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小山村养育了1560多名孤儿
2022-07-04李银庞明广周磊
李银 庞明广 周磊
“女孩,约五六岁,口齿不清,在盘龙区的火车站被发现……”昆明市儿童福利院一份尘封的档案里,这样记录着一名孤儿的身世。福利院给她取了一个名字——盘站华。到福利院不久,小女孩的命运就出现转机。她在福利院老师陪伴下,来到一个小山村。刚下车,一位留着齐刘海、笑容如阳光般温暖的陌生阿姨,把她紧紧抱在怀里,对她说:“以后,我就是你的妈妈了。” 这一幕,成为盘站华儿时记忆的起点。
“那一刻我打定主意,给这些娃娃一个家”
盘站华的“家乡”,安宁市王家滩村,是一个距离昆明城区约50公里、淳朴恬静的小山村。2000年以来,作为昆明孤残儿童寄养试点村之一, 这座仅有1300多人的小村庄已养育1560多名孤残儿童,不少村民家累计寄养孤儿达二三十个。
王家滩寄养孤残儿童,始于22年前的一个偶然。2000年11月的一天,在听自己的好友、时任安宁市草铺镇党委书记张富强说,镇上有个村子山清水秀、民风淳朴,很适合开展孤残儿童寄养后,时任昆明市儿童福利院党总支书记曹国正迫不及待地赶到王家滩。刚到村里,曹国正便开门见山,询问能不能在村里试点孤残儿童寄养,负责接待的村委会原副主任、现村党总支书记王炳能一头雾水。
“寄养是个什么意思?”王炳能纳闷。听完福利院干部详细介绍后他才明白,寄养就是把福利院的孩子送到农村家庭,由村民负责养育,福利院向村民支付孤儿的生活费。“刚开始我还以为他是骗子,把孩子丢下不管怎么办?”王炳能说。在得知一名孤儿一个月生活费仅216元、村民劳务费只有100元后,他更觉得这事干不成。
第一次被拒绝后,福利院干部又接连到王家滩考察好几次,还请来镇党委书记张富强劝说王炳能。王炳能只好硬着头皮,答应试一试。他在村里接连问了十几家,果不其然,村民有和他一样的顾虑。实在没办法,王炳能只能找自家亲戚、村里的党员做工作。最终,只有6家人答应先去福利院看看再做决定,其中还包括他的妻子、父母。
就这样,在2000年底,第一批12名孤残儿童来到了王家滩。
“大家发现,这些孤残儿童和自己的孩子没什么两样。有的娃娃还非常聪明伶俐,招人喜欢。”王炳能说。村民们打消顾虑后,报名参与孤残儿童寄养的家庭越来越多。很快,村里又来了第二批、第三批孩子……
1个妈、21年、31个娃
给阿彬(化名)和阿瑕(化名)写成长日记,是54岁寄养妈妈曹丽琼每天都要做的事。两本厚厚的成长日记,记录着阿彬、阿瑕每天的成长变化,也记录了曹丽琼为孩子们付出的点点滴滴。曹丽琼是王家滩村第三批参与孤残儿童寄养的村民之一,她家寄养的第一个孤儿就是盘站华。自2001年以来,曹丽琼家已经累计收养了31个孤残儿童,是全村寄养孤残儿童最多的家庭之一。
19岁的阿彬天生有智力障碍,他6岁来到曹丽琼家时,连衣服都不会穿,晚上睡觉还经常尿床;14岁的女孩阿瑕智力、视力都有障碍,能听见一点声音,但从小不会说话。为了培养阿彬的生活自理能力,曹丽琼每天夜里都要定时把他喊醒上厕所,坚持两三年后,阿彬才慢慢不尿床了。“穿衣服也学了四五年,现在他已经基本可以生活自理了。”曹丽琼说。
23岁的杨甜是曹丽琼的亲生女儿,杨甜本该是全家人的“掌上明珠”,但从她记事起,家里就不断有福利院送来的孩子,自己也从来不是父母关注的焦点。因为曹丽琼晚上经常要照顾小婴儿,杨甜从4岁开始就习惯了一个人睡。妈妈没多少时间照顾她,反过来,每天放学回家后,她还要帮妈妈看孩子、喂饭、洗碗。”更让杨甜“耿耿于怀”很久的是,从小到大,自己的家长会妈妈有时不会参加。但家里寄养孩子的家长会,她却一次都没缺席过。
在盘站华的记忆里,从小到大,每当自己遇到困难时,老爸老妈都会第一时间站在自己身前。上小学时,班里有一个男孩很调皮,抓破了盘站华的脸。放学后,曹丽琼二话不说就带着她到这个男孩家里,一定要让小男孩当面向盘站华道歉。参加工作后,盘站华和初恋男友分手,曹丽琼得知后马上打电话安慰她。“咋会人生就一帆风顺,难过了就回家,我给你杀只鸡吃。”老妈简简单單几句话,就让她走出了失恋的阴霾。
2019年,盘站华准备和男友结婚,曹丽琼要求,男方父母必须亲自来家里提亲。“要让他家父母知道,你也有爹有妈,这里就是你的家。”曹丽琼说。和亲家见面的时候,曹丽琼还一直叮嘱:“我女儿的身世就是这样,以后对她好一点。”
和盘站华一样,许多孤残儿童如今已长大成人,而养育他们的父母大多已年近花甲、满头华发。因为丈夫杨治富以前是包工头,曹丽琼家早在1995年就盖起了二层小楼。可自从参加孤残儿童寄养后,两口子几乎把所有精力都用在照顾这些孩子上,曾经让村里人羡慕的小楼也变成了近30年的老屋,从没翻新过。但曹丽琼从不羡慕别人家的大房子。“有这么多娃娃喊我妈妈,我知足了。”她说。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