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哲理·生活·思辨

2022-07-03王淦生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作文选智慧人生

王淦生

文题一

阅讀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古人从自然启迪心灵,收获人生智慧,而当下人们生活在钢筋水泥中,是否意味着人们难以再获得人生智慧?

请结合材料,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古人从自然中收获人生智慧固然不错,但是自然并非人生智慧的唯一来源;今人虽然大多生活于钢筋水泥之中,但同样可以收获人生智慧。其关键是需要有一颗感知智慧的心灵和一双发现智慧的眼睛。

立意角度:1.环境能够影响人们对人生智慧的获取,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会给人更多的启迪,而城市的喧嚣与忙碌则会使人感悟智慧的触角迟钝。2.环境并非影响智慧的唯一因素,获取智慧还需一颗善感的心。3.我们需要能够启迪人生智慧的环境,但是更需要一颗敏感的心和一双善于捕捉人生智慧的眼睛。

考场作文选段

中国古人从自然启迪心灵,收获人生智慧,而当下人们生活在钢筋水泥之中,是否意味着人生智慧已成无源之水?

此质疑貌似有理,但我以为,智慧的多寡与一个人身处何种环境无绝对关联。(开门见山,观点鲜明)

在我看来,古人的智慧之所以源于自然,原因有二:一是中国古代系农耕社会,整个人生几乎都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扑面而来的只能是大自然给人的教诲;二是古人大多“有一双获取智慧的眼睛”,有一颗能够与大自然深度交流的执着的心。(原因分析,较有深度)

而今天,纵然人们进驻了“钢筋水泥的森林”,但收获的人生智慧可能并不亚于我们的祖先。原因无他——一颗颗善感的心、一双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感知和发现了这些“人生智慧”,并将其加工提纯,带给这个世界,造福人类。

“不是在稻田里,就是在去稻田的路上”的“水稻之父”袁隆平,让“不测之风云”变得可测的气象专家曾庆存……这些处于各自领域的“智慧人士”,其智慧的获取绝不仅仅在于“从自然启迪心灵”,更在于他们心系天下苍生的温饱安康,一辈子不求名利,默默奉献,练就了一双善于发现智慧的眼睛,而这才是获取智慧的必备条件。(先议论,后举证;分析中肯,例证典型,说服力强)——江苏省盐城中学 齐泰霖《智慧,源于一颗执着追求的心》

文题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①柏拉图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也有句千古名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②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天空中没有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说:“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人生不是一定会赢,而是要努力去赢。”

有人认为起点虽然不决定结果,但对最后的结果会有影响;也有人认为,人生重要的是注重过程,有好的过程,才会有好的结果,即使失败了,也能享受过程,体验人生……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写作指导

起点、过程和结果哪个更重要,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严格地讲,哪个都重要,但是如果我们没有“赢在起跑线上”,就只有更加重视“过程”。至于“结果”,没有人不希望其完美,但是它带有很多不确定性,所以,我们应该接受结果的不如人意。付出了,努力了,即便最终结果不佳,我们也能少一分遗憾。

立意角度:1.走好开端,力求赢在人生的起跑线,为未来打好基础。2.开端不如意,完全可以在过程中完成超越,后发制人。3.不计结果,享受过程。

考场作文选段

关于开端

柏拉图有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只能表示一种大概率上的正确。古语中所谓的“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就足以说明,纵然“赢在起跑线上”也不能高兴太早,因为人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任何一步踩空都有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

所以,开端如何并不太重要,因为人生是一趟长跑,就像马拉松比赛,起步阶段冲在最前面的,常常都不是最终的赢家。(观点精辟,富有新意)

关于过程

“享受过程”这句话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说的。能说的只有绝对的赢家和注定的失败者。而且我认为,真正全身心“享受人生”的,只是赢家;输家口中的“享受”,大多只是一种自慰。

而对更多的人来说,过程是用来拼搏的。没有过程的投入,自然就不会有结果的丰盈。(对比鲜明,入木三分)

关于结果

有一首歌中是这样唱的:“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用这两句词形容“结果”十分贴切。因为很多情况下,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了,不一定能有好的结果;但不努力,却注定一事无成。(引用经典,分析精准)——江苏省盐城市亭湖高级中学 钱思语《人生的点与线》

文题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很多人有过这样的经历:满心欢喜地学到或总结出一种作文审题方法,但面对一个新的作文题时,却发现原来的问题仍未解决。人们总是热衷于寻求能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最后却往往发现,拥有了很多方法也未必能解决好某一个问题。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写作指导

任何“方法”都是在“问题”出现后产生的,就算科技发展到今天,我们对各种未出现的问题有了种种预案,仍会有许多的问题出乎我们的意料。但是我们没有必要去研究各种方法了吗?回答是否定的。没有“老方法”的累积,在底蕴上就会有所不足,就不能触类旁通。所以,积累方法不能过于功利。

立意角度:1.方法是在问题出现后采取的应对举措,事先研究的方法不一定能解决所有新问题。2.积累经验和方法的意义在于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而非解决一切问题。3.不能因为一些方法无法解决,就忽视对方法的研究。

考场作文选段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新旧问题亦不会完全相同,我们掌握的方法自然无法完全应对新出现的问题。那么,还有没有必要对方法加以研究?(运用设问,提出问题)

回答是肯定的。我们需要各种方法的积累,需要研究各种预案。就像今天的每座建筑物上都必须预装各种消防设施,而这种消防设施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用不上的,但我们依然需要保证消防设施的齐全。

还有一点,各种方法的积累会使我们触类旁通,在遇到陌生问题时能够根据所积累的经验尽快寻找到解决问题的良策。就像中国革命,马克思并没有给我们具体预设好革命的形式和路径,很多具体问题需要我们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自身实际相结合去解决。但我们能够因此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意义甚而放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吗?(分析问题,例证有力)

我们今天所学习的知识和方法都是源自于前人的积累,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陈旧”的东西,但没有这些知识和方法的铺垫,我们又如何在虚空的基础上构建起新知的大厦?(适度拓展,拓宽主题)

学习,是不宜过于功利的。不管学什么都以“是否有用”来度量,可能我们永远都不会学得踏实和扎实。(结尾总结,深化主题)——一考生《方法与问题的辩证》

文题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荷兰一工作室,利用太阳能创建了一条在黑暗中发光的自行车道,灵感来自梵高的“繁星闪烁的夜晚”。这条路白天吸收太阳能,晚上自己发光发亮。

根据上述材料,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当今时代,没有一门学科、一门专业是独门独路与其他学科和专业老死不相往来的,跨学科之间的融合已经大行其道。科学家的灵感可以来自艺术,艺术家的灵感也可以来自科学。跨学科研究正成为一种风气,这是人类的福音!

立意角度:1.学科需要打破壁垒,融合更能创造新意。2.全面发展的综合素养决定了人才的高素质。3.突破专业领域小圈子,也许你会有伟大的发现。

考场作文选段

很多人脑海中总会有这样固定的印象:从事于某一领域工作的人便会具有某一类型的性格。(引入巧妙,富有新意)

其实,一种领域的人也是一个缤纷的大世界。很多人纵然身处某一领域,但却是“身在曹营”又兼有“汉营”里的知识技能,甚至两种技能都堪称高手。比如,作家冯骥才,曾经是篮球队的健将,其四肢发达并不影响头脑复杂;袁隆平是世界闻名的“水稻之父”,却拉得一手好提琴;苏步青是著名数学家,其古体诗也写得出神入化……像这些人,到底该把他们划归到哪一个领域才符合其性格?(举例典型,反驳有力)

我不知道社会上的人们何以常常会以学科划定人的性情,很可能是受到曾在我国普教界沿袭多年的文理科划分培养的影响而导致的思维定势。这种推行了数十年的“分科教育”会在很多学生甚至老师心中留下这样的阴影——文科生肯定是理科缺陷,理科生肯定是无法学文。而实际上,很多同学都有着优秀的文理科思维,只是因为分科的需要而忍痛割爱,久而久之,“另一半思维”萎缩,进而成为大众心目中预设的“學科人”。(联系现实,直陈分科弊端)

一个人的潜能是无限的,谁也不能说自己就是刻板的文科或理科思维。众多学科知识在一个人的身上交融,会使人焕发出神奇的“产出效应”。很多科学家的灵感就来自艺术,而不少艺术家亦从别的学科获得灵感。而今,更多的跨学科合作又为世界科技发展提供了许多崭新的路径;很多科技人才更是多才多艺,拥有着跨学科思维,这样的人在实践中必将比不越本学科雷池半步的科技工作者拥有更大的创造力。(总结到位,点明主题)——一考生《跨学科思维》

(编辑:李跃)

猜你喜欢

作文选智慧人生
优秀作文选评
人生中的某一天
2017年浙江省高考优秀作文选评
独一无二的你
聊聊我们的作文选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
斜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