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电视工程建设发展史
2022-07-05潘国林刘素娟
潘国林 刘素娟
新中国广播电视事业诞生于延安,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一代又一代从业者的不懈努力,历经从广播到电视再到融媒体,从无线到有线再到卫星传输,从模拟到数字再到网络化发展历程,建成星网结合、天地交融、公共服务与增值服务并存的立体化多层次广播电视传播覆盖格局。广播电视工程建设作为广播电视事业产业发展的龙头环节,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建设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进入国民经济恢复发展和大规模建设期,中国广播事业迎来了第一次建设热潮。这一时期,我国有计划地在中央及各省创建了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经历了从接管、改造旧中国的广播电台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历程。
1949年,中央建立广播电视事业管理体制,组建中央广播事业局。为加强中国广播基本建设工作,1952年10月25日,组建中央广播事业局基建处设计室,主要任务是负责发射台、监测台、录音室建设的设计任务。中央广播事业局基建处设计室也就是今天中广电广播电影电视设计研究院的前身。中央广播事业局基建处设计室刚成立时,中央抽调了一批接触过通讯、广播的干部和一批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组成了43人的专业设计队伍,负责广播工程设计和筹备工作。由于起步较晚,我们的广播电视技术主要是在不断学习、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时重点开展了天线系统研究和设计工作。
1952年4月,全国第一座县级广播站——吉林省九台县广播站正式播音。同年12月,第一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提出“先中央,后地方;先对国外广播,后对国内广播”的发展规划,并开始向全国推广“九台经验”。1955年10月,党的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发展农村广播网”,“九台经验”成为推进农村有线广播建设的主要模式。1958年5月1日,我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开始实验播出,并于9月2日转为正式播出。此一时期,全国拥有广播电台135座,电视台和电视实验台23座,县广播站近2000座,有线广播喇叭600多万只,从业人数达到3.44万人。1958年起,建国十年大庆天安门、人民大会堂转播设施,广播大楼(现国家广电总局办公大楼)、广播剧场等广电基础设施陆续建成投入使用。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正式开播,也标志着中国迎来广播电视工程建设的高潮。到1960年,廣播电视整体发展到当时最大规模。
为满足上述建设需要,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全国范围内扩大广播电视发射功率、增加发射频率和发射机数量,陆续建设了一大批发射台和监测台,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在窦店由苏联专家指导下设计的13号工程、捷克援助设计的25号工程和中国自己设计的26号工程,它们组成了我国对全世界广播的第一个短波发射中心。
20世纪60年代,在国家“备战、备荒、为人民”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广播电视事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战备工程。此外,这一时期也是我国援外建设的高峰期,1958年我国援建柬埔寨发射台,此后,大量的援亚、非国家的中短波发射台和国家级会堂、体育场馆的扩声工程项目陆续建设。
“文革”前,我国县级广播站发展到2001座,广播喇叭约有848万只。“文革”期间,广播电视行业遭受严重挫折,处于停滞徘徊状态。广播电视工程仅限于战备工程和援外工程。
总的来看,从1949年到1978年这29年,广播电视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被视为耳目喉舌,处于优先发展的地位。“文革”时期,虽然一度受到冲击、发生严重倒退,但由于迅速采取军管措施,广播电视设施、人员得以保全,节目播出没有中断,电视甚至还获得超常规发展,全国传输覆盖网络初步建立,这为广播电视在改革开放后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总方针。1983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两个方针:一是“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事业建设方针;二是“以新闻改革为突破口,开展多种经营”的产业发展方针,这对新时期广播电视改革创新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1997年,《广播电视管理条例》施行,确立了现行广播电视管理体制的法律地位,授予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设立和管理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职责和权限,这在广播电视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随着改革活力的释放,各地广播电台、电视台数量迅速增加,中国广播电视工程建设进入持续快速建设新阶段。
鉴于广电设计在广电行业中影响力日益突出,1981年底,原中央广播事业局党组决定,中央彩电中心筹建处与设计室合并成立中央广播事业局广播电视设计院,承担全国广播电视系统重要工程及援外工程的设计,一个颇具中国特色、行业特点的工程设计单位就此整合而出。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90年代末的十几年间,各省市的广电中心如雨后春笋上马建设。中央彩电中心是20世纪亚洲最大的电视中心,荣获90年代北京十大建设称号;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是我国对外广播宣传的中心;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业务楼是国家重点项目;天津广播电视国际新闻中心是为迎接第43届世乒赛而兴建的一栋技术先进的多功能、综合性的现代化建筑。
一批钢结构塔和混凝土电视塔迅速崛起,这些电视塔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成为带动地方旅游产业发展的多功能综合塔,既是广播电视的重要基础设施,又是当地的标志性建筑和人民群众文化娱乐的重要场所。其中,中央电视塔宛如“首都的一盏明灯”,荣获20世纪90年代北京十大建设称号;天津电视塔是天津市标志性建筑,获国家优秀设计金质奖;上海东方明珠塔成为浦东崛起的标志性建筑。
广播电视网络工程建设发展迅猛。中国第一个公用天线电视系统——北京饭店公用天线电视系统建设完成;1996年,“全国有线广播电视专用网总体方案”编制完成。随后湖北、四川、河南、浙江、江苏、河北、辽宁、新疆等省区的有线广播电视SDH主干传输网开始设计构建了从中央到地方现代化、多层次、区域互联及多功能的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黑龙江、辽宁、陕西、山西、吉林、西藏等省区的地球卫星站相继建立,北京沙河卫星上行站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的广播电视卫星上行站,地球卫星站为实现中央和其他省市交换广播、电视节目做出贡献。
这十多年间,我国原有的广播电视设施也进入了技术改造阶段。一批中、短波发射台改造工程开始,1998年中央广播大楼加固维修设计任务,为庆祝建国五十周年增添了夺目的光彩。广播大楼的节日灯光也被北京市评为首都国庆五十周年优秀夜景照明工程一等奖。
这一时期,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建设工程大大加强。为解决广大农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自1998年起在全国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按照“巩固成果,扩大范围,提高质量,改善服务”的要求,大力提高农村广播电视无线覆盖水平,逐步消灭“盲区”,构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到1999年底,基本实现已通电行政村“村村通”广播电视的任务,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0.4%和91.6%,让党和国家的声音传进千家万户。
进入新世纪,国家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能力建设。2000年开始实施“西新工程”,各级政府投入达250多亿元,历时9年,基本解决了西藏、新疆等地1亿多人口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2005年中办、国办发文,把“村村通”工程列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首要工程;2006年启动新一轮“村村通”工程建设;2007年明确“十一五”期间“村村通”工程建设目标和任务;2009年开始以直播卫星应用为重点,加快推进“村村通”工程建设。到2010年底全面实现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使80%以上的农村人口能够用电视机、收音机直接收看收聽到包括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第七套节目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在内的4套以上无线电视节目和4套以上无线广播节目。
党的十六大将文化建设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横店影视城、上海影视乐园、象山影视城、国家数字电影基地、无锡华莱坞电影产业园项目等一批影视基地启动建设并投入使用,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要。
与此同时,围绕国家“走出去”战略部署,广播电视也加快“走出去”步伐,援建广播电视工程遍布亚洲、非洲、南美洲和大洋洲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援建了诸如安哥拉情报学院、毛里塔尼亚努瓦肖克发射台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工程,积极推动广播电视海外经贸项目开展,为推动广播电视节目海外落地,加强中国同海外广播电视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到2012年,全国共有各类广播电视播出机构2579座,有线电视用户2.14亿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1.43亿户。广播、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7.5%和98.2%,从业人员超过70万人。带着这份厚重的成绩单,中国广播电视走进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批示,党中央、中宣部和国家广电总局陆续出台系列方针政策。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重大任务。2014年8月,中央印发《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尽快从相“加”迈向相“融”,着力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2013年,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印发《关于促进主流媒体发展网络广播电视台的意见》,提出将网络广播电视台提升到与电台电视台发展同等重要地位,推动台台资源互动和深层融合,打造具有广电特色的网络视听新媒体。2016年,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意见》,提出目标,明确在“十三五”后期,融合发展取得全局性进展。国家“十四五”规划强调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并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
为了打通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的重要一环和“最后一公里”,党中央不断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政策规范县级融媒体中心及省级平台建设。2019年,中宣部新闻局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科技司联合发布了《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规范》和《县级融媒体中心省级技术平台规范要求》、《县级融媒体中心网络安全规范》、《县级融媒体中心运行维护规范》、《县级融媒体中心监测监管规范》,这为指导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提供了关键性、基础性技术支撑。
各省在中央顶层设计基础上制定本省县级融媒工作计划表,确定工作进度及具体战略并逐步落实,上海、安徽等地纷纷出台县级融媒体中心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中央及省市区多级协调共同做好发展规划,从而建设一批扎根基层、高速优质发展的新型主流媒体。各地县级融媒体中心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建立。市级媒体积极探索自身融合发展模式,建设融媒体中心和传播平台。省级媒体积极搭建省级技术平台和区域性传播平台,打造特色新媒体品牌。中央级媒体加快建设新型主流媒体“航母”和“旗舰”。
各地广电媒体抓住时机,尝试向网络延伸。之后又借助微博、微信等探索开展台网互动。到2017年,央视主打视频业务,基本建成多屏幕、多平台、多终端“一云多屏”传播体系。上海广播电视台致力于打造适应移动人群需求的新媒体产品,成为互联网用户收听广播的第三大应用。湖南广播电视台打造“以我为主、一体两翼”的IP化生态体系。H5页面、短视频、动画图表,以及VR、AI产品与广播电视报道同频共振、相映生辉,创造了过亿的点击率/阅读量。随着首颗高通量通信卫星实践十三号发射成功,我国智能化传播网络建设拥有了从卫星到5G再到WiFi的完整技术支持体系。
同时,落实5G建设部署,2019年中宣部、工信部、广电总局联合发文,推动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广电5G建设一体化发展。当前,全国地面数字电视700兆赫频率迁移工作正在抓紧推进,预计在2022年底前完成700兆赫频率迁移工作,该工作的完成将为广电5G建设清理好通道。2022年6月,中国广电品牌升级,“中国广电”、“广电5G”、“广电慧家”三大品牌标识及广告语同时亮相,各地广电网络公司营业厅门头同步换标,全国范围广电5G友好用户192号码预约活动正式启动。这标志着我国广电业正式进入5G时代。
作者潘国林系中广电广播电影电视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
刘素娟系中广电广播电影电视设计研究院办公室副主任
【编辑:陈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