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基层文化馆群众舞蹈的编排创作
2022-07-04邹美玲
舞蹈艺术是一项集艺术、娱乐以及文化等特性为一体的活动,它是通过各种肢体语言来表达人们内心的丰富情感和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其在散发独特的艺术魅力的同时,还能使人们的精神内涵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基于此,基层文化馆应积极开展群众舞蹈活动,并在舞蹈的编排创作上以广大群众的实际需求作为主要依据,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使其编排创作更加科学合理,這样不仅可以将群众文化更好地传播出去,还可以让群众的业余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文化素养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一、基层文化馆群众舞蹈的主要特点
舞蹈这种艺术形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其在音乐旋律的伴奏下变化各种肢体动作,从而带给人们一种美的享受。而群众舞蹈与专业舞蹈不同,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不同之处。群众舞蹈主要是以群众生活为依托,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其能够让广大群众在精神和情感上获得一定的寄托。基层文化馆要想开展的群众舞蹈活动获得大家的喜爱,就需要创作者在编排创作舞蹈过程中,充分考虑各地区的地理、人文等因素,使舞蹈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从而让群众能够更加认可。因此,创作者在编排创作群众舞蹈过程中,要立足于多个角度,使群众舞蹈能够迎合更多人的喜好。
首先,群众舞蹈有群众性特点。群众舞蹈是以群众为主要表演者的,其在内容上较为贴近群众的生活,且在表现形式上较为朴实无华。专业舞蹈则主要以专业舞蹈演员为主,并分为单人、双人以及组舞等多种表演形态,而群众舞蹈通常是以群舞的形式呈现的。群众舞蹈对于场地并无严格的要求,只要能够容纳一定数量的群众就可以,公园、广场以及小区内的空地等都可以用来开展群众舞蹈活动。其次,群众舞蹈有多样化的特点。就群众舞蹈而言,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可以参与到舞蹈活动当中,这主要是由于其舞蹈种类非常丰富,包括民族、国际以及情节等多种类型,其舞蹈风格也非常多。最后,群众舞蹈具有民间性和普及性的特点。民间性主要是指群众舞蹈是由广大基层群众来实现传播的。每个民族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舞蹈形式,它们是通过经年累月不断的积淀得来的,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群众舞蹈的普及性主要是指基层文化馆群众舞蹈适合绝大多数群众参与。这是由于其舞蹈动作相对来说较为简单,就算没有接受过类似的专业训练,也能够轻松地掌握动作要领。这也就使得群众舞蹈成为人们业余文化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能够让他们获得满足感,还能够切实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
二、基层文化馆群众舞蹈编排创作的关键要素
(一)应紧密贴合广大群众的生活
基层文化馆在群众舞蹈的编排创作过程中,应将其与广大群众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群众舞蹈是以群众作为主体开展的,其在内容上也多以休闲娱乐为主,舞蹈动作不需要特别专业,最好要与群众生活有密切联系。基于此,在群众舞蹈编排创作中应将群众生活中的一些元素融入舞蹈中,在进行创作之前深入到群众的实际生活当中,通过与群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充分掌握他们的需求、喜好等,并经过不断的体验和感知来丰富舞蹈创作内容,从而让群众舞蹈的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也就是说,群众舞蹈的编排创作与群众生活分不开,舞蹈素材最好要选择那些与群众特征具有一定关联性的素材进行编排。例如从群众喜闻乐见的电视剧情节中获取创作灵感,将群众生活和情感需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群众在寻找情感寄托的时候,就会想到群众舞蹈,活动的参与度自然而然就会提升上去,而群众也能够从中收获到健康和快乐。此外,任何艺术形式都是从生活中发展而来的,但它们又都通过艺术加工高于生活,而群众舞蹈也是如此。舞蹈是人与人之间建立情感交流的一种有效途径,所以说在挑选舞蹈素材时还应充分考虑到地域性因素,将当地文化特色、风俗习惯等元素科学合理地融入群众舞蹈中,从而让群众舞蹈拥有更加鲜明的地域特点。
(二)确保群众舞蹈的新颖性
在群众舞蹈结构的设计上,创作者要力求新颖,还要强调舞蹈主题的引出方式。在编排创作群众舞蹈的过程中,要对舞蹈结构、主题和想要传达的情感有清楚的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对内在结构进行优化,突出其新颖性特点。群众舞蹈的编排创作始终是围绕着群众生活展开的,以积极健康的内容为主题,并熟练掌握群众舞蹈的组成结构,从而通过肢体动作更好地传递情感,以此来获得广大群众的认可和喜爱。换言之,群众舞蹈在创作过程中,不仅要内化群众舞蹈结构,还要充分明确舞蹈主题,只有这样才能让群众舞蹈更加新颖独特,散发活力。特别是现阶段,大多数年轻群体都对手机等有依赖感,极少参与到群众舞蹈活动中来,针对这种情况,基层文化馆更应对舞蹈结构进行积极大胆的创新,将街舞等流行舞蹈元素融入其中,在主题上突出追求梦想这一理念,并带动广大年轻人加入群众舞蹈的编排当中。
基层文化馆群众舞蹈编排创作在注重舞蹈素材选择的同时,也应在舞蹈人物形象上下功夫。创作者在舞蹈编排创作中,舞蹈人物形象在塑造上要秉持着通俗易通的理念,如果舞蹈内容太过于复杂化,则群众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还会使舞蹈编排效果大打折扣,无法有效调动起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所以说创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应与群众的生活特征结合在一起,让人们更加容易理解。例如带有情节性的群众舞蹈,在内容上以乡村群众的真实生活为背景,这样能够让观看的人更加有代入感。另外,在群众舞蹈编排创作过程中,创作人员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科学合理地设计群众舞蹈动作。对于舞蹈而言,动作是媒介也是载体。群众舞蹈通过不断变化的肢体动作来表达内心的情感,所以说动作设计至关重要,其是诠释舞蹈作品精神内涵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通过观察肢体动作,就可以对舞蹈所要传达的情感有初步的认知。在舞蹈动作的设计上还应突显简单易学的特点,可以适当地融入新时代舞蹈元素或是传统的民族元素,这样不仅能够满足不同年龄段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能进一步扩大群众舞蹈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三)选择合适的群众舞蹈配乐
对于群众舞蹈的编排创作来说,选择合适的配乐极为重要。舞蹈表演离不开音乐的配合,选择合理的舞蹈背景音乐,能够让舞蹈编排事半功倍。群众舞蹈编排应确保内容和风格与音乐协调一致,使舞蹈更加具有表现力,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挑选群众舞蹈配乐过程中,应根据舞蹈作品的主题,选择节奏明快、感染力强以及曲调舒缓等类型的音乐,让两者能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样不仅可以为群众舞蹈编排营造良好的氛围,还可以使群众舞蹈更加有吸引力。在此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群众舞蹈音乐的节奏和肢体动作要配合到位。
(四)切实提升道具设计水平
在群众舞蹈编排创作过程中,舞蹈道具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整体效果的呈现,因此,必须在实际创作中引起充分的重视。群众在舞蹈表演中借助道具不仅可以为表演增添一些色彩,还可以使舞蹈主题被充分突显出来。在设计舞蹈道具的过程中,应结合舞蹈自身的风格、主题等因素,使道具与舞蹈在整体上能够有效融合,从而使群众舞蹈在表现形式上更加丰富。例如说在编排带有民族风情的舞蹈时,可以将其民族特有的事物作为道具,这样不仅会加深人们的印象,还可以展现舞蹈的民族特色。另外,在群众舞蹈编排中,还应充分考虑舞蹈体系,借助道具来进一步强化群众舞蹈的编排效果。由此可见,道具的应用对于群众舞蹈来说至关重要,其不仅能够有效吸引广大观众的注意力,还能够为舞蹈表演者提供参照依据,也就是说道具能够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并让群众舞蹈更具真实性。道具设计并不拘泥于任何一种形式,其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但并非任何一种道具都适合放在舞蹈编排体系当中,最主要的还是要看适合与否。例如在风筝节上,群众舞蹈在编排过程中,可以将风筝作为道具,这样可以紧扣活动主题。所以说,在舞蹈编排中,道具应与舞蹈主题相关联,并且要具有合理性,这样道具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五)注重时代性与民族性
就群众舞蹈而言,其是一种根植于群众生活的艺术形式,其以为广大群众提供服务为目的,旨在营造良好和谐的社会氛围。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基层文化馆在群众舞蹈编排过程中应加大民族文化传承力度,强化群众舞蹈的时代性特点,从而使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无不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因此,必须将这种民族精神不断传承下去,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民族文化精神根植于民族文化环境,其与群众舞蹈有着相似的价值体现。因此,在群众舞蹈编排创作过程中,应将民族文化特征融入进来,虽然时代的发展让许多事物发生了改变,但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是文化发展不能缺失的。在群众舞蹈编排创作过程中,应将作品转化成为文化精神的载体,让广大群众能够通过生动形象的舞蹈形态,更加直观地感受民族文化精神,在舞蹈作品和群众之间搭建起沟通交流的桥梁,从而引发群众内心强烈的情感共鸣,以此使群众舞蹈能夠实现多元化的创新和发展。与此同时,群众舞蹈要想实现良好发展,就要在创作中对群众舞蹈的本质有深刻的认知,将地域性和社会主旋律充分展现出来。群众舞蹈创作将广大群众与舞蹈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在舞蹈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群众生活元素,充分展现了群众的审美理念和价值观,所以说,群众舞蹈的文化魅力主要表现在民族精神和社会精神层面,其美学内涵则以历史文化和社会文化为主,而群众在内心深处有着自己的审美价值,这也就使得群众舞蹈的创作能够在感知历史精神面貌的同时,展现出时代特征。
(六)确保群众舞蹈排练的合理性
基层文化馆群众舞蹈在实际的编排创作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群众个体的基础条件,这是由于群众的空闲时间、接受能力等不同,也会给舞蹈排练增加一定的难度。基层文化馆在群众舞蹈编排上应针对群众的基础条件进行合理的安排,将身体协调性好的和身体协调性不佳的群体划分开进行舞蹈排练。还应组织群众参与到舞蹈编排创作中,这样不仅能够让群众舞蹈更加满足群众的需求,还能够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通常情况下,我们所看到的群众舞蹈都强调整体的设计效果,而不注重文化内涵的展现。这主要是由于参与编排的人大多来自各行各业。而基层文化馆所编排创作的群众舞蹈则在体现文娱活动效果的同时,更加注重挖掘深层次的内涵,让舞蹈的编排更加科学合理。
三、结语
基层文化馆群众舞蹈是广大群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因此,在群众舞蹈编排创作过程中,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充分考虑广大群众的实际需求,不断丰富群众舞蹈内容,注重时代性与民族性,确保群众舞蹈排练的合理性,让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群众,切实满足群众精神层面的需求,提升群众的文化素养,从而为构建良好和谐的社会环境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杨晓宇.浅谈文化馆如何做好群众舞蹈的普及推广[J].中国民族博览,2021(21):148-150.
[2]王淳.基层文化馆群众舞蹈的编排创作问题分析[J].大众文艺,2021(20):15-16+19.
[3]黄铄捷.群众舞蹈编导的创新性思维研究艺术性分析[J].鞋类工艺与设计,2021(15):93-95.
[4]李敏.探析创新基层群众文化舞蹈创作的有效策略[J].传媒论坛,2021,4(13):112-113.
[5]崔英美.群众舞蹈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重要意义[J].艺术大观,2021(09):90-91.
[6]王文红.新时期群众舞蹈编导工作创新探索[J].中国文艺家,2021(02):191-192.
[7]于杨.基层群众文化舞蹈创作及辅导方法[J].戏剧之家,2020(34):112-113.
[8]廖伦彬.舞蹈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探索[J].大众文艺,2020(16):6-7.
(作者简介:邹美玲,女,本科,张掖市甘州区文化馆,中级,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