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影像中的家国文化
2022-07-05黄佳瑜
黄佳瑜
不同主体对影视作品的解读能力有着较大差异,普通观众对影片的解读主要是一种随意欣赏,而专业研究者对影片的解读则更具思想性并能够对普通观众起到引导作用。由崔军所著的《当代电影中的家国情怀与文化追寻》一书以电影评论为主,通过专业的知识储备、理论素养和思辨眼光,超越简单的感官体验进行思想阐发。本书通过对各国有代表性的影视作品精读来透视全球化时代影视作品中的家国情怀和文化寻根。全书分为“情归何处”、“家国情怀”、“文化涤荡”三个部分,运用本体研究、美学分析和文化研究的方法,对三十多部电影进行细致解读,综合呈现出跨文化语境下当代影视作品的内涵。
在对当代电影中的家国文化进行讨论时,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西部影像作品是了解中华民族家国情怀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中国西部影像以中国西部为题材和展示对象,体现出中国西部的地域风貌和风土人情,在文化表达和表现形式上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开放性与流动性。中国西部影像的呈现者以中国第五代导演为主,他们通过西部影像的呈现,在电影文化形态与人文精神视野上逐渐形成一种群体特征。改革开放后,中国西部影像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历史反思与群体风格的确立。第一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西部影像以历史反思为主,开始确立群体风貌,并逐渐成为一种文化标志。1984年陈凯歌推出的第一部作品《黄土地》是西部影像形成群体风格基调的奠基之作。从这之后,第五代导演纷纷推出代表作品。之所以群体性地选择西部作为场景和题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知青上山下乡的经历大多发生在西部,因此“西部”对于他们来说是复杂纠结的,既让他们感受到贫困和蛮荒,又因为青春留在那片土地,让他们对“西部”感情深厚。在这里,“西部”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中国的影像景观呈现为西部高原的高山与黄土。导演们以不同的叙事策略回望那段历史,通过影像勾勒出一个缩略的中国“西部”景观。“西部”背负着人文的积淀,孕育着华夏文明的根基。导演们借用“西部”这一意象传递出对华夏文明以及中华民族更为深广凝重的观照与洞悉,在变革之后的追根反思浪潮中处于精神母体的想象性的原生态位置。
回归传统与温情。第二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第五代导演纷纷改弦易辙创作东方奇观,西部连带着中国被抽象化、边缘化,反而回归了传统和温情。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大众意识快速取代了精英意识,人们走过了对历史的停顿和反思,娱乐化成为趋势,文化产生多元价值倾向。好莱坞影片的冲击使得中国电影面临着极大挑战,在艺术和市场的碰撞下,人们很难对西部影像产生共鸣。中国西部片开始了与市场和西方的对峙与磨合,形成一种文化交锋的局面。导演冯小宁凭借着《黄河绝恋》等影片回归文化传统与集体记忆。《黄河绝恋》以一个美国人的视角开始故事的叙述,体现出异质文化的碰撞,也赋予了影片一种浓厚的人情味。对自然景观的呈现不再显得冷峻深沉,黄土高原的自然风貌被拍摄得温暖而祥和,充满了诗意、神秘、昂扬的氛围和独特的抒情气质。
转向多元价值呈现。第三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这一时期,西部变成了商业标识、文化标识与政治标识协商共存的场域,并出现了各种体裁、各种样式、各种风格的影像景观。张艺谋的《英雄》一改以往暗淡苍凉的单调色彩,盛装出席,成为一部宏大、艳丽,流连于西方与观众目光中的视觉盛宴。娜仁花主演的《天上草原》展现普通西部居民生活,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为切入点,通过立体多层次的人物形象呈现出西部的本真,以誠挚质朴的精神品格打动观众的心扉,从西部人民的生活方式中实现情感的共鸣,使得西部的形象生机勃勃、充满色彩。在周友朝的《高原如梦》中,西部直接参与影片叙事进程,呈现出奇异的自然景观,为故事的进展制造出心理期待和悬念效果,呈现了宏观叙事的正统与强势。
整体而言,本书注重理论思辨,主要对影片蕴含的文化意味、哲学思辨进行深入探讨,以锐利的透视眼光,用文化理论进行文化阐释,因此充满了文化认知的意味。
作者单位 中央戏剧学院
【编辑:孙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