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滴滴农机”更可及
2022-07-03方壮玮
方壮玮
双手不碰土、裤管不沾泥,农户只需掏出手机“滴滴一下”预约服务,接单的农机手就驾驶着机器赶来,前往指定的田间地块作业,不消半晌,以往需要一家子要干好几天的农活就完成了。这是十多年前,传闻中的“美式农场主”耕种场景,但在近年来兴起的网约农机帮助下,即使是我国的个体小农户,也有了做甩手掌柜的能力。
近年来,借鉴城市里网约车的成功经验,全国各地不约而同地运用互联网技术,发展起“滴滴农机”等农机分时租赁业务,为农户与农机手建立高效的联络渠道,解决以往“有田没机耕、有机没田耕”等资源错配问题,为农业生产注入更多现代生产力。
但与短短两年就“一统江山”的网约车相比,这些如雨后春笋般成立的网约农机平台,却没有一个形成“燎原之势”。究其原因,跟两点一线的网约车相比,网约农机用起来要复杂得多。
网约农机的需求更为多样。网约车是两点一线的业务,不管司机开的是小面包还是商务车,跟着导航走都能抵达目的地。但一年到头每个农忙时刻,需要的农机都不尽相同:春耕播种时需要耕整机,打药除草时需要植保机、烟雾机;秋天收获时需要收割机、脱粒机等。这些农机各有专攻,无法互相替代。
网约农机对时效要求更为严苛。网约车遇到高峰期,往往只需多等几十分钟,还有许多交通工具可供替代;若网约农机没有及时服务,耽误农时的损失就难以弥补了。
网约农机作业场景更为复杂。网约车作业于宽阔平坦的公路系统,各种大小的车辆都可以行驶;但耕地没有统一标准,不同地区的坡度、土质、种植物,可供农机作业的条件也可能不同。若是约来了无法作业的农机,倒贴路费不说,还可能耽误农时。
如果是一个连手机都不太会用的农民,使用网约农机时需要面对的试错成本可想而知,自然没有尝试的積极性。现阶段能玩转“滴滴农机”的,往往是对各类农机功能了如指掌,知道何时、何地、约哪类农机的种植大户,他们早已适应了现代化的耕作方式,但也有固定的合作对象,不太需要网约平台提供额外农机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