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宁心助眠精膏贴枕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干预疗效
2022-07-02姜娜娜孙莹莹程红荣张伟英
姜娜娜,孙莹莹,程红荣,胡 云,张伟英*
(1.上海市东方医院 上海市200120;2.淄博市第一医院)
失眠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入睡困难、睡眠深度或频度过短、睡眠时间不足或质量差为特征的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随着近年来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失眠发病率居高不下。据统计,2020年我国成年人失眠的发生率在9.2%~11.2%,其中老年人发生率在30%~40%[1-3]。2011年国外研究显示,睡眠质量差的短睡眠者与睡眠质量好的正常睡眠者相比,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高 63%,冠心病的发生风险高79%[4]。另外,较差的睡眠质量对机体多个系统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包括消化系统、免疫系统、代谢系统、神经系统、精神系统等[5]。失眠患者基数大,对身体造成的危害大,因此,进一步提高失眠患者的疗效是亟待解决的临床热点问题。本研究将传统中药与现代工艺方法相结合,在不影响中药发挥药效的基础上,将中草药制成易于保存的中药精膏贴枕,通过更加简便易行的中医外治方法改善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并分析其治疗效果,旨在为临床治疗失眠症提供新的思路及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设计 本研究属真实世界研究,为自身对照设计的临床观察研究。研究时间为2020年8月1日~2021年5月31日。
1.3 诊断标准 失眠诊断标准根据《中国精神障碍诊断分类与标准》[7]第3版修订版(CCMD-3-R)的症状标准:①几乎以失眠为唯一的症状,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多梦、早醒,或醒后不易再睡、醒后不适感、疲乏,或白天困倦等;②具有失眠和极度关注失眠结果的优势观念。心脾两虚证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中不寐“心脾两虚型”辨证标准:入寐困难或睡而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彻夜难眠;常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神疲乏力、心神不宁、多梦等。
1.4 干预方法
1.4.1 制作健脾宁心助眠精膏贴 健脾宁心助眠精膏贴是《济生方》中名方归脾汤加减,由国家中药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按照安全标准制备工程技术制作而成。基本制作流程如下:①中药采购、投放;②提取浓缩成精膏,加入辅料,如聚丙烯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明胶、甘油和微粉硅胶等;③无纺布背衬层、凝胶层、聚乙烯薄膜覆盖层,形成贴剂;④剪切成15 cm×20 cm的长方形;⑤密封包装;⑥常温避光保存。
1.4.2 特制中药精膏贴枕皮 由于膏药具有粘滞特点,直接贴在头枕部,一方面粘发,另一方面直接接触皮肤,患者会有不适感,为了提高患者睡眠舒适感,特制中药精膏贴枕皮。枕皮靠近颈椎与头皮接触部分设计成可以安放精膏贴的纱布袋,枕皮边缘是可以自由粘贴的长方形魔术贴,可以随意移动精膏贴位置及精膏贴与头皮的结合度。
1.4.3 干预方法 试验要求失眠患者于21:30~23:00入睡,睡眠前将健脾宁心助眠精膏贴撕开外包装,放于定制的枕皮布袋处。精膏贴位于枕皮贴近头部的枕骨粗隆处,摆放正确位置后,取舒适体位(平卧位或侧卧位)入睡,次日清晨醒后将精膏贴撕掉,弃之。每晚1次,持续30 d。注意事项:①每日尽量同一时间段入睡、起床,保证躺卧时间7 h以上;②精膏贴常温保存,勿阳光直射;③定期清洗枕皮,保持清洁干燥;④夜间身体翻动,脱离精膏贴无碍,因其中药助眠气味仍可以通过嗅觉发挥药物作用;⑤如有过敏及其他不适症状出现,及时停用,并终止试验。
1.5 研究变量与数据测量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估精膏贴枕干预前后患者睡眠质量改善程度;采用阿森斯失眠量表对精膏贴枕干预前后患者夜间睡眠情况及日间功能进行评估。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患者阿森斯失眠量表评分情况比较 干预前失眠患者44例,干预后无睡眠障碍16例、可疑失眠9例、失眠19 例;干预后前比较,中位阿森斯失眠量表评分由10.0(8.0,13.5)分降低为5.0(1.0,7.0)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患者阿森斯失眠量表评分情况比较(分)
2.2 患者不良反应情况 因中药精膏成品性质粘腻,枕套材质过于简易,睡眠时中药精膏容易与患者毛发粘合,需次日清洗。个别患者因难以耐受精膏贴持续散发的中药味道,影响睡眠质量;个别患者因心理及情绪因素,认为其使用不舒适。
2.3 干预前后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干预前后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目前西药治疗睡眠障碍主要依赖镇静安眠类药物,尽管该类药物早期可以有效改善睡眠情况,但其作用会逐渐持续下降,导致药物用量不断递增,长期使用甚至会出现成瘾性。同时,滥用药物容易致使相应人群产生耐药性,部分患者甚至出现戒断及其他反应,进一步导致机体功能紊乱。因此,进一步探索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睡眠状况且耐药性、成瘾性较低的干预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传统中医治疗失眠历史悠久,不仅疗效突出,且具有相对较少的毒副作用,是解决目前西药治疗失眠效果不佳或不良反应明显的有效手段。在中医领域,失眠症属不寐范畴,病位在心。根据表现不同,失眠症可分为肝郁化火、痰热内扰的实证及心脾两虚、心胆气虚、阴虚火旺的虚证,其中心脾两虚型最为常见,患者可伴神疲、食欲缺乏、心悸、健忘等表现[9]。有研究证实,口服中药归脾汤对改善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10]。然而,口服中药制剂需要规律得到中医师的辨证论治后调整用药方可连贯服用,其时间约束性、口感差等因素导致患者的依从性大大降低并很难坚持甚至放弃治疗。中药药枕作为中医外治疗法的一种传统方法已得到新的发掘及使用,在临床治疗失眠、鼻炎等疾病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显著疗效。然而,我国南方地区气候多湿润,且大多失眠患者头颈部容易出汗,受限于中药受潮后易生虫变质而失去其固有疗效的原因,故较难将此法普及至失眠治疗中。
3.1 试验数据分析 在本次研究中,对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进行中药精膏贴枕干预,从阿森斯失眠量表中数据分析,干预后,患者入睡时间缩短、夜间觉醒次数减少、早醒出现频次减少、总睡眠时间延长,白天情绪更加稳定,白天睡意减轻,夜间睡意增加,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数据显示,干预后,患者入睡时间缩短、睡眠时间延长、睡眠障碍改善、催眠药物使用减少、日间功能障碍评分降低,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使用中药膏剂贴枕对失眠患者症状改善具有显著疗效。
3.2 传统中医对失眠的论述及心脾两虚证型用药归脾汤的研究 中医学将失眠属不寐范畴,其论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其中将不寐称为“不得卧”“目不瞑”等。如《灵枢·大惑论》:“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其分析了卫气运行失常,阳气满不得入于阴分而致“目不瞑矣”,可谓之不寐症病机总纲。《伤寒杂病论》中对不寐的病因病机概括为三类:一是气血阴阳失调,二是热邪滋扰,三是胃腑失和[11];并且提出了“虚劳虚烦不得眠”的论述。《景岳全书·不寐篇》:“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劳倦、思虑太过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无主,所以不眠”;可见脾虚生化乏源,不能生血,血虚无以养心,则不寐。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增加,致使现代人思虑过度、所思不遂,从而气滞和气结进一步影响脾的升清和运化、胃的受纳和腐熟。故临床上心脾两虚失眠患者较常见,主要表现为心悸健忘、失眠多梦,伴有食欲缺乏、食后腹胀、大便溏薄及面色萎黄等脾虚症状。脾气虚,不能化生气血,血不养心,心血不足,神不守舍,故心悸怔忡,睡眠易醒。舌淡苔白,脉象脉细弱均为此证之外候。临证中医中药治则,宜调脾养血,养心安神,方选《济生方》归脾汤加减,多有验效。根据古籍原方论述,药物组成及剂量具体如下:生白术9 g、茯神10 g、生黄芪12 g、龙眼肉10 g、炒酸枣仁10 g、党参12 g、炙甘草5 g、当归10 g、远志10 g、木香10 g、生姜6 g。方中酸枣仁,味甘入心、肝经,能养心阴,益心肝之血 而安神,为君药;远志宁心安神,祛痰开窍;茯神养心安神,健脾渗湿化痰。两者又可交通心肾为臣。党参、黄芪、白术可补气,气旺则阴血自生,且又宁心益智;当归甘辛微温,滋养营血;龙眼肉甘平养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可使益气补血,药补而不腻,保证脾胃功能正常运行。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酸枣仁、远志能抑制神经交感细胞活性,茯神能减缓大脑皮层异常活跃状态[12];黄芪中的黄芪皂苷可以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清除,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13];龙眼肉含有龙眼多糖,可抗氧化、抗疲劳、降血脂、降血糖,调节免疫[14];当归的藁本内酯有效成分,可提高心脏抗缺氧能力,抗胆碱,镇静,抗血小板凝聚,免疫调节[15];白术内含白术内酯,可抗肿瘤、抗炎、抗血小板凝集、免疫调节[16],同时含有白术多糖,可抗胃溃疡、抗氧化、降脂保肝、降血糖、改善糖耐量、抑菌、免疫调节、抗氧化、抗衰老;炙甘草中的甘草酸可以抗炎、抗肝损伤、增强细胞免疫、抑制体液免疫[17];甘草黄酮可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抗心律失常[18]。可见归脾汤具有镇静安眠、缓解神经焦虑、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功能,对促进有效睡眠有积极作用,而且由于以上中药药性温和,不仅可以从根本上消除病症,还能避免发生不良反应。
3.3 中药膏剂贴枕改善睡眠质量的优势分析 针对失眠患者,中医外治疗法改善睡眠质量方法诸多。例如中药穴位贴敷,选择经络穴位贴敷中药进行治疗,但是持续实施要求患者具备针灸专业知识,因此患者往往不能有效坚持。而贴敷部位皮肤病变、皮肤破损等不良作用限制了过敏性体质患者使用。针刺和艾灸疗法有确切助眠功效,然而针灸具有个体化治疗特点,大多数患者无充足时间到医院诊治,因此无法保证治疗效果。中药足浴虽有通络祛病效果,但针对失眠症状有一定限制。
相关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失眠者达120万~140万人次,失眠率为10%~20%;据专家估计,到2020年全球失眠者将超过7亿[19]。中青年失眠患者数量与日俱增,西药治疗无效的情况下患者多寻求中药帮助;然而,患者由于工作、生活等多重压力,无法保证充足治疗时间。因此,本研究探索简便可行的中医治疗方法,将具有芳香开窍、镇静安神、活血通脉、益智醒脑、调和阴阳、调养脏腑等作用的中药经过炮制成膏,置于枕皮之上,睡卧之时枕于头颈部,保障药效发挥。药枕中的药物通过皮肤接触和感受刺激,作用于神经、肌肉、关节,同时可以通过嗅闻等感官系统,使患者接受“药气”作用,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在心脾两虚证型失眠患者中,基于口服中药方归脾汤有显著疗效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验证作为支撑,本研究将归脾汤中的组成药物打粉混合,又考虑中药粉剂性质不稳定,受挤压或外力作用下极其容易消散从而丧失其药效。因此,将药粉制作外用膏剂相对固定并科学封存,内置于特定枕皮中确保安全、长久保存药效的同时,使药物的药性通过药味的持续缓和播散,接触患者头颈部皮肤,通过感官刺激渗透至患者体内,从而发挥其安眠作用。与口服归脾汤比较,外用膏贴改善睡眠质量疗效突出,但拥有比口服剂型更为简便的治疗方式,使患者能坚持长久使用。
综上所述,本研究以归脾汤为基础方,运用健脾宁心助眠精膏贴枕外治法干预治疗失眠症,取得良好临床疗效;且精膏贴外用简便、舒适、易于保存、易于携带,在失眠人群治疗中十分适用,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