通。由于在家庭里亲子心理交流的缺失,导致他们在走出家门后也不具备与同学及其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他们的内心世界经常处于封闭状态。这类儿童虽然不多,但在乡村学校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一、乡村儿童“心理孤独”现象的产生

乡村学校儿童“心理孤独”现象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家庭、学生自身及社会因素等几个方面。

(一)家庭层面

在乡村,由于中青年外出务工较多,年轻人结婚生子较早,很多家庭不能像城市家庭那样有太多亲子相伴的时间。每天都能见到爸爸妈妈,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乡村儿童并不多。以下几种类型的家庭,极易导致儿童“心理孤独”,甚至成为心理上的孤儿。

1.早婚不会教养孩子

在乡村,不到20岁就结婚生子的现象并不少见。由于他们在自己身心发育不够成熟的年轻时期,就稀里糊涂地结婚生子,当他们真正有了家庭、当了父母后,有些人因缺少应对生活的能力,在生活上,依旧依赖父母;在子女抚养上,他们只生不养。他们的父母要承担至少三代人的生活负担,顾不上对孙辈的心理照顾,因此这些孩子极易出现“心理孤独”。

2.婚姻破裂对孩子心理上造成的创伤

当下,年轻人离婚率不断升高。当父母婚姻破裂后,这些孩子要么生活在单亲家庭,要么与祖父母或其他近亲属共同生活,有的会随父母再婚生活在后组合的家庭,还有的成为没人愿意抚养的孩子,甚至成为父母争斗的筹码。无论孩子面临哪一种情形,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都会造成极大的伤害,都极易出现“心理孤独”的状态。

3.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

少數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有的孩子几年见不到父母。虽然他们有祖父母及近亲属的监护,不缺物质保障及生活照料,并且能经常与父母电话或视频交流,但在心理发育的最重要阶段,因缺乏父母的陪伴,无论隔空交流多么便利,他们的心理世界都是空虚的。长期的心理空虚,极易出现“心理孤独”现象。

4.文化层次较低不会教育孩子

有些乡村儿童不缺父母的陪伴,但由于父母文化层次较低,认识不到亲子陪伴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对孩子只生不养,没有尽到教育职责,导致有些孩子在家庭教育上有父母跟无父母差不多,处于“心理孤独”状态。还有些父母,很重视家庭教育,但文化层次较低,教育方法不当,导致孩子出现“心理孤独”。

(二)社会层面

乡村儿童“心理孤独”现象的产生,与社会层面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太健全有很大关系。

1.面向乡村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落后于城市

在城市,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心理咨询室、心理指导教师较多,有心理困惑的学生很容易得到相关心理援助。但是,乡村里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及相关从业人员较少,只有发生自然灾害或其他重大事件时,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才能临时来到乡村。面向乡村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落后于城市,就导致部分遇到心理困惑却找不到化解困惑的指导师的儿童,长期处在“心理孤独”中。

2.“事实孤儿”中更容易出现“心理孤独”现象

有些孩子的父母健在,但因疾病、吸毒、犯罪、离家出走等原因,他们无法履行父母的职责,致使这些孩子名义上有父母,但事实上跟孤儿没什么差别。“事实孤儿”不是真正的孤儿,他们虽然得不到父母的监护与关爱,但也不能被他人收养,他们的生活状态还不如真正的孤儿。长期的无人监护,长期的孤独无助,“事实孤儿”是“心理孤独”的高发群体。

(三)学生个人层面

因乡村儿童个人原因导致的“心理孤独”现象,主要有以下3种情况。

1.由身体原因导致“心理孤独”

乡村是熟人社会,儿童的生活圈子较小。在较小的生活圈子里,少数少年儿童,由于先天性疾病、残疾、相貌不佳等身体原因,导致他们不能和其他孩子一样参加校内外活动,经常遭到熟人社会里他人的另眼相看,他们从懂事开始就处处感到自己和别人不一样。长期的异样感觉,导致他们很难融入集体,难以与他人正常相处。这种状态持续一段时间后,他们的内心逐渐走向孤独。

2.学业困难导致的自卑及“心理孤独”

在社会教育资源及家庭教育资源等方面,乡村儿童与城市儿童相比相对落后。当乡村儿童在学业上遇到困难,且单独依靠学校老师又很难解决时,由于课外学习资源相对薄弱,家庭教育的乏力,他们的学习难题难以得到解决。长期处于学习落后状态,必定产生自卑心理及“心理孤独”。

3.由网瘾导致的“心理孤独”

调查显示,乡村少年儿童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远远大于城市儿童,有网瘾的儿童远远多于城市。有网瘾的孩子对真实的生活环境不感兴趣,对正常的人际交往不感兴趣,当他们把主要精力投放在虚拟世界时,思想言行就与真实世界脱离。当他们沉浸在虚拟世界中不能自拔时,他们看似在网络世界玩得很痛快,但依然无法摆脱内心的孤独,在网络中越沉迷,内心往往越来越孤独。

二、防止与化解乡村儿童“心理孤独”的策略

“心理孤独”的儿童数量并不多,但是,一个班级如果有一名学生表现出心理上的孤独,并得不到及时的帮扶,后续可能会对班级及学校的管理与学习秩序造成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还会延伸到社会。因而,如何预防儿童出现“心理孤独”现象,如何帮扶“心理孤独”儿童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是必须思考的课题。

(一)对家庭情况特殊的孩子给予特别的关爱

家庭情况特殊的孩子是“心理孤独”的高发群体。对有家庭变故的学生,如父母离异、重大疾病、犯罪、出走等,学校一定要给予特别的关爱:为他们安排生活指导教师,全方位关注他们的生活;在周末或节假日,安排相关教师将这些孩子带回家,让他们感受家庭的温暖;记住他们的生日,并在生日这一天搞一个小仪式,让全班同学给他(她)送去生日的祝福;如果学生有住宿需要,学校应安排指定的宿管人员关爱他们的生活。2B99A91F-4743-4C7C-B7FC-1376C42F770B

(二)为“心理孤独”儿童提供个人课程

人的心理一旦封闭,即使在外力的干预下,也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将心结打开。因而,学校一旦发现有学生出现“心理孤独”的状态,仅采取个别谈话等方式就很难让其从孤独中走出来,应从课程体系上制定系统的化解对策。例如:在班级课程表之外,为其制订一份个人课程表,让该生在完成常规的班集体课程学习之外,接受量体裁衣的个人课程。个人课程主要包括:1.生活课,通过生活课提高学生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的生活技能,弥补学生家庭生活教育的缺失;2.体艺课,通过体育及艺术类课程的学习,唤醒其沉睡的心理世界;3.志愿者服务,通过与社会公益组织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参加志愿服务的机会,唤起学生对社会及生活的心理感知;4.制定读书计划,通过阅读,丰富学生的心理向度。

(三)加强前瞻性心理健康指导

学生心理上孤独,大多是由心理问题导致。本着治标必须要先治本的原则,在心理健康教育上下功夫。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补救式的,即: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后,相关心理咨询及心理救助才介入。补救式心理健康教育很有必要,但若把心理健康教育端口前移,加强对学生前瞻性心理健康教育,就能有效防止儿童“心理孤独”现象的产生。前瞻性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包括:1.让学生了解生活中不确定性灾害的种类及对人的身心造成的危害;2.青少年容易产生哪些心理困惑;3.各种心理困惑的特点及对受害人的影响程度;4.如何通过个人学习及集体合作对各种心理困惑进行干预。通过前瞻性心理健康指导,能有效预防儿童出现“心理孤独”。

(四)加强对家长家教能力的指导

“心理孤独”儿童的父母,因多种原因无法跟他们进行情感沟通,无法为他们提供思想引领。要对“心理孤独”兒童进行帮扶,首先要提高家长的家教能力,让孩子在父母面前打开心结。提高家长的家教能力,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1.通过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的文化素养,并对全校学生家长进行家教指导;2.通过教师与家长一对一交流,让家长掌握与孩子问题相关的家教理论与方法;3.通过布置亲子作业,增加孩子与父母间交流合作的机会;4.通过亲子之间每天互赠寄语,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5.通过纪念日主题班会,增加亲子之间的深层次了解;6.通过组织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微旅行,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依赖。只有让这些“心理孤独”的孩子在父母面前打开心结,才能让他们慢慢地与他人、集体及社会相融。

(五)经常开展预防“心理孤独”现象的家校共育活动

对“心理孤独”现象有预防作用的家校共育活动较多,针对乡村儿童实际,应经常开展以下活动:1.寒假期间的校园开放日主题活动,春节前后,很多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学校应利用这个时间举办校园开放日主题活动,邀请学生家长和学生一起返校,通过设计情境性活动,增强儿童与父母及老师的情感交流,缩短彼此的心理距离,让儿童能够敞开心扉;2.丰富家长学校的线上课程,以班级为单位,定期以小规模视频活动的形式,加强老师、家长与孩子的线上互动,活跃儿童的内心世界;3.教师应经常性对儿童进行家访,深入儿童家庭,与儿童的监护人共同探讨儿童的成长问题,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薄弱的家庭给予特别帮助。

(六)在润物无声中对“心理孤独”儿童进行情感关爱

任何一所学校都非常重视对学生的情感关爱教育,但绝大多数学校的情感关爱教育都是在专门的课程及心理咨询室里进行的。由于教学场域过于正式,可能减少了学生得到情感关爱教育的机会。有些学生出现情感孤独后,他们害怕别人把自己当成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不愿意找相关心理咨询老师交谈,更不愿意去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基于此,在很多学校出现一种非常令人难以理解的情况,学校越是重视情感关爱教育,相关教师承担的个性化情感关爱教育工作越少,学校的德育工作室、心理咨询室等越没什么人去。在高度重视情感关爱教育、构建科学的情感关爱援助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学校的情感关爱援助应成为学校教育的常态,让学生在润物无声的教育环境中化解心理困惑。

(七)建立儿童“心理孤独”援助体系

心理孤独,是一种较容易发生的心理现象,无论怎样预防,这种现象都不会完全消失,特别是对于教育资源及家教能力相对薄弱的乡村,心理孤独现象发生的概率可能会更大一些。所以,必须要建立针对乡村儿童的“心理孤独”援助体系。该体系应呈现纵横交错的网络结构,例如:在纵向上,由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建立关爱乡村儿童心理健康的分级负责制,将职责细化落实到学校、村委会、社会教育机构、教师、监护人;在横向上,在地方政府的督促下,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为纽带,与专业的心理健康援助组织、心理咨询师、志愿者、学生家长等,构建起覆盖学生种种心理问题的援助网络,最大化地预防和化解乡村儿童的“心理孤独”问题。

(八)加强对儿童“心理孤独”问题的研究

一个人真正的强大是心理上的强大。当一个人心理上出现消极状态时,相当于一台机器的发动机出了问题,无论其他方面做任何努力,都会让成长质量大打折扣。要想有效预防和化解儿童“心理孤独”现象,不仅要从教育方法上进行实践层面的探索,还应从理论上加强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学校及相关学术机构,应将儿童“心理孤独”问题的研究纳入课题选题计划,成立研究团队,制定研究方案,并将实践研究形成理论,再用理论进一步指导实践。在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的基础上,鼓励乡村教师开展相关小课题研究,通过研究,让儿童“心理孤独”现象得到较好的预防及化解。

心理孤独的儿童,不仅自己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还会将自己的很多负面情绪传导给其他儿童,对班集体建设造成一定的阻碍。建立防止儿童心理孤独的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心理孤独的儿童,深挖造成儿童心理孤独的深层次原因,积极探讨化解儿童心理孤独的方法,不让一个乡村儿童掉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2B99A91F-4743-4C7C-B7FC-1376C42F770B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儿童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