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生态链构建

2022-07-02李晓旭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英语课程思政

李晓旭

(丽江文化旅游学院,云南丽江 674100)

张岂之在《大学的人文教育》中提到:“倘若学生掌握了学识却没有人本意识,具备专业胜任能力却缺少人文关怀,那么教育就是失败的。[1]”新时代高校的使命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外语运用能力,还应注重提升其人文素养、道德品质以及国际传播能力,使学生能够用英语传播中国声音、会讲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成为理解中国、沟通世界的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作为一门公共基础人文学科,大学英语具有覆盖面广,时间跨度长的特点,且是最先接触西方文化与思想的学科,是高校守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前沿阵地,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对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意义重大。大学英语课程应发挥语言、不同思维习惯、文化、文明的优势,充分挖掘课程中的隐性教育资源、使课程融入协同育人的理念,实现大学英语课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目标,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育人效果。

1 “三全育人”研究综述

“三全育人”指的是“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从培育的主体和客体范围进行了科学的界定,既涵盖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力量、以学校党政机关、教师共同组成的育人主体,还包括所有的在校大学生—育人客体;全程育人着重强调时间的跨度,即进入高校开始直到毕业,思想政治教育要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受教育过程;全方位育人强调了多维度的育人成效,不仅涵盖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和提升、还包括利用各种教育载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新时代具有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如,第二课堂的建设、学生综合测评、社会实践活动、诚信教育、爱国教育、感恩教育、奖助金发放等。

自2017 年后,“三全育人”成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大批学者就“三全育人”展开了多层次、多学科、多方位的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总体来看,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且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还有很多提升空间。当前,关于“三全育人”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

第一,在概念的界定上,大多数学者对“三全育人”的内涵和意义进行了阐释,并指出了“三全育人”对高校系统、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杨晓慧从立德树人的维度梳理了“三全育人”的理论意蕴[2]。赵耀和王建新从马克思主义视角论证了“三全育人”的内涵,并对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共同体”的建构提出了对策与方法[3]。

第二,对高校实施“三全育人”路径的探究。如杨晓慧和王艳萍对高校实施“三全育人”路径给出了建议和方法[4][5]。以北京师范大学“卓越训练营”为例,张俊玲探索了高校“三全育人”的机制与路径[6]。

第三,专业课融入课程思政,对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研究。以“三全育人”理论为指导,基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王芳剖析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价值和意义,并着重探索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7]。

第四,“三全育人”与新媒体、互联网、智慧平台融合的研究。如,“三全育人”背景下,梁倩蓉、叶开和谢应东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创建思政教育与信息服务为一体的微信小程序平台进行了实践探索[8]。以上海公安学院为例,余定猛从“三全育人”的视角出发,探索了 高校“思政+智慧”的教学模式[9]。

第五,与辅导员、党建、就业和心理建设相结合的研究。从辅导员的视角出发,刘合新和马兰分析了高校藏族大学生就业问题,并基于“三全育人”的理念提出了针对藏族学生的就业指导改革方法和路径[10]。高菲从“三全育人”视角探索了高校如何开展就业教育[11]。

2 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现状及分析

为考察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现状,笔者以不记名的形式向云南两所普通应用型本科院校2021级大一学生和2020级大二学生共200名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其中每所学校发放100 份,2021级50 份,2020 级50 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92 份,并对每所院校分别抽取2021级新生2名和2020级老生2名,共8名学生;对2021级和2020级共8名大学英语教师进行访谈。

2.1 调查问卷分析

调查问卷除需填写被调查者所属的专业、学院以外,内容主要涉及3个问题(详见表1):

Q1:您认为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涉及思政的内容吗?

Q2:您认为教师挖掘出来的思政内容以及体现出来的精神对你的理想信念影响程度如何?

Q3:您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开展的满意程度是?

表1 大学英语课程育人教学现状调查结果

从表1不难看出,尽管高校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已经有一段时间,大学英语课程“重教轻育”问题仍旧比较突出,6.8%的学生认为大学英语课程没有融入任何“课程思政”内容;40.6%的学生觉得教师只是偶尔在课程中涉及“课程思政”内容,29.2%的学生选择课程有时融入思政,而认为始终将“课程思政”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比例只有3.6%。结果显示,高达60.9%(其中比较不满意占32.3%,非常不满意占28.6%)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不满意,40.1%的学生认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对其理想、理念等影响较小,甚至28.7%的学生认为“课程思政”对其根本没有任何影响。

2.2 访谈分析

笔者从访谈中得知,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有:思政内容生搬硬套,不能引发兴趣;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实效性不大;授课方式陈旧,教学方法、手段单一。例如,访谈中,有的学生说:“有时候,老师讲课突然插入一段思政内容,也不知道和课程有什么联系,反正觉得这样不太好。”这表明部分教师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但是不讲究方法、方式,生搬硬套,造成“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从教师的访谈结果得知,主要有两个原因阻碍教师进行课程思政。一是教学任务量大,时间紧。有的教师表示学校要求所有课程要进行课程思政,但是由于教学任务重,课程门数多,每个老师都要同时教授大一和大二两个年级的英语课程,备课量大,很多教师没有经过认真思考,忽略了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二是受考核影响,教师主要时间和精力用在了如何提高学生的四级通过率上。教师在访谈中说,院校对教师考核的重要指标是考察其所教授班级的四级过级率,换句话说教师年终的考核,甚至是职称的晋升很大程度与所授班级四级过级率挂钩,因此,很多教师把主要精力花在了专门研究四级过级方法和技巧上,对于“课程思政”只是敷衍了事。

2.3 结果分析

从问卷与访谈结果来看,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由于融合的意愿不够强烈,在形式上表现为“配合多融合少”,部分教师只是配合学校“课程思政”的要求,课程思政改革处于表面,或是缺乏科学的教学设计和内驱力,课程思政生搬硬套,效果不佳;二是由于部分教师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储备,在融合内容上表现为“表层多内层少”。

3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生态链的构建

3.1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教师不仅肩负传道授业的职责,还承担育人的任务。正如习进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所讲“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德育人、以文化人。”因此,教师要去除功利心,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实尊重学生所想,给予学生充分的话语权和选择权,为“课程思政”的进行奠定思想的根基。

3.2 创建师生学习共同体

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创设既要关注来自内部的因素,又要考虑来自社会、家庭等外围力量。内圈主要是传统的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答疑、作业反馈、教师间课堂观摩学习,外圈不仅包含课堂外师生之间线上论坛的相互交流、教师间相互协作共同组成课程优秀教学团队、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省市级外语类竞赛、比赛,还包括教师参加校外的访学、进修(见图1)。对学生而言,通过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不仅让学生充分参与了教学的过程,还增加了团结合作的意识,学会尊重、理解、包容他人。对教师而言,学习共同体有助于不断学习先进的理念和方法,提升教学能力,在教与学的过程实现立德树人。另外,教师需有一定的科研任务,努力尝试将教学实践进行科研转化,以科研带动教学的理论提升,以思政理论指导教学的升华。

图1 师生学习共同体

3.3 改革教学模式

根据教育部2020 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要求,大学英语课程目标要培养和储备一大批具有国际意识、世界眼光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精通国际规则及谈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充足的优质人才支撑。因此,大学英语课程要创新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通过语言教学帮助学生扩展国际视野,践行文化自信、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更加深刻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培养出具有扎实的外语功底,良好的综合素质,能适应我国对外交流,为地方、区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外语人才[11]。

在教学模式上,改变传统大学英语课程中对知识体系的单一呈现,构建“课程思政+一流课程建设+人文素养”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混合式教学法,有效找到“课程思政”的着力点、契合点。在教学内容上,要深入挖掘“思政”隐性元素,适量、适当地把知识点与映射的思政点完美对接,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维度对学生撒盐,将思政元素“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地自然融入。大学英语隶属文科类,课程本身蕴含天然的丰富多彩的隐性思政教学资源,“课程思政”积淀深厚。大学英语教学目标除语言知识传授外,还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笔者建议一门课程的教师可以组建教学团队,分工协作,互帮互助,共同建设一个系统的、健全的思政语料库。课程思政语料库的建设应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理念,团队成员之间资源共享,互相启发,充分发挥群体效应,凝练教材内容中体现的和谐、民主、法制、爱国、文化自信等观念,自主录制成每个单元主题的短视频,并在每个模块下汇集相关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同时每个主题模块按学生所属院系、专业进行编码,以便今后教师能够快速检索出来。需要指出的是,语料库里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动态地更新和完善大学英语教学材料,尤其是教学案例,要做到与时俱进,以保证语料库的实效性。

3.4 创新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大学英语课程本身并无成熟且完备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已有的评价体系主要参考高校课程的一般性课程标准,忽略了教材、方法以及资源的育人实效问题,使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处于“模式纷涌但无标准可言,模式单一而无创意”的尴尬境地。原有的评价体系使大学英语课程独有的评测点无法得到全面的考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学英语课程质量的建设。因此,创新大学英语课程评价体系对有效解决原先单一评价等问题,促进课程思政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文献查找及分析,采用CIPP评价模式更适用于大学英语课程的评价。CIPP 模式是1967年美国学者斯塔弗尔比姆(Stufflebeam,D.L.)基于泰勒行为目标模式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评价模型,它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即背景评估(Context evaluation)、输入评估(I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估(Process evaluation)和成果评估(Product evaluation)。

参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的要求、以及《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对语言、文化和思维教学分别应该达到的标准,结合CIPP评价模式,通过深度访谈、课堂观察、问卷调查、spas等方法探究并细化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评价指标。目前,此项研究已在笔者所在的院校开展,后续会在更大范围展开研究,以证明大学英语课程采用CIPP评价模式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3.5 构建育人生态体系

首先,构建生态的育人体系需要党政协同,院校系部联动,以形成合理的育人机制,确保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作为高校工作的领头羊,党政干部要谋划课程协同育人的实施方案,积极推动课程协同育人工作的开展,如,成立“课程思政”改革研究中心,定期邀请国内优秀教师过团队分享“课程思政”教学经验,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与各类行业协会、国家组织合作推动“第二课堂”的实践,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和勤于实践、勇于探索、精诚合作的精神,同时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意识,进而完善学生的人格。第二,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岗聘绩效牵引,激励教师发展。课程思政改革的关键在教师,因此要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唯有教师不断创新思政课教育教学,才能为青少年打好精神底色、夯实人生根基。通过开展各类培训、观摩、教学研讨、相互听课和交流发言、研读习近平治国理政英文版,倒逼教师主动提升教学能力和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第三,积极发挥辅导员在课程协同育人中的示范和促进作用。辅导员是最贴近学生生活、了解学生动态和想法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辅导员与任课教师沟通合作,会形成教育的合力,共同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崇高的信念。

4 结语

通过实践,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生态链的构建应以学生为中心、创建师生学习共同体、改革教学模式、创新评价体系、构建育人体系五个维度展开,使大学英语课堂真正成为育人的“主渠道”,教学成为育人的“主战场”,以实现外语课程的全人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英语课程思政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及实践路径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科学素养视角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论高校大学学术英语课程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