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边界感”导写
2022-07-03张浩森
张浩森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认为:“‘行有所止,言有所界’,边界是个体成长的保护墙,边界感是一个人最好的修养。”也有人认为:“融而后通,破而后立,要敢于打破边界、多向融合,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写作指导
材料以“边界”为关键词,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引导考生思考成长中的做人和发展中学习创新的问题。对考生个人修养和个人成长而言,要有“边界意识”,即“规则意识”,在公共场合要规范言行、尊重他人;要保持人与人之间、人与法规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合理边界;同时不管是个人学习还是国家发展,都要敢于打破边界(壁垒),融合发展。比如世界有了互聯网,世界变成地球村;中国有“互联网+”,实现了弯道超车等。
参考立意
1.行有所止,言有所界:做人要守住边界;边界感是一个人最好的修养;树立边界感,遵守规则。
2.融而后通,破而后立:多向融合,创造更大价值;打破边界,融合发展;莫让边界成为发展的束缚。
3.综合立意:做人守住边界,做事要打破边界;破而后立,收获成长。
例文
破而后立,收获成长
河北省曲阳永宁中学 刘歌
一粒种子,只有打破土壤的边界,才能向阳而生,肆意生长。而人世间的世俗的观念,庸众的褒贬都在我们身后竖立起一座座高墙,要想不困顿其中,就应该勇敢地打破边界,破而后立,收获成长。
凤凰涅槃,于困顿中破而后立,获得新生。
“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疾病的疼痛未能限制贝多芬蓬勃的生命力,他打破失聪的障碍,终立于音乐之巅;当中华民族国运衰微之时,是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还是实行民主共和制度?仁人志士在迷雾中求索,在无数次碰壁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打破思维的桎梏,力挽狂澜,破而后立,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冲破重重阻隔,将复兴之路走宽走好,共圆中国梦。历史告诉我们,不要怕困顿的边界,只要敢于打破它,边界的那一边就是璀璨花开。
融而后通,于探索中破而后立,置之死地而后生。
背河而阵乃兵家大忌,但韩信放手一搏,“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他敢于突破惯性思维,以背水一战赢得了胜利,展现破而后立的大家风范;“科学研究不应设禁区。”屠呦呦如是说,她在中医药学的伟大宝库中寻觅到瑰宝,把奇异的中医药献给了全世界,疟疾患者因此保全了性命,打破了世界对中医的误解;遗传学家不相信种植杂交水稻的可行性,但袁隆平敢于挑战权威,他相信一切皆有可能,突破了固有思维,于无数次实验中成功培育高产水稻,圆了自己的禾下梦。科学无界限,只有多向融合,破而后立,打破边界,才能更好地促进新事物的发展。我们要敢于做破壁少年,以无畏的勇气与足够的底气,打破边界,破而后立。
奥黛丽·赫本曾言:“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不可能的意思是:不,可能。”少年自有少年狂,在追梦路上,我们应以一往无前的勇气,冲破边界的束缚,砥砺前行。用智慧的、实干的、创新的、担当的姿态,播下一颗颗执着奋进、创新包容、开放多元的种子,聚集破而后立的力量。
希望你我像种子一样,能够打破边界的束缚,收获成长,成为栋梁。
评点:结构清晰,一目了然。考生采用了观点独立成段:“凤凰涅槃,于困顿中破而后立,获得新生。”“融而后通,于探索中破而后立,置之死地而后生。”让阅卷教师在短时间内迅速了解行文的思路,而清晰的思路无疑是得高分的一大法宝。
论据丰富,论证有力。考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有百年大党、韩信、贝多芬、屠呦呦、袁隆平——丰富的材料有力支撑了论点,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语言流畅,典雅大气。文章多引用名言警句和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文采斐然。
(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