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考场作文素材精析(三)

2022-07-03陈晓华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事例论点观点

陈晓华

规范的论证段一般有四个要素:简洁明确的论点,契合论点的论据,恰当的论证方法,针对性强的分析。在此基础上适当雕琢文辞,强化表达效果,文段便能抓人眼球。

以下是从考场作文中选取的四个论证段,规范性和完成度较好,有考场作文共同的优点,如观点置于段首、观点突出、论据丰富……但四个段落素材组合的模式各有不同,如古今、中外、正反、繁簡、引句与事例、概述事例与具体事例等。分析它们的立论角度、思路结构、运用素材的模式,对完整论证段的写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盐铁论》

②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论语》

③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

④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

对于以上言论,你有怎样的感想?请选择其中两句立意,体现彼此的某种关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例段一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迎难而上、锐意进取的奋斗精神。无数青年在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和旧习俗中怀抱“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高举自由平等的火炬,才有革命的成功和社会的进步;中国军人面对极度恶劣的冰川高山坚守“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信念,才有青藏铁路的建成,才有自然挑战下人类奇迹的发生。正如毛泽东所言,“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与生命中的艰难险阻抗争的勇毅。——林忻瞳,《始于求全之志,终于守缺之智》

精批细解

此论证段从阐释内涵的角度展开论述,分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所包含的时代精神和伟大意义。

段首提出观点后,作者以“例证+分析”的结构论证观点,再以引证强化观点,结尾再次解释内涵。整体结构是一个闭环。

此段有两个事实论据:反封建的革命斗争、青藏铁路的横空出世,分析事件时用的是“行为+结果”的方式,突出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在时代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按照这样的分析结构,结尾句可以这样修改:“这份勇往直前的锐气和不惧艰险的勇毅,是成就一番伟大事业的强大推动力。”修改后的句子既可与毛泽东的引言相衔接,又能打破闭环,为深化论点做好准备。

素材拓展

1.我李大钊愿意当这个急先锋,九死而不悔,虽千万人吾往矣!——《觉醒年代》台词

2.人类对大自然来说太过渺小,我们对自然界的认知仍然十分有限。但人类的伟大之处恰恰在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气,从未停止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施一公

素材点拨

第一则素材来自热播的《觉醒年代》,“虽千万人吾往矣”典自《孟子》,此句表达生动、有激情。这一素材与第一个事实论据相呼应,可作为这一事例的总结。第二则素材将人类的渺小与伟大进行对比,凸显了人类“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伟力,可用于阐释观点,也可与毛泽东的引句结合使用。

例段二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变化是国家与民族存续乃至强盛的关键。胡服骑射让赵国在乱世中获得一席之地,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为中华民族书写新的篇章,这充分说明了随时代潮流而变对于国家民族的重要性。反之,古印度国死守种姓制度而遭东突厥灭国,可见食古不化、固步自封的国家只能被历史的浪潮淘尽。

变革与坚守,看似对立,实则相辅相成。没有伟大灵魂在国家民族的关键节点努力坚守,又如何成就变革的辉煌?虎门上空的热浪,是林则徐不屈的呐喊,他的坚守推动了中国向近代化的转型;改革开放的号角,是邓小平先生的真诚祈愿,他的坚守为中国人民迎来幸福生活。他们站在时代的风口,以毫不畏惧的姿态坚守心中的正义,推动国家与民族的变革与发展。——景申,《变革而成盛景,坚守以至大道》

精批细解

这两个论证段首先由果溯因,用对比论证突出变革的伟大意义;接着辩证分析,用举例论证分析变革与坚守相辅相成的关系。

前一个段落用变革强国的事例正面论证,随后用保守灭国的事例与之形成对比,语言简洁,针对性强;后一个段落提出论点后先以反问进行假设,再由具体物象引出林则徐与邓小平的事例,生动具体而又有理性色彩。最后以归纳分析的方法总结坚守对变革的推动作用。

素材拓展

1.没有痉挛,历史就不能向前迈进一步。——车尔尼雪夫斯基

2.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

素材点拨

第一则为名言素材,是对历史变革与发展的形象性表达,可以作为第一段的总结。第二则素材是习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这一素材突出青年投身变革大潮、努力坚守正道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可为结尾的呼吁蓄势。

例段三

不拘于时,我们要以个人担当成就可为时代。《论语》中有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此言不啻孔子一生的写照。他怀着“恢复周礼”的理想,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十数载,却屡遭拒绝,“累累若丧家之犬”。尽管与时代形势格格不入,孔子及其弟子却以担当精神,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回顾近代黑暗历史,我们听到谭嗣同“流血请自嗣同始”的铿锵之语,读到林觉民的泣血家书,望见鲁迅在民族觉醒的动力下奋笔疾书……他们都生于一个似乎“不可为”的时代,却仍努力突破时代囹圄,以一己之力涓滴汇海,为后辈铺路,成就今日的可为时代。——张玥,《秉可为之心,行有为之任》

精批细解

这一论证段从具体做法的角度展开阐释。提出论点后,繁例与点例相结合展开论证,详略搭配得当。繁例对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进行具体阐释;三个点例为近代事例,语言工整有气势;最后用归纳分析和比喻论证强化观点。文段用例有讲究,既有详略的考量,又有不同时代的搭配。

提出论点后可以加一句恰当的阐释,突出“不拘于时”的含义。

素材拓展

1.当彭士禄开始核潜艇的研制时,一无图纸资料,二无专家外援,只有照片和玩具模型,用的计算工具也极其简陋,就是一台手摇计算机和几把计算尺。但他们用这样的工具计算了十几万个数据,并最终确定了100多个参数。

2.无论什么黑暗来防范思潮,什么悲惨来袭击社会,什么罪恶来亵渎人道,人类的渴仰完全的潜力,总是踏了这些蒺藜向前进。——鲁迅

素材点拨

第一则素材用彭士禄研制核潛艇的困难突出了时代的“不可为”,数据对比明显,彰显彭士禄迎难而上的勇气;第二则素材揭示了人类不断冲破时代桎梏、谋求进步的伟大精神,可置于段落中间,引出事例论证。

例段四

知“势”后还要有“知其不可而自安”的心理准备。当你明白变化不可阻挡后,不该盲目逞强,而应自安。人们总强调主观能动性的巨大驱动力,却忘了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的意识战胜不了客观规律,当一个符合客观规律的变化出现后,“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其实也是另一个角度的主动应变。就像伽利略在宗教审判上的认罪,他明白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无法让所有人认可他的理论,于是他没有赴死,而是在认罪后写了八年的科学巨著留给后人。——吴佳玉,《顺势而为,方可有为》

精批细解

此论证段是“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的一个分论点。在深入阐释“了解时势”“积极作为”两个分论点后,这一段对“安之若命”进行论证。在提出观点并阐释后,破立结合,先批驳无视客观规律的错误认识,随后正面论述“安之若命”的实质,再以伽利略的事例论证“自安”的意义。用例方面,采取概述性事例与具体事例相结合的方式。

结尾可以加一句阐释,以强化观点:正是因为伽利略认清时势,安之若命,才能保存实力,为运动学和材料力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素材拓展

1.如果试图改变一些东西,首先应该接受许多东西。——萨特

2.为了继续生存和发展,华为多次断腕求生:2001年,卖掉安圣电气;2006年,将华为3Com出售给美国;2019年将华为海洋出售给亨通光电;2020年,荣耀品牌独立。华为数次断腕,是策略,更是大勇,是安之若命,更是向死而生。

素材点拨

第一则素材用“接受”呼应“安之若命”,可以作为从“积极作为”到“安之若命”的自然过渡,可置于论点之后,增强文采和说服力;第二则素材是对新闻热点的再次回顾与思考,信息量大,与伽利略事例相比,更有时代感和说服力。

(编辑:关晓星)

猜你喜欢

事例论点观点
传神写照,意味深长——写人要关注具体事例和细节
作文想好,“事例”不能少
观点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7)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
怎样确定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