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备考2022

2022-07-03丰帆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行业新闻大桥科技

丰帆

如果议论文是一个人体,观点就是其骨架,素材则是这个人的肌肉。只有有了素材的支撑,文章的说理才不至于抽象空泛,观点才能更为读者所接受,文章才会更为丰满。

但是,素材的使用也是有技巧的。素材要典型,但又要避俗和避熟,不能一谈傲视权贵就是陶渊明,笑对坎坷就是苏东坡;论及忠诚爱国就是文天祥,慷慨赴死就是谭嗣同……因为滥俗的论据即便使用得再得当,也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特别是考场作文,大量雷同素材的重复出现,会很难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所以,考生在积累和运用素材时,可以考虑一下各种类型的“小众素材”。

所谓“小众素材”,指的是非众所周知的古今中外史实、非各种新闻媒体上的“头版头条”、非重大政治经济文体消息……而是那些“科技珍闻”“地方风貌”“社会新闻”“人文地理”等不被大众关注但又富有哲理性和表现力的行业新闻。这些素材运用到作文中,有新鲜感,可以提高作文的“辨识度”,使阅卷老师眼前一亮,从而为作文提分。

下面,结合一些“行业新闻”素材和考生运用示例,谈谈小众素材在考场作文中如何脱颖而出,让阅卷者一见倾心。

一、行业新闻“专项”使用

平素除了一些科技爱好者和专业人士,较少有人关注“科技珍闻”,更是很少有人会将这类信息作为素材运用到作文中。其实,很多科技珍闻都是很有使用价值的,其内容和蕴含的哲理对写作与科技相关的文章,都会具有特殊的论证效果。

浙江大学科学家发明深海柔性机器人

2021年3月3号,来自浙江大学的一项研究成果登上了《自然》杂志的封面,研究人员以一种深海鱼作为灵感来源,开发出了一种跟人的两只手差不多大,能够在深海独立工作的软体机器人。并且成功地让这台机器人在全世界海洋的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10900米的水下运转了45分钟。

这是前些时候出现在媒体上的一则“科技珍闻”。这则“珍闻”的亮点是“向大自然获取灵感”,其蕴含的哲理便是——人们要善于观察生活、观察社会、观察自然,我们可以从中获取许多的灵感,从而提升我们的创造力。请看一位考生对这则素材的运用:

一位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可能具有天赋的成分,但更多的还是来自于后天的勤奋。这种勤奋包括认真读书、关注最新科技发展动态,甚至细心观察生活、关注大自然,时时处处做科研的有心人。不久前,浙江大学的科学家们以一种深海鱼作为灵感来源,开发出了一种跟人的两只手差不多大,能够在深海独立工作的软体机器人,并且成功地让这台机器人在马里亚纳海沟10900米的水下运转了45分钟。在常人看来,“一条鱼”又与“机器人”何干?如果这些科学家们不是勤于观察生活、勤于动脑思索、处处做有心人,这一灵感又怎会到来?

——摘自模考作文《创新能力,缘何而来》

用这则时新的科技素材证明创新灵感获得的途径,论证非常妥帖,很有说服力。

二、行业新闻“转向”使用

下面,再来看2021年12月31日媒体上出现的一则交通建设方面的行业新闻:

全国最长湖底隧道通车

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常州至無锡段12月30日正式通车,国内最长湖底隧道——太湖隧道同步实现通车。

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常州至无锡段全长43.9公里,全线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其中太湖隧道长10.79公里,横断面采用折板拱两孔一管廊形式,两侧行车孔单孔净宽17.45米、净高7.25米。隧道通车后将有效缓解沪宁高速公路车流饱和的状况,进一步促进苏南地区交通、旅游、产业等融合发展。

太湖隧道是长三角地区交通建设的一部“力作”,其对苏南地区交通状况的改善意义重大。一位考生以此为素材用进作文时,考虑的不是“交通”,而是土地资源的节省:

太湖湖底隧道的建成通车引来舆论的一片赞叹:赞这一工程对车流饱和状况的缓解,叹中国工程建设水平的高超。但我更想到另外一点——对土地资源和太湖水域的保护。如果我们将来的高速公路都能成为一种“地下工程”,或许从一时的得失上看会增加成本,但从长远的利益上看,却是一件为后世子孙保存水土资源的“功在千秋”的事。不亦善乎?

——摘自模考作文《如何留住绿水青山》

将一则交通建设新闻运用到资源保护类主题上,不仅作文出新,观点也有创意。

三、行业新闻“拓展”使用

下面是一则表现地方风貌和我国工程建设水平的消息,内容主要是介绍了位于贵州省的赫章特大桥的规模、建造时间、耗费资金以及对改善贵州的交通状况所起到的作用。

世界第一高墩大桥

赫章特大桥是目前世界第一高墩大桥,位于贵州毕节至威宁的高速上。桥全长1073.5米,虽不很长,但是外观却非常壮观。赫章特大桥的最高墩为11号主墩,高达195米。这座大桥从2010年开工建设,历时33个月,于2013年顺利合龙,总投资两个多亿。

这是中国创造的又一伟大奇迹!大桥建成后,两地的通车时间由原来的4个小时缩短到2个小时,因外观壮美其亦成为当地的一项旅游资源。

一位考生在使用这则素材时,不仅考虑到了大桥的实用价值,还考虑到了它的“艺术价值”——即由大桥的“世界第一高墩”想到它的旅游价值和审美价值。他这样写道:

近日看到一则消息,位于贵州毕节至威宁的高速上的赫章特大桥是目前世界第一高墩大桥,它宏伟壮观,每年都要吸引来自各地的旅游者来此大开眼界,这为当地创造了可观的经济价值,使之成为兼“实用价值”“经济价值”与“审美价值”于一身的建筑。我想,我们偌大的祖国,每时每地都有各种建筑诞生于世,如果我们的设计者和建造者都能建造出像赫章特大桥一样实用又有美感,还能为当地赢得名气、人气和财气的建筑物,那该多好!

——摘自模考作文《“实用”与“美感”》

这位同学由材料内容自然拓展,其联想自然而具有深度,对读者有启发意义。

四、行业新闻“深挖”使用

有些小众素材的含意是需要使用者去“深挖”的,“深挖”可以让读者能一滴水中见太阳。下面是一则表现中国制造业在欧洲大放光彩——大型光伏电站建造成功的消息:

欧洲单机容量最大光伏电站顺利通电

当地时间10月9日上午,由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总承包建设的葡萄牙Solara4 220MW大型光伏电站通电启用。这是欧洲单体装机容量最大的光伏电站,也是中国企业有效应对全球疫情,在葡总承包建设的最大型光伏电站项目。该项目的建成,为在全球范围实现中国政府承诺的“碳达峰、碳中和”戰略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全球各国开展能源环保合作、加快推动能源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树立了良好典范。

一位考生在援引这则材料作为论据时,主要阐述了两点:一是中国科技和制造业飞速发展,一些领域已跻身世界领先者的行列;二是中国在控制污染、大力发展和利用清洁能源方面对世界作出了巨大贡献。这可以说是对这一材料的深挖,且“挖”得恰到好处:

现在一些欧美国家的机构和媒体,总爱戴着陈旧的眼镜或有色眼镜去看待中国,认为中国时下正处于欧洲工业革命时期的恐怖局面——到处烟囱林立、污水四溢、垃圾横飞、雾霾阴森……他们不知道而今的中国早就将治理污染当作一项重要国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科技水平、制造能力和发展利用清洁能源的能力已一步步逼近甚至超越欧美!最近看到一则消息,由中国为葡萄牙承建的欧洲单体装机容量最大的光伏电站已正式通电启用。它是中国科技力量的见证,亦是中国整治污染、改善环境方面对世界作出的巨大贡献!中国正成为世界能源环保领域里一支新兴而强大的力量!

——摘自模考作文《理解合作,造就共赢》

这段论述,素材与分析紧密结合,充分揭示材料的深刻内涵,有很强的说服力。

五、行业新闻“讽喻”使用

中国古代的散文大家们,很擅长借生活中真实的故事或自己虚构的故事来阐述道理,这些故事被我们称为“寓言”,即寄寓着哲理的故事;我们又将这一手法称之为“讽喻”,其特点便是将抽象的道理具象化,从而收到深入浅出的效果。我们发现,有些小众化的行业新闻正如古代散文大家笔下的“寓言”,其蕴含的哲理乃是我们借以说理的极佳素材。

请看下面这一条已经引起世界科技界关注的具有颠覆认知效应的“科技珍闻”:

2021年9月23日,中国科学院召开本年度首场新闻发布会,介绍该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在人工合成淀粉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该所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颠覆性的淀粉制备方法,不依赖植物的光合作用,以二氧化碳、电解产生的氢气为原料,成功生产出淀粉,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使淀粉生产从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向工业车间生产模式转变,取得原创性突破。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科学》杂志。

我们先不管这一科研成果转化成具体生产实践的可能性有多大,但新闻中的“哲理性意义”却已被许多睿智的中学生们捕捉到了——这就是只要努力,废物皆可变为宝藏。

不知大家最近是否看到一则极具震撼力的科技新闻:中国科研工作者在人工合成淀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以二氧化碳、电解产生的氢气为原料,成功生产出淀粉!对我们产生严重困扰的二氧化碳,有朝一日可能会成为我们竞相索求的食品之源!这就告诉我们:只要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任何废物甚至有害物质都有可能成为人间的宝物!还有比这更好的治理污染的途径吗?

——摘自模考作文《“废”与“宝”的转变》

这段议论,便是抓住了新闻中“变废为宝”的信息,强调了人的创造力的价值。

(编辑:李跃)

猜你喜欢

行业新闻大桥科技
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一图看懂藏木大桥
数鸭子
上天入地——港珠澳大桥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