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高台铁芯子的艺术文化特色
2022-07-04万有文向娟娟
万有文 向娟娟
高台铁芯子是流传于高台民间的一种古老的社火形式,它是将人物绑在铁柱上用夸张的手法,根据神话传说或历史典故中的人物或情节,创造出一种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立体空间造型艺术。本文即从高台铁芯子的文化特征、民俗艺术特征和功能审视等几个方面,对高台铁芯子的艺术特色展开论述。
一、高台铁芯子的文化特征
高台铁芯子是伴随着农耕文明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至今高台铁芯子还与当地的民间节庆、民俗文化活动相伴相随,已深深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每年春节或二月二龙抬头,高台罗城的百姓都会自发地举办以高台铁芯子为主的社火表演。从高台铁芯子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可发现,高台铁芯子在促进人与人之间感情沟通、强化集体意识、烘托节日气氛以及祈求平安吉祥的主要功能一直都没有变,而且高台铁芯子的表演还常常与当地戏曲、杂技、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杂糅到一起,广泛的民间性和群众参与性,成为其显著的文化特征。
(一)地域性
高台铁芯子主要存在于高台罗城镇。罗城镇位于高台县西北部,与内蒙古额济纳旗接壤,位于黑河下游。高台县罗城镇靠山、靠河,以黑河为天险,阻隔着北方少数民族的侵入。从远古时期开始,这里就是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或河西走廊的一条必经之路,早在汉匈大战时,这里就留下了一条通道,因当时的匈奴王庭就设在额济纳旗居延海一带,从这里沿黑河可直通匈奴王庭,所以,这条路被称为“龙城古道”“居延古道”。自汉武帝统一河西以后,在河西设立河西四郡,北方民族才被阻隔在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黑山以北。至此,高台也成为阻隔北方少数民族的主要防御地带。汉代著名大将赵通就在罗城正义峡内驻守边关,以防北方民族侵犯。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高台在骆驼城先后建表是县、设立建康郡,唐代又在此设建康军,已从军民共用的城池变成典型的军事城堡。明代时,高台罗城天城村及骆驼城均为高台最早的守御关城。所以,这里一直都有崇尚武艺的民风。比如,高台铁芯子就有“彪悍”的一面,这与高台当地尚武民风不无关系。加之高台处在河西走廊西段,离西域很近,也受到西域文化的影响。高台铁芯子表演中人物站立铁杆之上的惊险演技明显是受西域杂技的影响。同时,在高台铁芯子表演中,演员装束均以本地秦腔戏剧演员的服饰进行装扮,演员的表演唱腔也以当地的民歌和民间小调为主,这就形成了高台铁芯子鲜明的地域特征。
(二)交融性
高台铁芯子的交融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高台铁芯子本身就是一项集戏剧、舞蹈、杂技于一体的艺术形式。从高台铁芯子的表演来看,它最大的看点在于惊险的表演技艺。那些站立在铁杆之上的孩子们,以其惊心动魄的惊险表演吸引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观赏。探寻高台铁芯子的形成过程,不难发现,它们与汉代的“寻撞”表演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近代有不少专家曾探索过铁芯子的起源,曾细致地观察对比过铁芯子与汉代“寻撞”之间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发现高台铁芯子很可能由汉代的“寻撞”演变而来。而“寻撞”的来源又与流行于早期西域少数民族的杂技表演不无关系。其二是高台铁芯子吸收和借鉴了戏剧艺术中的服装道具装扮。高台铁芯子的演员基本上穿的是地方戏剧——秦腔表演的服装。因为河西走廊为秦腔的发源地,这里至今仍然是秦腔的兴盛之地。秦腔在当地民间的渗透非常深厚,加之,高台铁芯子的表演活动基本与高台本地秦腔戏剧剧团建立了长期相互依存的关系,基本上,每年举办的社火表演都是在本地秦腔剧团的支持下才进行的。特别是在当代社会,人们对民间传统的民俗文化日渐冷落,在难以为继的情况下,高台铁芯子只能依附在当地秦腔剧团之下寻求生存的空间。所以,高台铁芯子的演员表演服饰基本上使用的是当地秦腔戏剧的装扮。一方面是为了节约成本,另一方面是由于当地秦腔对高台铁芯子的影响已根深蒂固。
但高台铁芯子的表演并不演唱秦腔,而是演唱当地的民歌或民间小调。高台铁芯子这一特点很显然与当地的民间音乐有关,民间音乐已融合于高台铁芯子的表演中。同时,高台铁芯子的演员以各种舞蹈动作表演某一个民间神话故事或经典戏剧片段,完美地实现了表演唱与舞蹈的结合。
(三)娱乐性
高台铁芯子表演在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步失去了祭祀的程式和意义,更多的是带有节日的娱乐性。每年春节和二月二龙抬头,高台铁芯子都会展示表演。从高台铁芯子表演中演员的装扮来看,其表演的内容已不单单是上古神仙、宗教人物,而是老百姓耳熟能詳、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人物,如《八仙过海》《西游记》《三国演义》《二姑娘荡秋千》等,抑或是一些戏剧中的人物。群众通过观看高台铁芯子表演,不仅欣赏到高超的技艺,还获得了审美上的愉悦,丰富了业余文化生活。
(四)禁忌性
高台铁芯子也有许多的禁忌,诸如绑制的时候,不能让外人看到。一般都是在绑制师傅的家里,将大门关闭,绑制师傅和自己的徒弟闭门绑制十天半月,直至成功才能让大家看到。而在绑制之前,要先摆香堂,净手、焚香,敬祖师爷。一般是师傅绑制芯子,徒弟打下手,绑制人偶和其他辅助器具。剩下的活基本都由徒弟做,只有当遇到不合适和错误的地方师傅才予以纠正。在铁芯子的传承中,一般是传男不传女。早期时候,高台铁芯子只传本家人,不传外姓人。新中国成立以后,打破了这条规矩,主要原因在于传统技艺的凋落,为了能将此门手艺继续传承下去,一些女子也被引入传承人的行列,外姓人也得到了传承。而在高台铁芯子早期传承过程中,女童是断然不能参与铁芯子表演的。高台铁芯子在人物装扮过程如遇女性人物时,常常都是由男童代替。新中国成立以后,女童因被容许参加表演,就没有了这种禁忌。这些禁忌从某种程度上说,保持了高台铁芯子的神秘感,但也导致高台铁芯子的传承发展受到限制,致使一些技艺失传。虽然后来为了让铁芯子传承发展下去,某些禁忌做出了让步,但其传承还是遭遇了青黄不接的情况,所以现在,大型的铁芯子表演已不多见,也越来越稀有。
二、高台铁芯子的民俗艺术特征
高台铁芯子集力学与美学于一体,从艺术角度讲,其因奇、险、美而堪称我国民间艺术表演的典范。因铁芯子自始至终是从民间起源发展起来的,有其自己的传承谱系和演变轨迹,所以,具有特定的程式性、自发性、地方性、艺术性等基本特征。
(一)程式性特征
高台铁芯子表演一般有特定的时间和演出进程,如元宵节等重大节日和庙会演出。一般来说,高台铁芯子演出均遵循当地习俗、传统或惯例,表演的剧目也有继承性。通常只要每年的表演时间一到,当地的信众总会坚持举行这一传统民俗活动。一般是在元宵节进行演出,同时还伴有舞龙、舞狮等其他社火表演项目。
而在演出的程式上,高臺铁芯子的表演队伍一般不随意调换。演出时,通常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锣鼓队。锣鼓队后面跟着旗手,随后才是拉着铁芯子的车队,车队后面跟着高跷和秧歌队。根据当地风俗,正式表演前,先烧纸钱并行跪礼或拱手礼,感谢大家捧场和支持,同时燃放烟花鞭炮,吹打乐器。礼毕,表演正式开始。高台铁芯子上或站或坐的小演员,展现某一戏剧片段后,紧跟着锣鼓声起,高跷跃动,而后是秧歌队唱起委婉的民歌小曲,整个表演呈现出热闹的氛围。
(二)自发性特征
高台铁芯子实际上最开始就是民间自发性组织起来的一种祈福仪式,后来约定俗成渐渐形成当地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它由本地社火队管理。每年高台铁芯子表演基本都是由村民自愿到社火队捐款。有时,社火队会组织大家出外进行铁芯子表演搞创收,而更多的时候则是村民自发组织起来营造一种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而且每年到了举行高台铁芯子表演的时候,全村男女老少不需要人组织喊叫,都会虔诚地去参加,在当地老百姓的心中已经形成了一种潜在的共识。
(三)地方性特征
高台铁芯子最早是由罗城镇天城村的祭河仪式发展演变而来。后来,高台铁芯子渐渐脱离了祈福仪式,演变成一种娱乐活动。其带着高台本地历史文化的烙印,同时,高台铁芯子作为当地村民驱除灾祸、祈求风调雨顺的一项民俗活动,既是高台本地百姓全民性参与的一项狂欢活动,也是当地村民表达自我意愿的一种方式。一方面高台铁芯子表达着当地村民驱灾纳福的意愿;另一方面,也有惩恶扬善、社会整合和教化功能。从民俗活动自身的功能来说,它带有较为明显的地方特色。它起于当地生产活动,用于日常生活,已深入当地群众心里,是代表着当地百姓集体意识的产物。这种鲜明的地方性不言而喻。
(四)艺术性特征
高台铁芯子的艺术性或称审美性体现在造型和表演两个方面。在制造工艺方面,如演员的装饰以及整个芯子的戏剧化表现,演员与芯子连接的装饰物的比例、形状、协调度,都必须追求美观、合理、实用。所以,高台铁芯子有很强的艺术性。在表演方面,高台铁芯子更是讲究步伐、路径、节奏、乐曲以及其他相关表演艺术的配合。一般在表演中是慢步前行,抬者的步调要一致。这样抬的人才能有节奏地一下一下颤动,芯子上的人才能甩动双臂缓慢舞动,才能突出高台铁芯子艺术惊险的观感,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
中国民俗艺术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审美性,高台铁芯子的民俗艺术性无疑具备了这种审美特性,从文化美学的角度讲,其对民俗艺术进行全方位的展示,体现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创造力,折射出民族文化的灿烂光辉,表现了人民群众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真实生动地体现了中国民俗文化的精髓。
三、高台铁芯子功能审视中的特点
高台铁芯子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现象,它还在满足民众心理需求和社会交际上具有以下功能。
(一)祈求平安
高台铁芯子作为社火活动的一部分,成为当地百姓过年过节娱乐的一种方式。虽然现今的高台铁芯子已经从原始祭祀仪式中脱离出来,但人们想要从铁芯子活动中获得的福禄安康、天佑平安的心理还是存在的。比如每年二月二在罗城当地耍社火,这是祭奠大禹或者说是祈雨的一种方式,而铁芯子作为社火活动的一部分,兼具了为民祈福这一功能。在表演时,有人还特意把社火和铁芯子请到家里,这就是典型的祈福心理暗示。主要是想让家里增加些人气,以此寻求心理慰藉。
(二)教育审美
高台铁芯子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活动,其具有一定的教育和审美功能。这是所有艺术活动具备的特性。比如高台铁芯子中引入的戏剧片段和民间故事,这些片段展现的都是一部戏剧中具有典型意义的部分,而且能达到心灵愉悦的目的。同时,高台铁芯子作为艺术活动,它的审美性是由演员的服饰装扮,融入的舞蹈、杂技、民歌演唱、戏曲、舞蹈等多种元素所展现出来的,这种美感通过这些艺术元素实现了审美教育这一最终目的。
总之,高台铁芯子对形式美的追求,是富于情感性的一种体现,突出地体现了人们对理想世界的渴望,想达到自觉行动的初衷。
(三)人际关系的维系
人际维系作为一个社会存在,具有强烈的社会归属感,除了血缘上的联系,更有地域文化的联系。高台铁芯子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的存在,有地域空间上的认同感,这是当地百姓生存生活方式上的一种认同,同时因为其仅作为罗城镇或罗城村的一种民俗文化,这种文化的认同等同于族属和血缘的认同。这就是为什么高台铁芯子在很长一段时间不愿意让外人接触学习的原因,这种同一族群的认同感,正是通过高台铁芯子体现出来。
从高台铁芯子参与的社火表演来说,它在族群认同的情况下,促进了民众之间的心灵沟通,使乡民之间的关系得到进一步融洽,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促进了家庭成员、亲戚朋友之间广泛的参与和积极互动。
四、结语
以上这些功能化特征和艺术特性构成了高台铁芯子的艺术特色,也成为其独一无二的艺术表达方式,使得高台民俗文化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高台县文化馆/高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著.高台铁芯子[M].北京:团结出版社,2020.
[2]政协高台县委员会/高台县文广新出版,编著.高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M].济南:黄河出版社,2015.
[3]罗梦山,编译.山海经[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8.
[4]高永旺,译注.穆天子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9.
[5]兰兰草.东蔡庄高抬故事的文化特征及传承价值考[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社会科学版),2015.
[6]曲乐祯.周村芯子的民俗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8.
(作者简介:万有文,男,高台县文化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河西文化;向娟娟,女,本科,高台县第三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民俗文化)
(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