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题八:文化根脉

2022-07-04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2年18期
关键词:文化

人物素材

林巧稚——用一生践行医者仁心

林巧稚是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开拓者、奠基人之一,是首届中科院院士中唯一的女院士。林先生27岁毕业并获医学博士学位后,放弃了海外高薪,选择留在祖国,成为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此后她勤勉踏实,将六十余载岁月都奉献给祖国医学事业,亲自接生了5万多名婴儿,被尊称为“万婴之母”。不仅如此,她还积极从事医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在危难困难之际积极筹建诊所医院,为我国妇女儿童的健康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一张写满林先生工整字迹的病历,不仅透露着“学霸”的气质,更折射出先生做人做事的认真态度。工工整整的一笔一画,实则书写下她仔细认真的态度,不急躁、不敷衍、不马虎。在《悼念林巧稚大夫》一文中,冰心是这样形容林巧稚的:“她是一团火焰、一块磁石。她的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极其丰满充实地度过的。她从来不想到自己,她把自己所有的技术和感情,都贡献倾注给了她周围一切的人。”(选摘自《人民日报》)

适用主题:爱国主义;奉献精神;工匠精神;择一事,终一生……

运用示例:为青年者,当不囿于外物,不累于名望。中国第一位女性妇产科主任林巧稚学成之后毅然归国,甚至用自己的工资给交不起药费的病人补贴。前辈们以其超脱世俗的精神品格,时刻指引着我们在这物欲横流、纷纷扰扰的世界里给自己找一个明确的方向,不为外物所阻扰妨碍。——山东省实验中学西校 王珂瑶

王亚蓉——四十余年扫落尘埃复原华裳

古代的绫罗绸缎,谁人能够复织?古丝绸修复专家王亚蓉就能“妙手回春”。她将沉睡了二千多年的东周丝织品从泥沙中分离、提取出来,然后神奇地复织消失已久的古丝绸纹路。

王亚蓉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纺织考古学家,她的工作是参与考古发掘,同时对发掘出的服装、装饰、书画等纺织文物,进行修复、整理和研究。她的心脏里有6个支架,可一旦面对这些古董,就会变得眼神精确、手头稳准,尖锐的小镊子能够钳住一颗颗细如针尖的沙粒。

20世纪80年代,湖北省江陵地区发现战国至汉代墓葬近300座,其中的马山一号墓出土了35件丝织品,尤其是一件棉衣的出土更是震惊了世人。后来王亚蓉复织出这件彩绣凤鸟纹棉衣。她说,当年在没有经费支撑下,这件衣服是她带领弟子们一针一线,花费了多年心血才完成的。(选摘自央视网,凤凰卫视)

适用主题:中华传统文化;文化传承与保护;大国工匠;慢工出细活……

运用示例:《大国工匠》中的朱文立,用一生的光阴研究、等待汝瓷的出现,他的慢功夫让无数人为之感叹;毕生致力于传统织物复原的王亚蓉,从多年的实践中,完成了大量的文物修复,悟得慢之真意。只有肯下慢功夫,才能在路上走得更稳,更有底气。

美国作家何伟——笔触永远跟不上改变的脚步

在描绘当代中国的作家地图上,很少有人能像美国著名作家何伟(彼得·海斯勒)那样,把普通人的故事写成一个时代的象征。中国人知道何伟,大多源自他的中国纪实三部曲《江城》《甲骨文》《寻路中国》,三部书像三个眉目相似、性情各异的孩子。

没有人能真正了解中国。尤其是刚刚过去的二十年,那种势不可挡的变化往往成为许多西方人界定当代中国的特点,但这并不妨碍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在中国旅行,并试图用手中的笔去描绘他们眼中的一切。不过,如同何伟所说,这些作家所面临的一项艰巨挑战就是,笔触永远跟不上改变的脚步。何伟对中国的兴趣,源于他1994年的首次中国之行。20世纪90年代的为期6周的旅行,让他和他的同学看到了一个欣欣向荣的中国:“这是一个有变化、有希望、有能量的国家。”旅游之后,他决定回来写作,用文字记录下那个时期的中国。1996年,何伟在重庆市涪陵区担任教师;1999年后,他成为多家报刊驻北京站记者;2019年他成为四川大学匹兹学院助理教授。(选摘自网易号“围雪夜读”)

适用主题:文化交融与理解;巨变的中国;文化的发展拓宽……

运用示例:国家文化在时代的鼓点中不断前进,其绚丽的图景也愈加广阔,从而逐渐渗入世界的其他角落。随着中国势不可挡的发展,一大批外国人开始关注中国、到中国旅游,从而进一步了解中国。美国著名作家何伟以其独特的笔触向世界描绘出欣欣向荣的中国图景,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愈来愈广泛,促进了文化的交融与相互理解。中国在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从过去到现在,重视、牵动着文化的发展,从现在到未来,中国文化将不断拓宽、融合、多元。——江西省会昌中学 金慧

叶嘉莹活成了人们心中的诗

1978年中国恢复高考,叶嘉莹在报纸上看到中国大陆学校需要教师,于是给中国教育部写信,表示愿意利用假期回国教书,自出旅费,不接受国家一分钱,也不要任何报酬。1979年春,国家同意了叶嘉莹的申请,安排其去往北京大学,不久又应李霁野先生之邀去了南开。她说到自己的回归与抱负,语言质朴却充满力量,“我的先生不是我的选择,我去台湾不是我的选择,我去美国、去加拿大都是迫不得已。我一生中做过的唯一的一次主动选择,就是回国教书。”诗人身份和众多光环背后,叶嘉莹先生最珍视的,其实是教师的简单角色。从1979年起辗转于国内几十所高校讲学,到2014年决定正式回国定居南开,叶嘉莹古典诗词的教学推广,维系着古典诗词的命脉和薪火。她在晚年卖掉京津两处房产,又将自己的稿费、版税收入悉數捐出,累计捐赠3568万元,在南开大学设立“迦陵基金”,留下了她人生浓重的一笔。已经98岁高龄的她,近年来依然孜孜不倦于古典诗词的教育与传承,但已绝少出现在公众面前。

适用主题:诗词是她的生命,她的生命亦是诗词;超脱于尘世的苦难,升华为女性的优雅与包容;内敛、自持、隐忍的“弱德之美”;所有漫长,只为瞬间的光;播撒中国传统文化美好的种子;坚守和传承;空灵的境界;“穿裙子的士”……

运用示例:跨越近一个世纪的沧桑巨变,从容地面对命运的一切掠夺与馈赠,叶嘉莹先生用一生颠沛流离的遭际书写成一首抑扬顿挫的长调,最终活成了诗的模样,绚烂至极而又归于平淡。著名学者缪钺曾称赞她对诗词的研究是“王国维之后又一次新的开拓”,巧合的是,叶嘉莹也常引用王国维的“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为她不顺遂的一生,做一个轻描淡写而又诗意的注解。著名诗人、画家席慕蓉曾说,“叶先生顾盼之间那种自在与从容,仿佛整个生命都在诗词之中涵泳。”著名学者戴锦华认为,叶嘉莹在面对一系列人生大恸时所表现出来的“极度朴素、极度节制、极度诚恳”的生命态度,“这样体认生命的方式,这样面对生命劫掠的方式,就是崇高”。

事件素材

一座城市被“加冕”,一种文明被推崇

經过20年漫长的努力和等待,2021年7月25日,正在福州举行的世界遗产大会传来激动人心的好消息,中国世界遗产提名项目“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早在2001年,泉州就以“海上丝绸之路东端——泉州”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方案得到福建省政府同意并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列入预备清单。20年来,泉州各方文物普查,考古发掘,精挑细选,立法保护,科学维修,规范整治,缜密论证,申报项目也是几易其名,终于将散落在1.1万平方公里上的众多明珠穿连成串,汇成一个主题: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据了解,泉州共有945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国家级44处;共有5个世界级、36个国家级“非遗”名录,是中国唯一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部三大类别非遗名录的城市。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首届“东亚文化之都”,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

适用主题:文化包容;讲好中国故事;文化自信……

运用示例:人类文明赓续,世界可持续发展,中国文化闪光,赋能世界发展。2021年7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向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致贺信中指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泉州申遗成功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硕果,是中国责任,中国担当的再次凸显。申遗成功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我们坚信,泉州必然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征程上谱写新的文化篇章。——殷建光,东方网

探寻“江南百景”,挖掘文化瑰宝

2020年7月2日,一款脱胎于《清明上河图》《姑苏繁华图》等古画的手游《江南百景图》成为年轻人讨论的焦点,仅上线一周就收获了100余万玩家。何谓江南?白墙青瓦,秦淮灯影,琉璃塔声,留园畅景……更重要的是,熙熙攘攘的市井人家。游戏场景中,很多精美建筑源自现实,比如,应天府的核心建筑琉璃塔和苏州府的东园,分别来自南京市大报恩寺琉璃塔和苏州市的留园。江南百餐盟的人物形象、建筑设计几乎都能在古画中找到原型。正如其制作人所说:“我们希望借此让更多中国人爱上我们的传统文化,那些已经被现代人遗忘的珍宝。”如电影、纪录片一般,游戏也可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传递精神层面的内容。(选摘自中国文艺评论网)

适用主题:文化创新;传统与现代融合;文化传承……

运用示例:时代的步伐不断加快,却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流失。相反,时代之手以其不断进步的科技本领,以更加多元化的形式挖掘文化瑰宝,为传统文化赋能。脱胎古代名画、取景现实建筑、吸引年轻群体的手游《江南百景图》,便是一种全新的文化传播载体,与电影、纪录片等面貌不同,却传递着相同的精神力量。当科技力量愈加强劲,现代与传统便咬合愈加紧密。时代仍在不断加速,我们文化传承的担子便更重,更要发挥科技的优势,发掘瑰丽绚烂的文化宝藏。——江西省会昌中学 黄顺

天龙山石窟佛首,渡尽劫波回家园

2021年2月11日,除夕夜,流失海外近一个世纪的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作为2020年回归祖国的第100件流失文物,亮相央视春晚,与全国人民共迎新春、欢庆团圆。

天龙山石窟第8窟,开凿于隋开皇四年(公元585年),是佛教文化逐渐本土化的重要实例。20世纪20年代,在日本山中商会的驱动下,天龙山石窟遭到大规模的盗凿,众多佛首流入日美博物馆及私人收藏家之手。2020年10月31日,拍卖行董事长张荣(旅日华侨)与日籍文物持有人谈判完成洽购,经国家文物局充分沟通,决定将佛首捐献中国政府。2020年12月12日,佛首安全运抵北京,跨越千山万水,终于回家!佛首回归,为研究天龙山石窟乃至我国古代石窟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标本,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充分体现了中国力量的强大。(选摘自国家文物局网站)

适用主题:国宝回归;文化自信;爱国情怀;责任担当……

运用示例:历史上,由于国家贫弱,我国很多文物流失海外。这不仅是人类文化的浩劫,更是国人心中的伤痛。如今,天龙山石窟佛首回归、马首铜像回归、皿方罍器身回归……流失文物的漫长回归之路,见证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历程。近年来,中国的发展举世瞩目,经济的崛起让中国有能力通过洽购赎回文物,法律的完善为文物回归提供了法律依据,文化的自信感染了国际社会,使流失的文物逐渐回归。一次次归来,一次次梦圆,激扬自信,凝聚力量,塑造出新的文物追索返还格局,书写着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时代华章。——江西省会昌中学 刘悦杨

“用挖掘机考古”,说好的匠心呢?

2021年9月17日,国家文物局在其官网发布通报称,2021年3月15日至17日,国家文物局组织工作组赴现场检查安徽省阜阳古城遗址考古发掘项目情况。经查,2020年4月至12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阜阳古城遗址考古发掘过程中,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长期不在考古工地,现场发掘人员擅自变更考古发掘计划,动用大型机械挖掘破坏文物。通报指出,阜阳古城遗址违规发掘事件暴露出的考古项目组织管理混乱、危害文物安全等问题,性质严重,影响十分恶劣。各地文物行政部门、考古发掘资质单位应深刻吸取教训,引以为戒,举一反三,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考古管理,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确保文物安全。

适用主题:文物保护;不可越俎代庖;工匠精神……

运用示例:既然是科研,必然需要严谨的态度。在阜阳古城遗址发掘现场,负责人长期缺席、工作人员擅自更改计划是造成文物受损的直接原因。这既讽刺,值得反思:面对重大的文化遗存,相关人员怎会如此缺少责任心和敬畏心,缺少工匠精神?考古工作能不能做好,从业环境是重要因素之一。这种环境既包括公众对文博行业的认同,也包括政府部门对考古发掘从政策到资金等方方面面的支持。只有如此,考古以及其他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的行业才能真正实现良性、健康的发展。——罗筱晓,《工人日报》

非遗+短视频,让传统老手艺“破圈”

互联网大潮下,短视频平台把那些与我们日常生活渐行渐远的传统手工艺拉回到大众视线中。竹编、刺绣、木刻、剪纸等手艺人通过短视频获粉无数。专家认为,在观看工艺品制作的过程中可获得难得的精神放松与价值实现,因此年轻人会为老手艺所吸引。但在收获关注、提高收入的同时,手艺人也面临后继无人的状况。专家建议,以传播促传承尤为重要。(资料来源:《工人日报》《光明日报》、东方网等)

适用主题:机遇;传承与发扬;文化自信……

运用示例:以传播促传承,这一理念在解决传统老手艺面临失传窘境的难题方面是一个极好的思路。以传统老手艺为内容的短视频的传播,让更多的人见识、了解这些曾经渗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手工艺品原来有着悠久的历史,其间凝聚了历代先民的智慧,那些一生只做一件事的老手艺人传承的不仅是让人惊叹的技艺,还有那份耐得寂寞、静水流深的民族基因,而在惊叹之余,也会勾起一些人关注老手艺的兴趣乃至投身老手艺的责任,把这份传承继续下去并且发扬光大,让民族的记忆不因时间的流逝而黯然,让未来的我们在非遗传承上少些遗憾。——河北秦皇岛抚宁一中 倪丽彬

模拟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总有一些时刻,有一些人和事、景和物,会让我们由衷自豪地说一句:“这很中国!”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飞檐翼角,雕梁画栋,这样的建筑很中国;兵马俑惟妙惟肖,“铜奔马”飘逸俊美,后母戊鼎形制雄伟这样的艺术很中国;一道白色闪电穿山而过,向晨光问好,与晚霞拥抱,这样的速度很中国;小巧玲珑的小笼汤包,皮白肉嫩的盐水鸭,鲜香麻辣的辣子鸡,这样的美食很中国;若有战,召必回,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这样的守护很中国……

在你心里,什么最能代表中国?什么样的人物或场景,会让你觉得“这很中国”?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例文

中国画像

浙江省新昌中学 王烁颖

每每说起祖国,我的心中总会泛起无尽的感慨。因为这条腾飞的巨龙,总是会在不经意间展示其豪迈身姿。真教人忍不住惊叹:“这很中国!”

其实在我心里,中国没有一个特定的意象。它可以是一张黄皮肤的亲切面孔,可以是瓷杯里的一缕茶香,也可以是被写入胸怀间的万里山河。换言之,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历史上经过的每一个大大小小的瞬间,都成为了中国画像上重要的一笔,而每一个时代坐标上讲述的故事,都在描摹着中国,展现着中国,体现出独属于中国的画像。

这个代表着中国的画像走过历史的悠悠长河。从雕梁画栋、檐牙高啄,到青石白玉、高楼林立;从清汤寡水的米粥,到鲜香麻辣的龙虾;从丝绸之路的开拓,到世界贸易的中国制造……而历经了这么多的中国,不仅仅局限于对于过往的追忆,也需要不断有人往画像上添上新的色彩。而今,画笔传到了我们这一代青年的手中。而我们不仅仅要绘就自己的目标,更要将理想放入祖国的蓝图之中。毕竟印象中国不会在空想之中浮现,若是没有了一个思考的过程,画家也将无法展示出它的灵魂之美。在对自身和时代的反问中一路前行,中国的美便会愈来愈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而沿途所见的风景,便是最真实的中国,是最美的中国画像。

而这样纯粹的中国画像,或许就被绽放在文创之花里。

我一直觉得这是新时代最能体现我们中国特色的东西。在近代,传统的艺术精华并未被历史的潮流冲散,各种艺术IP凭借着连接我们生活与文化的方式,完成了传统在现实之中的重生。在文创作品中,那些青瓦白墙、铜铸礼器好像拂去封尘,重新发出光来,中国的文化也因努力生长不断绽放出光芒。或许也有人会觉得民族的前进不需要过去的参与,但若无传统与现实的摩擦,那么一个民族未免显得太过空洞。这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守护,而这样的守护,很中国!

中国画像,也存在于世界人民眼中。一位外国网友曾评论道:“我第一天来到中国,乘坐磁悬浮列车,从浦东机场进入市区,速度非常平稳,我以前在陆地上从来没有这么快过。”从开进大山的绿皮火车,到平稳快捷的磁悬浮列车,中国越来越稳健地奔向未来,也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与其说这是一种变革,不如说这是一种呼唤。而对于中国的呼唤,每个时代都在进行。难怪人们由衷赞叹:“这很中国!”

当然,阅历尚浅的我,無法轻易地从篇章简牍中寻出一件事或是一个人来代表中国,毕竟这样的直观定义太过浅薄。但是我知道,怀有大志的我们,一定会是未来中国画像上最显眼的一笔。所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吾辈青年应奋力拼搏,在未来的中国画像上展现青春蓬勃的最好模样!

(编辑:于智博)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窥探文化
谁远谁近?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