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航维修人员培训大纲动态管控

2022-07-03王鹏飞

航空维修与工程 2022年5期

王鹏飞

摘要:民航维修人员培训大纲受到各种培训体系内部及外部的影响,难以保持持续有效。本文系统梳理了各种受影响因素及对培训大纲的影响关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系统评价机制,为民航维修培训优化提供整体性思路。

关键词:民航维修;培训大纲;动态管控;课程分级;有效性评估

Keywords: civil aviation maintenance;training program;dynamic control;course grading;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民航维修人员培训大纲在培训领域中的重要性相当于维修方案在维修工作中的作用,是民航维修人员培训的核心与基石。培训大纲的全面精准程度极大地影响到整个培训体系能否满足生产对个人能力的需求。同时,培训大纲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受多重因素影响和制约,处于不断动态调整的过程。

1 初始制定

1.1 提纲挈领理清脉络

针对民航维修人员培训体系,民航规章和咨询通告中规定了部分规范,这些规范落实到各121/145单位的包括培训大纲、教员、教材、实施、评估、考核等管理程序,体现为十数本手册和程序。为有效分类、高效聚焦并理清各手册程序的关系,长龙航空通过高度概括并逐层逐级抽丝剥茧,将培训体系从主体上划分为培训标准、培训实施、能力验证和能力保持四个部分(见图1),其中培训标准涵盖了培训大纲、教学大纲、考核大纲和教员教材。

1.2 量体裁衣初定大纲

AC-121/135-56R1对培训大纲的编写拟定了基本逻辑,我司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优化与细化(图2虚线内为细化逻辑),根据公司组织架构和各部门岗位设置及岗位职责划分,对每一个岗位的培训需求进行分析。主要步骤包括:该岗位的资质要求是什么?该岗位需履行的岗位职责有哪些?履行每一个岗位职责需要具备什么能力?具备这些岗位能力需要掌握哪些知识/技能?通过不断循环上述过程,得出各岗位维修人员培训大纲的主要内容。

1.3 因势而变动态调整

由上述可知,培训大纲的初始制定依据的是AC-121/135-56R1的培训大纲分析逻辑,逐条确定岗位职责,从而开展为落实职责所需要的资质、知识与技能的评估。因此,大纲的准确性是建立在岗位职责清晰无误且无变更、培训管理人员分析准确、课程与技能训练设置到位、执行过程完整、知识与技能验证有效、能力得到持续保持等基础之上的。

但由于以上假定条件都是变量,量体裁衣初定大纲时所依据的因素处于不断变化的态势中,培训大纲的制定也就处于动态调整的过程中。

2 动态管控

2.1 内因之变

培训体系按照流程分解,大致分为培训标准、培训实施、能力验证、能力保持四个部分,除了培训标准不变,其余三个部分都处于变化中。

1)培训实施:培训大纲完成定义后将进行培训实施。培训实施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分为理论培训与实操培训。这时出现第一个变量,即大纲定义时设想的培训实施过程与实际实施过程可能存在不一致,如学员对课程理解程度不够、考题设置不足以反馈学员的课程掌握程度、实操培训及考核难以模拟实际生产环境等。需要重新审视培训大纲,进行评估优化。

2)能力验证:传统的考试验证方式是一次性的笔试,但这种方式只能证明学员在考试时段对课程关键点的掌握程度,不能证明考试时段之后是否仍然掌握。对此,我司创新性地使用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进行关键课程的验证。

3)能力保持:在关于人员能力保持的测评过程中发现,部分课程的内容或部分技能出现程度掌握不足的情况。深入调研发现,这些课程或技能多为工作中不常使用或不使用的,因此人员对相关的培训及技能逐渐生疏甚至遗忘。例如,在放行人员的维修手册查询方面,前期我司为了提高故障处置效率,将手册查询、排故方案制定等职责从放行人员划归MCC,放行人员长期不从事手册查询工作,测评时仅少数业务骨干具备此項业务合格的能力。

2.2 外因之变

培训大纲的制定是基于当时的组织架构、人员现状、管理能力、机队规模、生产需求等因素,当这些前提条件发生变更,大纲也需进行相应的评估调整,包括:

1)架构调整:随着时间的推移,组织架构在运行过程中会有增撤并拆等变化,伴随组织架构的变更,岗位职责也会发生变化。由于培训大纲分析来源的基础是岗位职责,岗位职责变更后,对应岗位的培训大纲就需要按照逻辑重新分析调整。

2)人员变更:随着民航机队规模飞速增长,当传统民航院校的毕业生源无法满足民航发展需求时,非民航院校的学生会进入民航业。由于非民航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并未接受过民航维修相关的基础培训,缺少基础性的理论知识、技能以及对民航业的感性认知,而维修培训大纲是建立在培训对象接受过基础培训前提上的,该差异在相关情形出现时将影响培训大纲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3)管理提升:对于作为应急设备的机载救生衣,任何一种民航飞机机型的维修方案中都有具体的检查要求。常规的检查方式是取下救生衣检查其有效期,培训要求是检查人员能查看应急设备清单、清楚如何取下装回救生衣、能看懂救生衣标签上的有效期。我司升级了检查方法,由传统的检查方式改为无线射频技术(RFID)检查,应急设备清单及所有救生衣的有效期等信息都已进入系统后台,检查人员只需持设备走过整个机舱即可完成检查,因此对检查人员的培训要求是掌握设备操作方法以及能看懂设备显示的异常情况。类似的变化还有飞机部件控制由以前的部件控制卡升级为系统控制等。随着技术升级及管理改进,将出现更多这类变化。

4)发展需求:发展需求主要基于机队规模的增长、业务范围的扩展、维修深度的增加等。

机队规模的增长带来业务量的增加,业务量的增加往往伴生分工细化。业务量小时,“多面手”是常态;业务量增加时,细化分工则是更优选择。如定检的维修和勤务,国内很多盈利能力良好的MRO都已采用此模式。

业务范围扩展方面,由于业务量的增加,原本不具备投资价值的业务因规模效益而落地生根。如长龙航空在机队规模超过50架时,建立了机轮、刹车、厨房设备等附件修理能力;因机队规模增加,航材备件的库存也在增长,航材的保障由之前的“到处借”变为“到处卖”,业务内容的变更同样需要纳入大纲的分析逻辑中。

随着机龄的增长,维修深度的增加成为必然。2017年长龙航空按照体系化思路制定了第一版培训大纲,其时机队规模为30架,定检维修的能力为A检,结构修理能力为手册内典型损伤临时性修理和航线常见损伤典型修理和临时处置能力。现在长龙机队超过60架,定检能力已覆盖2C级别,机库即将投入使用。生产对于结构修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基于“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原则,结构修理能力的建设需以3C/结构检的标准建立。

由各类发展需求导致的具体业务变更都需纳入培训大纲的分析流程,最终生成具体的培训内容。

2.3 小结

培训体系内部的内因和培训体系外部的外因都是保持培训体系能力胜任的干扰因素,除了这些客观因素外,从组织需求的角度对培训人员的能力也有要求(作为培训体系的关联,不在本文范围之内)。内因与外因、主观与客观,各种因素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图3为各种因素的逻辑关系。

3 评价机制

培训大纲处在不断调整、优化的过程中,调整的来源主要包括提前规划与过程调整,因此,何时调整、调整哪些内容、调整到什么程度变得尤为重要。为此,长龙航空建立了一整套针对培训体系的评价机制,如图4所示,涵盖程序完整性与执行有效性、培训标准、培训实施、能力验证与能力保持。整套机制基于终端的验证数据,自后向前按照逻辑进行数据验证、流程分析、执行效果分析,得出培训体系从培训标准、实施、验证到保持全流程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針对问题与不足进行下一步的分析并制定改善措施,从而使培训大纲乃至整个培训体系从机制上有效地“动”起来。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民航维修人员培训体系处于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中,培训大纲作为培训体系的灵魂,更需要不断修正与“升华”。系统性地梳理修正来源并建立一整套机制使之有效地工作,是培训体系能够持续保障组织需求和个人能力胜任的有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