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岭南民歌在广州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应用现状调查

2022-07-04唐文滔胡慧洁王可迪

广东教育·综合 2022年6期
关键词:岭南民歌传统

唐文滔 胡慧洁 王可迪

岭南音乐作为岭南文化的有声载体,是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珍贵的艺术瑰宝。岭南传统音乐的文化资源,覆盖面及其内涵外延都很广,包含了汉族的广府民歌、潮汕民歌、客家民歌和少数民族的瑶族民歌、壮族民歌、畲族民歌等。[1]

目前,关于岭南民歌及其在广州高校应用的相关研究中,主要分对岭南民歌保护传承與发展现状的情况调研、对岭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剖析、岭南民歌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运用三大部分。[2]本文就岭南民歌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运用进行调查研究。

一、岭南民歌在广州高校音乐教育的应用领域

1. 课堂应用

广州各高校高度重视对于岭南民歌的传承与学习。本文以广州市内对10所设有音乐专业的高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337份,去除无效卷57份,获得有效问卷280份。其中,共有55%的学生接受过岭南民歌相关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岭南民歌相关信息的方式有四类:课堂学习(61%)、专题讲座(38%)、演出活动(48%)、其他(22%)。可见,在10所高校中大多以课堂为主、其他形式为辅的方式,不同程度地开设了岭南民歌的相关课程。

2. 舞台应用

除课堂学习外,舞台应用也是岭南民歌在高校发展的重要传播方式。调查发现,52%的学生表示,曾通过校内专题演出的形式接触岭南民歌;其中,35%的学生表示其校内参与形式为岭南民歌的相关讲座或音乐会。调查表明,大部分学校设有岭南民歌的专题讲座与音乐会,但从调查数据上看,学生在此类专题学习中参与度并不高。

3. 校外实践

校外实践是学生能够亲身体验与感受的具身活动方式,能够直接体验和感知岭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及其风格气质。调查发现,仅有12%的学生表示曾参与岭南民歌相关的校外实践活动,说明岭南民歌在宣传力度和吸引大学生兴趣等层面上还存在一定阻力。

二、广州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歌传承人授课情况

岭南民歌中的客家山歌和中山咸水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北连山壮歌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习岭南民歌的过程中,如有传承人教授,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学习与传承。

调查发现,40%的学校曾邀请民间传承人到校授课。传承人亲授既能促进学生的直观学习,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与动力,又能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与保护,让民间艺人更有弘扬与发展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心与信心。

三、广州高校音乐教育中岭南民歌的发展现状与保护传承

1. 岭南民歌在高校的发展现状

岭南民歌作为岭南传统音乐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夯实属地传统文化学习意识有重要作用。调查发现,相关高校通过课堂应用、舞台实践、校外实践等方式,推进岭南民歌教育。

在课堂应用方面,开课具有长效性的代表学校和课程有华南师范大学的《岭南音乐文化》、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的《客家山歌》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华南农业大学的《广东省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保护与传承》、广州大学的《岭南传统音乐概论》、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的《岭南音乐鉴赏》、星海音乐学院的《民歌风格模唱》[5]等。这些长效型课程的开设与投放为岭南传统音乐、岭南民歌的传承与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舞台实践方面,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举办了客家山歌音乐会,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举办了艺术节岭南歌曲专题表演,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举办了岭南民歌主题音乐会,华南师范大学开展了岭南舞蹈非物质文化遗产研讨会音乐会等;同时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还开展了音乐舞蹈精品下乡“送演送教”活动,广州大学与星海音乐学院分别开展了岭南民歌合唱表演、岭南声腔实地考察等系列学术活动,为岭南民歌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由此可见,相关高校较为重视对岭南民歌的学习与传承,从课堂到舞台再到校外实践均有所涉及。这对岭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 岭南民歌的保护与传承

近年来,国家针对高校艺术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尤其是对地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保护等热点和重点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和措施。如《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等文件,都提出要加强“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做到扬弃继承、转化创新,并充分发挥其教化育人作用,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因此,岭南民歌作为广州当地的特色传统文化之一,将其引入高校服务于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品牌建设,对于传承属地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地域族群记忆具有很强的育人功能与现实意义。

在岭南民歌的传承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度及对传统文化、岭南民歌的关注度是决定岭南民歌传承与育人成效的关键因素。调查发现,80%的学生表示喜爱岭南民歌,并有明确的学习意愿。这对当下高校音乐教育中岭南传统民歌的内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岭南民歌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应用情况的再思考

从师资方面看,75%的高校皆由本校教师开展岭南民歌的教学工作,25%的高校的教师是民间艺人。由此推断,岭南传统音乐中民歌的教学有可能面临不够“地道”、不够“纯朴”的可能。具有属地背景或渊源的教师在教学上可能更得心应手,而不具备二者的教师,可能仅能进行岭南民歌概论、历史背景或是曲式分析上的理论阐述,对于岭南民歌区域性方言语音语调问题的把握可能感到困难,因而要倡导具有相关背景的教师进行专题教授。

从课程设置上看,10所高校开设岭南民歌相关课程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在公共课上,大部分学校倾向于进行岭南民歌的概述性与历史性的理论教学,缺乏地域性语音的教授与校正、地方语言的普及等课程;在专业技能课上,则以声乐技能老师为主体,进行岭南民歌的演唱技巧教授。然而,学生要全方位地学习岭南民歌,理论学习与技能学习缺一不可。

从属地学生掌握岭南民歌的程度上看,情况不容乐观。调查显示,接触过岭南民歌的学生中,86%的学生只会演唱0~5首,6%的学生会唱6~10首,8%的学生会演唱10首以上的家乡民歌。B02F66B3-BAB9-4743-B924-99B13411BBEC

以上呈现的三个问题是岭南传统音乐在高校中发展的重要问题,要解决好这三大矛盾,岭南传统音乐的校园传承、教育之路才能通畅无阻。

五、岭南民歌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应用的展望

1.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于创新中发展

调查设置了“如何提升学生对岭南民歌的兴趣”这一主观问答题。学生表示,希望岭南民歌与现代音乐(技法)相结合,让民歌更时尚、更通俗易懂,从而能更好地传承;同时,这也体现了在青年学生的听觉和审美习惯中,岭南民歌旋律枯燥乏味,学生不愿意细听、常听的症结长期存在。因此,我们要在岭南民歌原有基调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创作技法力争创新。以保持原本风貌为前提进行革新化的创编,使之具有走向人民、为人民所用的动能。

2. 与民间传承人携手,走近岭南民歌

歌唱是实践型的技能,只有亲身体验才能感受其真和美。高校应发挥平台优势,主动、积极邀请民歌传承人等民间歌者到校交流授课,或组织学生深入民间实地课堂进行课外实践,感受岭南民歌的地气和人气。

3. 多舉办音乐会和相关展演活动

让岭南民歌多在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亮相是增进学生了解、喜爱岭南民歌的突破口。在展演活动中,要多组织带动学生学习岭南民歌,学会一到两首成品歌曲以供展演,增强他们的学习获得感和继续探索的驱动力,让学生沉浸其中,感受属地音乐性格,增强他们对传统音乐的了解和喜爱,从而具备传承和创新的自觉和自信。

参考文献:

[1]冯明洋. 岭南传统音乐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J].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7(4):30-33.

[2]邱记庭. 广州三所高校岭南传统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D]. 广州大学,2016.

[3]唐文滔. 粤北连山壮歌历史与发展语境研究[J].肇庆学院学报,2020,41(6):48-52+59.

[4]李美群,徐铭颢. 岭南客家山歌音乐特点刍议[J]. 当代音乐,2019(12):73-74.

[5]王沥沥. 应用民族音乐学视域中的民族声乐区域特色教学实践与反思——以星海音乐学院岭南民族声乐教学为例[J]. 岭南音乐,2022(01):49-53.

注:本文系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建国70年以来广州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9GZGJ106)、广东省哲学社科青年项目“岭南传统音乐服务于美育建设的创造性转化研究”(项目编号:GD20YYS12)阶段性研究成果。B02F66B3-BAB9-4743-B924-99B13411BBEC

猜你喜欢

岭南民歌传统
忆岭南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雨岭南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不辞长作岭南人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穿花衣 唱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