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稻明1优臻占作中稻种植产量构成特征及高产栽培技术
2022-07-04陈丽娟
陈丽娟
(福建省尤溪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福建尤溪365100)
随着城镇化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对稻米品种的口感、外观、蒸煮、香味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稻田种植效益由产量、稻谷单价和生产成本决定,这些稻米消费和生产需求的转变,要求在引进和推广优质稻新品种的同时,还要加强优质、高产栽培配套技术的研究。明1优臻占是由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用香型优质三系不育系明1A与香型优质恢复系明轮臻占配组育成的香型优质杂交稻品种,于2021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稻20210024)。2019年获福建省第五届产地优质米品质鉴评金奖,2020年获福建省第十一届优质稻品种品质鉴评金奖。2019年尤溪县引进作简比试种,2020年大区示范,2021年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承担福建省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优质绿色专用水稻育种攻关与产业开发”项目,在尤溪县管前镇东坑村建立香型优质杂交稻明1优臻占示范片,示范面积14.53 hm2,表现出长势整齐,产量高,米质优,抗逆性好,特别在锈水冷烂田种植耐受性好。2021年9月10日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邀请同行专家进行验收。按好、中、差三种类型各选择有代表性田块实割测产,按3∶4∶3比例,示范片加权平均干谷产量11 502.45 kg/hm2。为探索明1优臻占在尤溪县作中稻种植的高产群体特征,集成和推广优质稻调优保优栽培技术,2021年调查了明1优臻占在东坑村作中稻栽培示范片不同类型田块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并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明确其高产调控目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香型优质杂交稻明1优臻占。
1.2 试验方法
明1 优臻占在管前镇东坑村作中稻种植,海拔730 m左右。2021年4月18—20日播种,5月20—22日插秧,9月7—10日成熟,全生育期145 d左右。成熟期在示范片里选择有代表性的田块18丘,采用梅花型5点取样法,每点调查20丛有效穗,每丘调查100丛有效穗,算出丛平均穗数,通过实地测量株行距,计算每公顷有效穗数。每个调查点按20丛平均穗数标准取1丛稻株,每丘割取5丛带回室内进行考种,考查穗均总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实割面积200 m2进行产量折算[1]。
1.3 统计与分析方法
数据采用DPSv7.05版系统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明1优臻占产量及构成因素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不同产量水平的明1优臻占产量及构成因素变幅有所不同,每公顷有效穗数171.4万~275.1万,平均236.60万;每穗粒数172.3~242.4粒,平均212.11粒;结实率84.86%~94.18%,平均89.62%;千粒重26.8~27.5 g,平均27.20 g;每公顷产量7 473.9~13 498.2 kg,平均11 254.12 kg。在产量构成因素中,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的变异较大,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变异则相对较小;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2.95%、6.76%、2.70%和0.81%。
表1 明1优臻占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2.2 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分析
对明1优臻占产量与构成产量因素之间进行了相关分析(表2)表明,产量与构成因素均呈正相关,以有效穗与产量的相关最密切(r=0.7859**),次为千粒重(r=0.5787*),每穗粒数、结实率与产量的相关性未达显著水平。从相关分析还可以看出,有效穗与每穗粒数、结实率存在负相关,说明产量因素之间有着相互制约影响。因此,在生产上要协调好因素之间的关系才能获稳产、高产。
表2 明1优臻占产量与构成因素及构成因素间的相关分析
2.3 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通径分析
通径分析(表3)表明,各因子直接通径系数(PiY)均为正值,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通径系数分别为0.921 5、0.491 9、0.208 4和0.066 8。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对产量的贡献率(Pr)分别为72.42%、18.93%、4.23%和3.87%。各因子中对明1优臻占产量的贡献率最大的是有效穗数,其次是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对产量的贡献率则较小。由此可见,明1优臻占作中稻种植,应以促蘖争有效穗数,适度促穗大饱满,减少空秕粒为高产的主要途径。
表3 明1优臻占产量构成因素(X)对产量(Y)的通径分析
3 高产栽培技术
综上所述可看出,对明1优臻占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有效穗数,明1优臻占作中稻栽培,要获得高产其关键在于建立高产群体结构,增加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兼顾每穗粒数、结实率,提高谷粒饱满度,扩大库容量[2]。栽培上要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巧施穗粒肥,在主攻有效穗的前提下适度促大穗,提高结实率和籽粒饱满度,以获得高产。
3.1 适时播种、培育壮秧
中稻播种期于清明后日平均气温高于12℃选冷尾、暖头抢晴播种。每公顷秧田播225.0 kg种子,每公斤种子播1.5 m宽、20 m长的秧畦,每公顷大田用种量15 kg,采取湿润育秧方式。播种后至2个叶片前,保持畦面湿润,不见明水,以提高成秧率,2叶1心后保持浅水。秧苗施肥原则上要掌握适肥多次,即适量多次。施好基肥,播种前结合整地每公斤种子施水稻专用肥(N-P2O5-KO2=12-5-8)1.5~2.0 kg;秧苗2叶期施“断奶肥”,每公斤种子施复合肥(N-P2O5-KO2=16-16-16)2~3 kg;移栽前3~4 d施“送嫁肥”,每公斤种子施复合肥2~3 kg。在1叶1心期每公顷秧田用15%多效唑1.5~1.8 kg对水750~900 kg稀释喷洒,促蘖控长、培育多蘖壮秧;喷施时畦面无水,次日灌浅水。培育出壮秧的标准是:秧龄控制在30~35 d,主茎叶片数5~6片;多蘖,即单株带蘖一般2~3个,单株带蘖率90%以上;根系发达,即根白、多、壮;群体生长一致,个体间差异较小。
3.2 强化厢畦栽培、合理密植,建立高产群体结构
严格畦栽,非烂泥田要求小畦栽,每小畦插9丛,密植规格20 cm×20 cm。小坵田开好后壁沟,深烂田要求大畦栽,厢畦宽360 cm,沟宽30 cm,沟深20~25 cm,每大畦插18丛,密植插20 cm×20 cm,每公顷插25万丛,丛插1粒谷苗,插45万~75万基本苗,确保有效穗数达240万以上,建立高产群体结构。
3.3 合理施肥,早攻促进本田前期早生快发多蘖
每公顷施纯氮量210 kg左右,N、P2O5、KO2比例为 1∶0.5∶0.9。基肥:基肥比例占总施肥量的40%左右,翻田时每公顷用有机肥750 kg,水稻专用肥(N-P2O5-KO2=12-5-8)750 kg于耙田前全层撒施,锈水田施15 kg硫磺粉,插秧时用15~30 kg钙镁磷沾秧根;追肥:追肥比例占总施肥量35%左右,插后5~7 d,每公顷用抛栽灵15包1 200 g,拌细砂300 kg,灌寸水层撒药除草;插后7~10 d,每公顷用水稻专用肥450 kg左右撒施;并在插后18~20 d看苗补施平衡肥,每公顷施尿素45 kg加氯化钾75 kg;穗肥(包括促花肥和保花肥):穗肥比例占总施肥量25%左右,促花肥每公顷用进口复合肥(N-P2O5-KO2=16-16-16)187.5 kg,于幼穗分化Ⅱ期前施,提高成穗率、增加穗粒数,保花肥于破口前7~10 d用进口复合肥(N-P2O5-KO2=16-16-16)112.5 kg,以促结实率和增粒重;在始穗至齐穗后根外喷施磷酸二氢钾2次,每公顷用1.875~2.250 kg对水750 kg喷施,延长功能叶寿命,防止早衰,提高饱满度。
3.4 科学管水,适时烤田
要求做到浅水插秧、寸水护苗、薄水促蘖、够苗及时清沟烤田控苗。当丛平均基本苗达10~11本时进行清沟烤田,以达到促根控苗、壮秆、提高抗倒能力。烤田复水后实行间歇性灌溉,田间保持湿润、沟中有水;水层扬花、湿润灌浆成熟,实行干湿交替到成熟。切忌过早断水防早衰,确保青枝腊秆、多穗大穗高结实、高粒重创高产。
3.5 加强测报,抓好病虫防治
根据县植保站预测预报及田间调查情况,选择对口药剂及时施药防治,重点抓好“三虫两病”,5月上中旬注意防治一代二化螟,6月上中旬稻飞虱每百丛达800只左右开始施药防治,6月中下旬稻纵卷叶螟高峰期防治2次;烤田复水后和孕穗至破口期各施药1次防治纹枯病,破口、齐穗期注意防治穗颈瘟,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3.6 适时收割,提高稻米品质
在水稻九分黄熟的时候为最佳收割期,过早收割,青稻米粒比较多,影响出米率和整精米率;过迟收割,谷粒成熟过度,米粒养分外溢,影响稻米品质。晒谷以适当厚铺勤翻为宜,不宜在水泥地上薄摊暴晒,以提高稻米的整精米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