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教育分析与规划
2022-07-04姚晨心陈凯伦马晓燕
姚晨心 陈凯伦 马晓燕 王 原,
1.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
2.上海栖星生态环境咨询有限公司
3.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0 引言
2019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强调在保护的前提下,各自然保护地应划定适当区域开展生态教育、自然体验、生态旅游等活动,构建高品质、多样化的生态产品体系,提升自然保护地的公共服务功能[1]。同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关于充分发挥各类自然保护地社会功能大力开展自然教育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强调自然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2]。因此,如何围绕自然保护地的自然资源特点,充分发挥保护地生态系统服务社会文化价值,推进自然教育体系建设,开展自然教育课程体系和配套设施体系的规划建设,是当下全国各类自然保护地建设的重点工作[3]。
在全球范围内,美国是最早在国家公园提出环境教育理念的国家。国家公园作为“没有围墙的大学”,教育以及相关的活动在美国国家公园成立之初,环境教育就是重要的使命内容。例如,在黄石国家公园设立的青少年巡逻员一职,鼓励青少年参与巡逻和环保评论,至今仍是最受欢迎的教育项目[4];又如米切尔山州立森林公园根据标准课程的学习目标,为4 至6 年级学生设计了自然教育学习计划。首先,它可以让他们在学习林业相关知识、参观自然资源的同时开展动手实践活动[5]。在日本,自然教育注重引导公民行为。成立于20 世纪90 年代的“生态自然体验露营地”,集互动体验、社会研究、热点环境问题于一体,让人们在自然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自然教育[6]。然而,反观我国自然保护区建立始初,一直强调严格保护,面向公众的教育功能属性较为薄弱。国内自然保护区中较早开展自然教育并且成果显著的有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目前已配备完善的教育体系和科学的管理模式[7]。直到近年来,国家授牌确定了北京八达岭森林公园、深圳市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等首批20 个自然教育学校(基地),以此促进我国自然教育体系的建立[8]。
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唯一以扬子鳄及其栖息地为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国家提出长江大保护的重大战略,强调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长江流域系统性出发,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强化珍稀濒危物种拯救工作,加大长江水生生物重要栖息地的保护力度[9]。扬子鳄作为长江流域的旗舰物种之一,是长江大保护战略重要的保护对象,通过扬子鳄的科普宣教和自然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长江重要物种的认识,进而共同参与到长江大保护的行动中来。本文针对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教育现状的典型问题,系统梳理保护区内的自然教育资源,在此基础上提出扬子鳄保护区的自然教育主题框架和内容体系,并结合自然教育空间场地进行自然教育分区规划和课程体系的设计。通过系统开展自然教育顶层规划,旨在传播扬子鳄及其栖息地的独特价值,为公众提供高品质多样化的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服务,打造长江流域旗舰物种自然教育品牌。
1 保护区自然教育现状分析
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在拯救扬子鳄这一濒危物种的历史背景下建立起来的。1982 年安徽省政府批准建立扬子鳄自然保护区,1986 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唯一以扬子鳄及其栖息地为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由夏渡、红星、杨林、高井庙、朱村、双坑、中桥以及长乐8 个片区构成,地跨宣城、芜湖两市,总面积18 565 公顷,包括核心区5 188 公顷、缓冲区2 506 公顷、实验区10 871 公顷[10]。其中,夏渡片区同时也是扬子鳄景区所在地,位于宣城市宣州区,地理位置优越,是国家AAAA 级旅游景区。该保护区拥有独特且丰富的资源种类及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先后被评为安徽省科普教育基地、安徽省自然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国林草科普基地[11]。
目前,保护区科普宣教对象主要以中小学生以及周边社区居民为主。已开展的活动可以归纳为两大类,第一类是针对学生群体的以扬子鳄为主题的科普体验活动;第二类是针对扬子鳄保护区周边社区、村庄的民众开展的扬子鳄及其栖息地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此外,由于现存扬子鳄栖息地相对分散,目前科普宣教活动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夏渡片区。该片区已建成扬子鳄宣教馆、扬子鳄文化广场、扬子鳄观赏区、扬子鳄科技中心、观鳄台、观鸟台及众多园区小径,适合开展室内外结合的扬子鳄自然教育活动。通过对扬子鳄保护区自然教育现状的调研,主要存在问题包括:自然教育缺乏主题性和故事性,自然教育课程内容未贴近保护区扬子鳄珍稀物种资源和栖息地生态系统本底资源特点;自然教育活动依托的场域和室内外空间,未能充分利用保护区内室内外设施,未形成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线路和分区;自然教育课程未成体系,活动形式单一,缺少面向不同群体的标准化、专业化的课程内容等。
2 保护区自然教育资源分析
2.1 物种和栖息地资源
扬子鳄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我国将扬子鳄纳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国际上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极危(CR)物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 级。扬子鳄俗称“中华龙”,古称作鼍(tuó),属于爬行纲鳄目鼍科鼍属的爬行动物,因其曾生活于长江(别称“扬子江”)流域,故得名[12]。扬子鳄起源于两亿多年前,与恐龙同祖,有“活化石”之称。在国家提出长江大保护战略的背景下,扬子鳄作为长江流域的旗舰物种,其科普宣教具有重大意义。
除了扬子鳄,保护区丰富的鸟类资源既是扬子鳄的伴生物种,同时也是在此开展以鸟类为主题的自然教育课程活动的基础。此外,保护区的物种资源还包括植物、鱼类、两栖类、兽类、爬行类。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形成的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使得这里适合开展多样化主题自然教育课程活动。
野外栖息地是支撑野生扬子鳄生存和繁衍的必要条件,也是扬子鳄保护区重要的保护对象,因此是保护区重要的自然教育资源。扬子鳄保护区现存扬子鳄栖息地资源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栖息地主要是残留湿地,包括多种湿地,如沼泽、水塘和溪流的冲积平原,海拔低,现基本是农耕区的普通池塘,周围是农田;第二类栖息地属于中间地带,一般是支流山谷间的水塘,其上的山腰多为农田。此类型栖息地较为多样,可以是稻田中的小水塘,也可是绵延山间、无水田环绕的中等大水塘;第三类栖息地位于丘陵山区的山塘和水库,其下多为稻田,上部是山林。[13]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栖息地的认识,有助于受众进一步了解扬子鳄的习性,并理解扬子鳄保护区栖息地保护的价值所在。
2.2 文化资源
扬子鳄这一古老物种与中华民族的龙崇拜、龙图腾和龙形象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14]。在新石器时代,扬子鳄曾遍布长江、黄河流域各地,先民们经常能见到这种神秘的动物。扬子鳄在夏季风来临时,常常发出“隆隆”的吼叫声,与下雨前产生的“隆隆”雷声相似,先民就以这种叫声“隆”来称呼扬子鳄或神灵。后来有了文字,结合扬子鳄的形状进行演化,形成了今天的“龙”字。新石器时代出土文物中,不少玉器和陶器出现了龙的形象,根据专家考证,其原型不乏扬子鳄的形象。通过扬子鳄对中华民族龙文化进行溯源,能让受众了解中华民族悠久而深刻的文化魅力,产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更好地认识扬子鳄及其文化价值。
2.3 学术资源
为扩大扬子鳄的野外种群数量,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积极开展相关的科研工作,包括扬子鳄的人工繁育、扬子鳄的野化训练、扬子鳄的野外栖息地营造以及扬子鳄的野外食物链构建,并编制了《扬子鳄饲养繁殖技术通用标准》《扬子鳄栖息地生态修复技术标准》等地方标准,发表多篇相关研究性论文。由于保护区的部分地块与周边村庄联系紧密,保护区通过搬迁居民、流转或增补栖息地、聘用生态巡护员等方式,探索人鳄共存的生态社区共建之路。这些针对扬子鳄开展的科研和保护探索,为扬子鳄保护区开展自然教育提供了丰富而新鲜的素材。
3 保护区自然教育规划内容
基于以上对扬子鳄保护区自然教育现状和资源的分析,提出保护区自然教育规划关注的三大重点:一是充分利用资源,梳理自然教育的主题和内容;二是根据环境类型的适宜性分区,针对组团及自然教育重点;三是结合自然教育内容和场地设施,规划自然教育课程,建立保护区的课程体系。
3.1 主题与内容规划
以扬子鳄保护区的本底资源和价值为框架,构建四大自然教育主题。主题一是结合新时期长江大保护的国家重大战略,从政策角度凸显扬子鳄保护的重要性;主题二从扬子鳄作为湿地旗舰物种的角度出发,认识扬子鳄的物种特性和栖息环境;主题三从图腾、文字、文学和药用等角度解说历史悠久的鼍文化和人鳄关系;主题四从扬子鳄保护区的日常保护和科研工作出发,传递人鳄和谐共生的价值观。主题下细分次主题和知识点,进行各项资源的描述、阐释及内容扩展,如表1 所示。
表1 主题与内容
(续表1)
3.2 分区规划
通过对扬子鳄保护区自然教育现状设施和不同片区自然教育资源的分析评估,提出自然教育规划分区的两大原则,原则一:以保护区建设现状为主导;原则二:以自然教育资源分布为基础。依据这两大原则对扬子鳄保护区的8 个片区开展自然教育进行级别划分。根据对扬子鳄保护区不同片区开展自然教育级别划分的结果,得出自然教育片区规划的重点为一级片区(夏渡片区)和二级片区(长乐片区、双坑片区、高井庙片区、红星片区)。片区中又包含组团,组团由不同的场地组成,表2 为一级和二级片区包含的组团和场地,同时结合各组团和场地的特点,规划其自然教育重点。
表2 分区与组团
(续表2)
3.3 课程体系规划
扬子鳄保护区自然教育课程设计是以扬子鳄这一特有珍稀物种展开的,根据保护区实际分区的场地资源调研和深度挖掘,围绕扬子鳄的保护、扬子鳄及其伴生物种、和谐共生三大主题,并从生态学、生物学、历史文化等学科中提炼课程类型,再针对性地细分内容,最后从教育学领域确定自然教育课程的知识点(图1)。
图1 课程体系设计
4 结论与展望
本文以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区为例,通过对保护区自身生态资源和科普宣教现状的梳理,从自然教育主题框架和内容体系、功能分区以及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探讨了保护区自然教育规划体系的构建。然而,通过本次规划实践的研究,也引发了笔者关于保护区开展自然教育规划和建设过程中的一些思考,也是未来扬子鳄保护区自然教育工作需要完善方向:
1)充分考虑自然教育活动对于保护区的潜在干扰和影响。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是保护区建设的首要目标。不同类型的自然教育活动和课程体系的开展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扬子鳄保护区的保护重点之一是野生扬子鳄的栖息地,这些栖息地位于保护区的核心区,考虑到资源条件,部分自然教育活动规划的开展场地位于核心区的栖息地,如何在具体活动开展过程中进一步优化活动规模和活动形式,以确保对生态环境产生最小影响,是未来开展自然教育活动深化设计需要面对的问题。
2)进一步统筹保护区多片区的协调问题。扬子鳄保护区地跨宣城、芜湖两市,由8 个片区构成,与其他保护区相比,该保护区的分区较为分散。本阶段自然教育规划研究将自然教育活动开展的重点规划在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交通较为便捷的夏渡片区,但各个片区的资源条件不同,并且共同具有开展自然教育的需求。如何兼顾不同片区的需求,并将多片区的特点转化为开展自然教育的优势,也是我国自然保护区开展自然教育规划需要面对的典型问题。
3)紧密围绕保护区核心价值打造自然教育品牌。保护区自然教育要紧密围绕保护对象和保护目标,将生态保护和科普宣教工作有机结合,突出保护区的核心生态价值,并以此打造特色的自然教育品牌。因此,对于扬子鳄保护区来说,未来自然教育规划落地和实践重点在于能否真正传播保护区的生态价值和意义,为保护区构建独特的自然教育体系,进而打造出能代表长江流域旗舰物种特色的自然教育品牌。
自然保护地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中国特色自然保护地体系是以国家公园为主体,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以自然公园为补充。因此,科学系统地开展保护区自然教育专项规划工作是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为公众提供高品质和多样化的自然教育产品和服务的前提和关键。期望本次规划在为扬子鳄保护区开展自然教育提供指导的同时,也能够为同类型自然保护区自然教育提供规划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