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思路拓展,写出让人耳目

2022-07-03任秋祯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物质化重奖子贡

任秋祯

备考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

近年来,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见义勇为者的奖励力度。宁夏规定“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给予1万元以上不同档次奖励;北京出台政策,将给予见义勇为者国航购票五折优待……一系列重奖措施引发网上的争议。赞同者认为重奖会让社会涌现出更多见义勇为者;但也有人担心,重奖会让见义勇为的行为被物化,失去美德的意义。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感悟?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发言稿,参与复兴中学团委与学生会联合举办的座谈会,体现你的思考,表达你的看法。

思路拓展

角度分析

这是一篇时评类材料作文,材料首先展示了各地出台重奖见义勇为的措施,接着提出这一举措引起的网友争议,要求考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写作的重点不是“奖励见义勇为”话题,而是要扣住“是否重奖”进行评论。考生可根据材料的提示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

1. 赞同重奖见义勇为,可立意:①重奖能避免“英雄流血又流泪”的尴尬;②应让见义勇为者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否则就难以让人安心做好事。

2. 不赞同这一政策,可立意为:①一味奖励来推动见义勇为行为,是在侮辱见义勇为精神;②如果见义勇为行为与利益过度挂钩,实际是在鼓励那些不需要奖金的人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③重奖见义勇为者,会出现故意造假骗领重奖的现象。

3. 辩证看待,可得出:①不应简单用重奖代替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②对见义勇为的表彰,更应注重荣誉的社会价值,而不仅仅是金钱奖励;③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同样重要。

作为一篇时评文,考生写作不能停留在简单粗糙的表态,在行文中可由“重奖见义勇为”这一个案联想到同类型的事例,善于分析事件背后人性善恶的根源,挖掘潜藏于事的因果得失,由论事上升到论理,如此,才能让自己的见解深刻,写出让人耳目一新的文章。具体操作可总结为“四看”(如右图):

运用示例

往别处想:《“物质化”的悲哀》

重奖“见义勇为”政策的出台,让我们感叹日常生活的“物质化”。诚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质化”不可避免,但当我们切身体会到“万事朝‘钱’看”的尴尬时,“物质化”的悲哀也扰动我们日益空虚的心灵。(此处作者由重奖“见义勇为”进而联想到身边“万事朝‘钱’看”的尴尬局面,由此及彼说开去,很好地拓展了写作思维)

往深处想:《政策助义勇,义勇助美德》

見义勇为这一举动从古至今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时至今日,见义勇为背后的内涵却被世人扭曲。就比如近几年经常发生的老人跌倒扶不扶的问题,当热心善良的人把晕倒在路边的老人扶起,却被误会成推倒老人的凶手而被索要赔偿——原本你只是想见义勇为,可却把自己推进了火坑。这是为什么呢?究其根源,在于人与人之间缺少了基本的信任,人心变得冷漠。(面对当下见义勇为却被误解的结果,作者直击根源,指出这是人与人信任的缺失,人心的冷漠)

往远处想:《“重奖政策”激活的,是人的义气和勇气》

各地纷纷出台的加大对见义勇为者的奖励力度,它不仅安抚了那些被冷落的人,使中华传统继续传下去,让群众心中的“义”重新被点燃。更给了我们这个社会很多的启迪意义。它表明,光靠一个人内心的“义”和“勇”来助人,作用是有限的。让“人性本善”的美好期待与国家的激励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社会元素都能参与进来,它能够让社会的助人美德,起到一加一等于二、甚至大于二的效果。(作者对“重奖”制度的利处进行了多重分析,并站在更高的视野,进一步预测在“重奖见义勇为者”后更加深远的社会化价值)往异处想:《“重奖”政策实质是激励的艺术》

这种道德激励,是一直存在的。长期以来,政府在道德建设上的呼吁,媒体对道德行为的报道,都体现了这一点。在道德激励上,不仅需要政府参与,也需要社会参与,在重奖见义勇为中,我们就看到了社会参与。联想到一段时间以来民间公益的风生水起,如果民间公益组织也能够把道德建设纳入关注视野,这是一片多么大的蓝海?譬如,通过道德公益基金的设立,来激励那些诚信、友善、敬业、孝亲的人,就很有可能发挥出“蝴蝶效应”,推动社会风气向好向善。“重奖”实质是激励的艺术,发挥的是激励的力量。(对于网友质疑“重奖”会导致行为物质化一观点,作者认为“重奖”实质不在于奖金,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激励,有效地批驳了这一观点。)

素材拓展

①2021年7月22日晚,河南鹤壁一处卫河河堤决口,红岩运输抢险队十几辆卡车当晚紧急出发,支援抢险。李永祥和车队其他司机一起,将40吨石料装上车,准备倒入河中。但石块没能阻挡水流,眼看洪水涌向左岸的村庄,身旁已经没有可以填堵决口的东西了,投车成了迫不得已的选择。突然,队员李永祥驾驶着他的豫FC1668 卡车,冲向决口。“这是我买的第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它是我最心爱的车。”在之后接受采访时,李永祥哽咽着说道。但投车后,李永祥还是继续在现场参与救援。据知情人透露,李永祥家里经济状况并不好,全靠他干运输养家,今年为买这辆50 万元的车,还和亲戚朋友借了二十多万元,分期贷款了二十多万元。

②《吕氏春秋·察微篇》讲过两则耐人寻味的小故事。一则是“子贡赎人”:根据鲁国法律,遇到鲁人在国外为奴赎回的话,可从国库领取补偿金。孔子的学生子贡赎回鲁人却拒绝了补偿金。孔子得知后指责了子贡,其中心思想就是,假如人们都学习子贡赎人而不领补偿金,则今后将没有人愿意赎回在外为奴的鲁人。另一则是“子路救溺”:孔子另一名弟子子路救了一名溺水之人,当事人送子路一头牛以表示感谢,子路欣然收下。孔子欣喜道:“鲁人今后一定会有很多人乐意救援溺水者!”透过“子贡赎人”与“子路救溺”的对比,可见孔子也是赞成重奖见义勇为的。

例文

发挥“奖”力,保持“理”性

一考生

亲爱的团委、同学们:

我发言的主题是:发挥“奖”力,保持“理”性。

见义勇为的奖励写进相关政策,毫无疑问是对这一品德最高级的褒奖。但如此直接的物质化:1万到5万的奖金,5折优待……也引起了人们深深的担忧。在我看来,一个健全的社会是既能激励人们向善且又引导人们自主行善的,“奖”与“理”在其中功不可没。

发挥“奖”力,让见义勇为者发现行善的道路并不孤独。

曾经何时,我们开始难以看见人人相扶相助的画面;我们开始讨论“扶与不扶”的问题;我们开始退缩,口口声声说着逃避人性之恶……各种因素的交融,让见义勇为成了一个复杂的难题。但事实上,善是会传递的,就如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善意就这样隔着山海传递,用政策奖励去放大见义勇为之举,让人们坚定摇摆不定的善心,多行好事,莫问前程,“听取我心,无问西东”。让义举成为一种潮流,让行善者从踽踽独行中抬头发现满目尽是同行者。一个向上向善的社会便在各方努力之下得以构建。

保持“理”性,让美德滋养心灵,抵挡物欲的诱惑。

诚然,物质化的奖励会催生“功利”主义,让美德不再纯粹,但只要加以引导,让德的种子发芽扎根,善便成了顺手而为的小事。昆明挟持案下我们看到了见义勇为的人性光辉,刚入职的女记者因绑匪要求勇敢而出与其周旋,这让我们感受到“义”是生来便存在于国人骨子里、血脉中的。在挺身而出的那一刻,我想几乎没有人在意名利和金钱,在乎的全然是同胞、生命……“义”不是不存在,只是被封存了。我们大可不必去揣测他人的内心,只需将“义”的种子植入心中,以“理”性去看待物质奖励,以“理”性去赞扬“义”举。让“义”这一美德以纯粹之态平衡维系,相辅相成。理性奖赏有曲有度,应是政府需把控的第一关。“奖励”不只是“奖励”,更应是一种动力,去激发人们的“义”举之德,即为“奖”力。同时金钱名利“苟非吾之所有”,全为身外之物,个人应对此有理性的看待才能扬“义”举之德。

鲁迅曾言:“如果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會朽的腐草。”用“奖”力促义举,用“理”性待奖励,让见义勇为越来越多,汇成社会正能量,共建真正和谐的社会。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评点:标题凸显观点,同时,双引号的使用,一语双关,表意蕴藉,富有深意。文章主题部分紧扣标题,从“‘奖’力”和“‘理’性”两个方面行文布局,对两方的论述并未厚此薄彼,而是在两相互补中彰显辩证思维。在行文中,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及道理论证的结合,使文章说理自然、深入人心。

(编辑:关晓星)

猜你喜欢

物质化重奖子贡
子贡文化心理释义
不知不识
Being Humble Enough to Consult One’s Inferiors不耻下问
警惕精神的物质化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重奖污染举报凸显环保共治
谨防重奖“状元房”催生教育乱象
泛物质化思潮背景下核心价值观的困境与对策
重奖一线教师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重奖”之外更需长效制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