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
2022-07-03毕均芬
毕均芬
摘要:目的:探究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效果。方法:82例观察对象为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周围性面瘫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41例一组,传统组予以西医治疗,实验组在西医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观察疗效。结果:实验组疗效“不佳”病例少于传统组,总有效率97.56%(40/41),高于传统组(P<0.05);实验组面瘫症状消失时间短于传统组(P<0.01)。结论: 针灸治疗有助于周围性面瘫症状转归,早期改善面瘫症状,疗效显著。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针灸;疗效
【中图分类号】 R2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2)13--01
周围性面瘫指多种因素导致面部瘫痪,可见口眼涡斜、眼睑闭合不全、额纹消失等典型症状,发生较为突然,急性期多是因受压或炎症导致神经水肿、脱髓鞘改变;因面部表情不受控,患者心理负担较大,若没有及时予以治疗,预后不佳,易导致后遗症[1]。西医治疗周围性面瘫以营养神经药物、激素药物为主,西药治疗周期长,药副作用大,单一应用价值受限,多辅以面部康复训练[2]。随着近年中医在面瘫疾病治疗中取得的突出疗效,受到临床学者高度关注。现研究笔者特于周围性面瘫治疗中配合针灸疗效,旨在为诊疗方案制定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82例观察对象为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周围性面瘫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41例一组,传统组男24例,女17例,年龄区间28-77(51.09±2.09)岁,病程1-14(4.04±0.37)天;实验组男22例,女19例,年龄区间26-74(51.12±2.11)岁,病程1-14(4.01±0.42)天;周围性面瘫患者组间差异细微(P>0.05),排除病历资料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1.2方法
傳统组予以西医治疗,药物选取甲钴胺片、醋酸泼尼松片、维生素B1口服,按照说明书用药;联合康复训练,指导患者呈端坐位,专业康复师指导患者进行眼轮匝肌、额肌、口鼻肌肉、面颊肌肉群进行康复运动,指导患者自行鼓气、皱眉、噘嘴、闭眼等动作,每日运动3次。
实验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取患侧阳白、下关、太阳、牵正、颊车、风府,双侧风池、合谷,依据临床症状加减治疗,若患者闭眼困难,加攒竹、四白,若患者味觉失常,加廉泉,若患者听觉异常,加听宫穴,若患者鼻唇沟变浅,加禾髎;针刺之前对上述穴位进行常规消毒,取华佗牌一次性毫针,行平补平泻手法,针对太阳、下关、牵正穴位,针刺得气后再深入1cm艾灸,其他穴位得气后取艾灸点燃后插在针柄上,留针30min,每日艾灸1次,7天为一疗程,艾灸6天休息1天,持续治疗3个疗程。
1.3评价标准
采用面瘫程度House-Brackmann(H-B)分级评估疗效,若H-B分级为Ⅰ级,则为痊愈;若H-B分级降为Ⅱ级,则为显效;若H-B分级降为Ⅲ级,则为起效;若H-B分级降为Ⅳ-Ⅵ级,则为不佳,计算有效率,计算公式=(痊愈+显效+起效)/n(n=41)×100%[3]。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SPSS24.0进行假设校验,P<0.05组间存在差异,P<0.01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周围性面瘫疗效分析
实验组疗效“不佳”病例少于传统组,总有效率97.56%(40/41),高于传统组,组间有差异(P<0.05),见表1。
2.2两组周围性面瘫症状消失时间
传统组面瘫症状消失时间(18.59±1.36)天,实验组面瘫症状消失时间(13.62±1.19)天,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
3讨论
临床针对周围性面瘫病因尚未明确,多数学者认为与茎乳孔病变、病毒感染或非特异性感染相关,因面神经受压或损伤出现局部血管微循环障碍,于多年龄段均有发病可能。我国传统中医将周围性面瘫纳入到“口僻”、“口眼涡斜”范畴内,主病位在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的经脉及所属经筋;针灸作为中医特色治疗方案,集针刺与艾灸技术于一体,充分发挥疏风通络、活血化瘀、调整阴阳的作用[4]。网络药理分析显示,针灸具有改善微循环作用,有助于局部水肿消散,改善局部组织缺氧缺血状况,针对周围面神经损伤具有修复再生作用,符合面瘫治疗指征。
我国传统中医认为周围性面瘫发生与内外因相关,正气亏虚、脉络空虚、卫阳不固为内因,外邪侵袭局部经络为外因,出现气血淤阻、脉络失养,研究选取患侧阳白、太阳、下关、牵正、颊车、风府,双侧风池、合谷,诸穴配伍发挥开窍去邪之功效,濡养经脉。研究观察数据显示,实验组疗效“不佳”病例少于传统组,总有效率97.56%(40/41),高于传统组,组间有差异(P<0.05);实验组面瘫症状消失时间短于传统组,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组间差异得益于针灸治疗,在针刺得气的同时开展艾灸,艾灸点燃导致的温热效应,可促进血管扩张,增加针下刺激,可促进受损面神经恢复,与西医联合治疗,可促进面瘫症状恢复;同时针灸治疗不会增加患者机体负担,与西医联合治疗安全系数高。本研究开展存在一定不足之处,未针对针灸远期疗效及针剂时机进行探讨,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针灸治疗有助于周围性面瘫症状转归,早期改善面瘫症状,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马菡,李晶,宇凤.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J].针灸临床杂志,2021,37(6):57-62.
[2]简妮,金瑛.耳尖放血联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耳后疼痛效果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2021,28(3):19-20.
[3]续百红,李新红.针灸配合康复训练对周围性面瘫患者临床效果及面神经功能的影响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21,25(11):1582-1583.
[4]赵士梅.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21,40(18):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