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hepard 插值残差修正的TIN 模型预测高程异常
2022-07-04赵春艳
赵春艳
(1. 唐山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河北 唐山063000)
随着卫星定位技术的发展,高程测量方法由传统的水准测量逐渐向GNSS测量转变。如何实现大地高转化为正常高是相关工作人员的研究热点[1-3]。目前常见的数学模型有二次曲面模型、多面函数模型、最小二乘配置模型和半参数模型等,配合常用的重力场模型例如EGM96、EGM2008、EIGEN-CG01C,可以获取厘米级的高程异常拟合成果,但上述数学模型均是在一定区域内构建总体模型,待定点计算的高程异常成果仅与其坐标值有关,未能与临近已知点产生关联[4-12]。针对上述问题,移动曲面模型可以根据待定点与已知点的距离定权进行拟合,但精度未有明显提高,考虑到狄洛尼三角网(TIN)能够对测区进行细化,本文使用TIN模型进行高程异常拟合计算,针对靠近三角形边界的待定点,加入Shepard插值进行残差修正。
1 高程异常的TIN模型
狄洛尼三角网是相互连接但互不重叠的三角形的集合,各三角形的外接圆均不包含其他点,建网时的步骤为:选取最西南方向一点作为起始点,与相邻一点形成基边;然后寻找第三点形成三角形;再以新生成的两条边分别作为基边,继续构建三角形,构建时应当满足各三角形的外接圆均不包含其他点的条件。
在高程异常拟合中,狄洛尼三角网应当以已知点作为三角形顶点,布网结束后应确保所有待定点有且仅有一个所属三角形。此时各待定点的高程异常值与其所属区域有关,也与所属区域顶点的高程异常值有关,可取待定点到三角形顶点的距离定权,则高程异常的TIN模型待定点高程异常计算公式如式(1)所示:
式中,ξ为待定点高程异常值;S1,S2,S3为待定点至顶点的距离;ξ1,ξ2,ξ3为顶点的高程异常值。
如上文所述,高程异常的TIN 模型存在待定点处于边界时的不确定问题,因为TIN模型是根据待定点所属区域确定其高程异常值,若待定点处于边界附近,其与本区域的相关性就会降低,与邻近区域的相关性提高,在式(1)中体现的就是待定点至顶点的距离明显增加,导致高程异常值结果精度降低。针对此问题,考虑到Shepard 插值也是根据待定点与已知点的距离进行拟合,因此使用Shepard 插值对处在边界上的待定点进行残差修正。
2 基于Shepard插值残差修正
Shepard插值的计算式如式(2)所示:
式中,n为使用的已知点的个数;ξi为已知点高程异常值;为待定点至已知点的距离的u次方,一般取2。
由式(2)可以看出,当n=3,u=1 且ξi与Si均取三角形顶点时,Shepard 插值就转化为高程异常的TIN模型,即TIN模型是Shepard插值的一种局域化形式。通过限定Shepard 插值的参数达到根据待定点所属区域确定其高程异常值的目的,但待定点存在处于三角形边界的情况,且即使待定点处于三角形内部,只要待定点与三角形边界距离足够近,也会引起精度降低,因此本文提出基于Shepard 插值残差修正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当判断待定点处在三角形边界或邻近边界时,将邻近边界所在的三角形与待定点所在三角形拼接为四边形,根据式(2)将四边形的边界作为已知点进行待定点高程异常值计算,即式(2)中n=4,u的取值由2~4 进行调整,以获取最优的次数取值。通过基于Shepard 插值残差修正方法,预期将处在三角形边附近的待定点在四边形内进行高程异常值拟合,以克服此类待定点精度较低的问题,下面将结合实例计算对本文提及的理论进行验证。
3 工程概况
实验数据选取文献[13]中表1的数据,GNSS控制点共计24 个,选取其中的HM01、MH02、HM09、MH12、MH20 作为待定点,其余19 个点作为已知点,点位分布如图1所示,其中红色点表示待定点,黑色点表示已知点。X坐标由3 063 483.914~3 076 071.229 m;Y坐标由524 279.238~536 033.195 m;高程异常值由-19.226~18.999 m。根据狄洛尼三角网的划分原则,将图1 中的区域划分为狄洛尼三角网。如图2 所示,其中蓝色标记区域为待定点区域,红色标记区域为无待定点区域,下一步拟合值计算主要针对蓝色标记区域进行,蓝色标记区域编号为:W,X,Y和Z,其中W 区域待定点为MH20,X 区域待定点为HM01 和MH12,Y区域待定点为MH02,Z区域待定点为HM09。
图1 点位分布
图2 狄洛尼三角网划分
4 TIN模型实例验证
各待定点区域的三角形边界点如表1 所示,由于图2 中可以看出HM01 处在邻近边界上,其点位标记已与边界线重合,因此将XK 的联合区域也作为待定点区域,以便后续使用Shepard插值进行残差修正。
表1 三角形边界点
使用TIN模型中式(1)对待定点进行高程异常值计算,同时为方便比较,使用二次曲面拟合模型对待定点也进行计算,计算成果如表2所示。
表2 二次曲面与TIN对比/m
对比真误差,W 区域的MH20 与X 区域的MH12在TIN模型中有明显的真误差减小,由3 cm以上降低到2 cm以下,Y区域的MH02和Z区域的HM09在TIN模型中真误差降低一个数量级,由厘米级降低为毫米级。观察图2 中的区域划分,可知以上4 点均未与三角形边界点重合,虽然W 区域的MH20 与Y 区域的MH02 点位与边界线邻近,但点位标记存在一定的半径,实际点位与边界线仍有一定的距离;X 区域的HM01 其点位标记与边界线出现重合,导致其TIN 模型的拟合精度相对于二次曲面反而降低,说明在该点拟合中,二次曲面的整体拟合效果优于TIN模型的局部拟合效果,因此该点所在区域的局部选取存在不足,需要对其进行残差修正。
5 Shepard插值残差修正实例验证
以上内容验证了TIN 模型中存在的弊端,针对此问题结合本文的理论基础,将HM01在XK区域内进行重新计算,计算时对距离u的次数分别取2,3,4,计算成果如表3所示。
表3 HM01点Shepard插值残差修正/m
当u的次数增加时,Shepard插值的真误差逐渐减小,在u=4 时降至亚mm级,说明本文使用的Shepard插值的残差修正对TIN模型的边界点有较好的真误差修复效果,将待定点在边界线上的情形转化为邻近三角形拼接,在四边形中进行Shepard 插值计算更符合该种待定点的特性,修复后的TIN 模型与未修复的TIN模型、二次曲面模型对比曲线如图3所示。
图3 真误差对比
计算3种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如表4所示。
表4 平均相对误差对比
本次实例计算中,选取区域较小,因此待定点数量有限,改进的TIN模型精度提升不明显,若在大区域中使用本文的方法,则随着边界线上的待定点增加,改进的TIN模型的效果会逐渐增大;在未进行改进时,TIN 模型也优于常规的二次曲面拟合模型。需要注意的是,TIN模型在计算前需要进行三角网划分,使得该方法在大区域拟合中会降低计算效果,因此应当权衡精度与成本,选取合适的高程异常拟合模型。
6 结 论
本文由TIN 模型入手,验证了其在高程异常拟合中相较于常规模型的优势,针对该模型存在的缺陷,结合与之原理近似的Shepard 插值法进行了残差修正,结果表明Shepard插值法能有效克服TIN模型中待定点处于边界线上的缺陷;Shepard插值法随着其距离次数u的增长,真误差逐渐减小;待定点使用改进后的TIN模型后真误差由0.019 52 m降低为0.000 7 m,最终平距相对误差为0.036%,由于常规二次曲面的0.124%与未改进的TIN模型的0.055%。在实际使用中应注意,实际点位划分很难严格遵循狄洛尼三角网的划分原则,如何寻找一种更优的三角形划分方法,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