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采访技巧的实用性分析与探讨

2022-07-04彭颖斌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采访技巧

彭颖斌

关键词:采访技巧:封闭式提问;开放式提问;参与式观察

新闻记者运用采访技巧的重要性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于传统媒体行业带来了冲击,引起从业者的反思。电视新闻若要保持其专业性地位,就应继续保持其严肃性与真实性,贴近人民群众生活,并运用合理的采访技巧来提升新闻节目质量。全媒体时代下,一名新闻工作者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在语言表达、知识储备、采访技巧、后期制作、个人修养上都要有所追求与突破。采访技巧涵盖语言表达、情感交互、提问技巧、现场调度、参与式观察等,是新闻工作者提高业务能力的核心环节。

电视新闻记者的采访提问技巧

新闻记者需具备相应的业务素养,需注意拓宽知识储备。新闻内容涉及的领域是广泛的,新闻记者若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就为新闻真实性提供了重要保障。作为采访者的新闻记者,需通过自身的知识储备进行精准提问,同时时刻关注被访者的情绪表达,尊重被访者。除此之外,还要拥有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新闻现场与被访者交谈效率,让被访者更快知悉采访者的核心问题。

封闭式提问的合理使用

封闭式问题是指事先预计好各种可能答案,以供被访问者选择的问题。封闭性问题的答案是标准化的,它在缩小讨论范围,获得某种特定信息,澄清新闻事实,或使会谈集中于某个特定话题或问题。在采访中,适当的封闭式提问是必要的。一名优秀的记者应会巧用封闭式问题引领整个采访节奏,从而提高采访效率。然而,封闭式提问也可能会打断一段感性的、主观的较为开放式问题采访。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被访者对内心世界进行自由表达,具有暗示性及指向性,不利于采访者了解被访者的更多情况。在深入访谈时,封闭式提问须慎用。街头访问不适宜频繁使用封闭式提问,不恰当地使用会给采访带来静止与尴尬,甚至会让观众觉得新闻报道有明显的针对性。比如一些活动中有记者采访小朋友:“你今天高兴吗?”回答:“高兴!”,在采访报道中,连续几次使用“高兴”,再接入主题。这种问话方式虽在营造气氛中有一定作用,但对于报道来说,质量难有突破,且容易同质化、形式化。

开放式提问的节奏把控

开放式提问,是指在采访时,采访者提出概括性较强的问题,且回答内容不作限制,给予采访对象充分的情绪释放空间。这种方式较为宽松,对于了解被访者的性格、獲知真实的信息及其人生观、世界观有较大帮助。张弛有度的新闻采访节奏可以激发被采访人员回答问题的兴趣,加快采访进度,这就要求采访人员严格把控采访节奏。

一,采访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每一次新闻采访都有不可预见的因素,在采访前准备好更多问题,有助于记者从新闻事件与人物中发现更多线索。新闻记者在出发前往新闻现场前,不仅需要准备与主题直接相关的问题大纲,还需要了解新闻事件或拍摄对象相关的知识点、新闻线索、人物经历等外延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记者打破既有思维定式,在新闻现场以更为客观的态度进行采访提问。另一方面,对于所准备的问题,记者应事先琢磨被采访者会如何回答,做到心里有数,避免在采访时出现意外而无计可施,影响新闻采访质量。

二,采访的开场与调整。传统的电视新闻采访工作是严肃的,尤其对于深入访谈来说,现场还会布置灯光、收音等各种器材。摄影师、助理等多名工作人员在场,难免让被访者感到压抑。这种压力会严重影响对于初次接受采访或不善言谈的被访者的表现。有技巧的语言表达可以感染被采访者,增加对采访人员的信任度,使其表达出真实有效的新闻信息。电视新闻记者在采访工作中,一方面需提高现场各种岗位人员的配合度及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新闻记者需要做好采访前信息搜集工作。被访者在采访时拥有良好的状态,方可提高采访成功率。一次深入的访谈或可以考虑以开放式提问开启,这可以为现场采访团队的前期准备工作提供充足时间,也可以让被访者在多人场合中调整好心理状态。电视新闻采访工作前的设备准备过程是必须的,新闻记者可以考虑在采访工作前将这一开场式的开放式提问作为整个采访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封闭式与开放式提问的组合与衔接。采访过程中,电视新闻记者在观察受访者心理变化的同时,也要将自己的问题阐述明确,让受访者听得懂、想得清。一般来说,采访开始或转换话题的时候大多采用开放式提问。比如笔者曾经采访过很多革命前辈,都会向他们问一个开放式问题:“请您谈一下当年您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开放性提问通常以“什么”“如何”“为什么”“能不能”“愿不愿意(谈一下)”等词来发问,让被访者就有关问题,给予思想、情景、情感等较为沉浸的说明。电视新闻记者在采访中的提问要有一定的衔接,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在合理的节奏上抛出关键问题。当记者认为开放式提问延展后,获得足够信息或出现偏题状况,则可以开启下一个开放式问题。多提开放式问题可让新闻记者更多地了解被访者。而在此过程中,结合封闭式提问与被访者确认关键信息,有助于提高采访内容的有效性。开放式提问中包含半开放式提问,也就是限制性的开放式提问。记者在新闻采访中可以适当选用限制性的开放式提问,这更易于调整被访者情绪。被访者往往在不断问及开放式问题后.会有较大脑力损耗,进而影响回答下一问题意愿。半开放式提问有助于调整访谈中的节奏,比如“最”的半开放式问题:您最喜欢的歌?您最喜欢的菜?您最难忘的经历?这些问题有方向性限制,但回答又可以多样。虽然问的是“最”,但往往被访者会被问题带进一个回答的状态,在回答中可能会出现多个答案,从而让记者迅速抓到切入点进行下一步提问。一个优秀的新闻记者,可以熟练转切封闭式、半开放式以及开放式等提问,从而提高新闻稿件质量。

四,采访结尾的总结性提问。在即将完成采访拍摄时,再次抛出总结性问题,有助于将采访人物再次拉回主题进行思考总结。如以开放式提问:“您这次活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您现在最想对家人说什么”“等疫情结束,您最想去哪里?”当然,一个封闭式提问的结尾,也会让一次报道更耐人寻味:“如果再选择一次,您还会北漂吗?”“一直听了您和他这么多的感情纠葛,那您现在还想见他吗?”

一个有意思的结尾提问,可能会拉近新闻记者与被访者距离;一个反思性的结尾提问,可能会让新闻报道多了一种耐人寻味的味道;一个反复的结尾提问,可能会更突出新闻事实或突显人物性格。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只有做到随机应变,灵活运用各种提问方法,才能在采访中处于主导地位,进而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参与式观察在采访中的使用

参与式观察是基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的重要工作方法。对于参与式观察来说,自身亲自参与体验非常重要。新闻记者在一些新闻报道中合理运用此方法,可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参与式观察方法被应用于一些正面报道或深入报道中。新闻记者适当参与现场有助于调动被访者情绪,或被被访者调动情绪,这种情感交互有时会为新闻报道带来人文关怀与观众的情感共鸣。暂时的沉浸式参与有助于采访者体会被访者经历带来的世界观及情绪。以下举一例:

这则电视短新闻是笔者回访广州的残疾人冼大哥(双腿无法站立行走)。之前他不见了残疾车,之后在热心街坊帮助下买了新残疾车。这次志愿者在农历新年前去冼大哥家中帮忙做清洁,准备年货等。笔者与志愿者在现场观察了解到,因为腿脚不便,冼大哥一年内才擦了三次地。在志愿者为冼大哥家里搞卫生的时候,笔者与冼大哥闲聊,了解到他喜欢看篮球比赛,他还讲到过去他能站立走路的时候也爱好打篮球。笔者不选用马上采访的方式,而是选择与他一起看篮球比赛。他说,“如果可以经常来看我就好了。”笔者预估,冼大哥腿脚不便,因为平时走路大都靠手部力量,所以他的手力肯定很强。于是笔者提议与冼大哥来一场掰手腕比赛。以下是新闻成片部分内容:

采访冼大哥:

“最主要多来看我就可以了,你们不用送我什么东西的。”

解说: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现场)笔者与冼大哥掰手腕,“三二一,开始!”“好厉害啊!加油!”。冼大哥:“今年有你们在肯定不一样了”(背景音乐)

一次参与式观察放入新闻报道中,可以让冼大哥对生活充满希望的态度表露于新闻报道中,可以说“掰手腕比赛”让整个报道更具现场感。放大其手部力量优势,也可让新闻报道体现出更多的人文关怀。

采访中的现场调度

新闻摄制团队的协作调度

电视新闻记者往往前往新闻现场是以团队为单位,或2人、3人,或更多。新闻记者对于团队协作的能力把控,直接决定新闻报道的成败。记者在新闻采访前,需与团队成员保持友好沟通,告知团队成员新闻事件与人物的基本情况。记者在采访团队中虽然处于主导位置,但其他团队成员的工作状态与心理状态不可忽视,如果处理不当,团队会发生内部矛盾,从而直接影响新闻素材采集进度与质量。一个良好的团队沟通,有助于新闻现场线索发掘,亦有助于拍摄采访的顺利开展。可以说,无论是对于团队成员还是采访对象,谦虚谨慎是新闻记者的“制胜法宝”。

“单兵作战”中的现场调度

以“单兵作战”的方式进行信息采集在全媒体时代下已成为常态,尤其见于各种vlog短视频与直播中。新闻记者在采编过程中也经常会出现仅靠个人的情况,如一些严格限制新闻记者人数的活动、突发消息、人员临时调配不足等。这就对新闻记者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个过程中,记者需要具备采访、拍摄、后期等多种能力。在这种“单兵作战”的场合中,记者既是采访者,也是摄影师,对于采访现场的影响干预降至最低。这种情况下,记者须在出发前做更多准备,如更為完善的案头准备。前往突发新闻现场途中,新闻记者需不断在脑海中进行各种场景建构或动作模拟,以便在新闻现场纯熟运用各种采访技巧。笔者有多年“单兵作战”采访拍摄经验。对于突发新闻来说,记者“单兵作战”需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到达现场后须尽快记录各种基本信息。单人对新闻现场影响较小,且行动灵活,在新闻现场中寻找切口发掘新闻线索具有优势。通过个人观察能力,记者应尽快寻找相关采访者并找到细节进行发掘。对于时效性相对弱的访谈来说,需要准备大量开放式提问,在开放式提问同时,记者可以兼顾摄影机位的架设与调度,纯熟地在采访与拍摄岗位中进行反复切换,通过谈话与提出问题对采访节奏进行把控。眼在看,手在动,脑在转,找准采访切入点,当被访者专注故事讲述、情绪表达之时,新闻记者就有了兼顾拍摄的良机。

采访技巧的综合使用

电视新闻记者在新闻采编过程中,个人的综合能力尤为重要。采访技巧不仅包括在采访过程中的询问技巧,还包括在整个新闻现场中与其它技巧灵活切换与整合使用。以下举一实例。

几位大学生发明改良铲除“城市牛皮癣”的弧形小铲,笔者采访他们时不到一个半小时就结束了。报道中首先运用开放式问题,让设计者谈谈弧形小铲的设计特别之处:铲面弧度的大小可以通过手压铲面两端进行调整。要让此条报道充满趣味不仅需要讲解其特别之处,还要运用参与式观察方法,在笔者完成设计理念的相关采访后,邀请他们带上设计品弧形小铲到城市街巷中验证。找到“城市牛皮癣”后,他们开始用弧形小铲去铲除城市“牛皮癣”。由于环卫工人才是真正使用者,笔者尝试寻找环卫工人去试验弧形小铲。找到环卫工人后,交谈中笔者发现环卫工人随身也带着自己改良设计的小铲。这时笔者拿出弧形小铲向环卫工人提出封闭式问题:与这个弧形小铲比起来,您觉得哪个更好用?这里评估环卫工人的小铲是自己亲手改装的,也未试过弧形小铲,大概率会认为自己的更好。果不其然,笔者再提出开放式问题让环卫工人讲述自己改良版小铲的优点,他非常骄傲地在镜头面前展示了自己的改装小铲。笔者邀请环卫工人尝试弧形小铲,刚开始质疑,然后很快学会使用,并不断称赞。这条电视新闻报道的特点在于新闻记者不断将弧形小铲放置到不同的现场使用,从学校到街巷,从学生到环卫工人。本来在学校就可以完成的普通新闻报道,经过新闻记者运用开放式与封闭式提问、现场调度、参与式观察等方法结合,最终让其成为一条有趣味的新闻报道。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直接影响了传统媒体的地位。很多新闻资讯不再像过去单一由传统新闻记者获取。这就对新闻记者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种采访技巧在采访过程中的综合运用,有助于提高新闻节目的质量。新闻记者只有掌握更为多样的采访技巧,才会在全媒体时代提高自身竞争力。

(作者单位:广州市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采访技巧
如何恰当运用采访技巧提高电视新闻采访的质量
当代新闻记者的采访技巧
探讨新闻采访特征分析前提下采访技巧的提升
电视新闻采访技巧的分析及思考
如何有效运用采访技巧来提高电视新闻采访质量
新闻采访中的采访技巧运用分析
一位新华社记者谈调查性报道的采访突破技巧
基于新闻采访特征分析的采访技巧探讨
从电视访谈节目看名记者的采访技巧
新闻记者的采访技巧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