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色空蒙雨亦奇——漫话雨
2022-07-02王振东
王振东
(天津大学力学系,天津300072)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是宋代苏轼(1037—1101年)任杭州通判期间所写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图1)[1],前两句写道西湖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但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景色都很美好奇妙。“睛方好”,“雨亦奇”的点赞,说明: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非常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又显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样十分适宜。
图1 山色空蒙雨亦奇
古人总爱将自己的心情融入雨中,再引雨入诗。
李商隐(约813−约858年)的《夜雨寄北》[2],是一首抒情的七绝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身在巴蜀的诗人寄赠长安友人的复信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还没有确定的日子。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已涨满秋天的河池。我正听着绵绵夜雨在巴山作客,于西窗下一边剪烛一边谈心。
孟浩然(689—740年)的《春晓》(图2)[2]
图2 明刊本《春晓》诗插图[2]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诗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处处啼鸟,潇潇春雨,纷纷洒洒。用浅近平易、自然天成的语言诉说了春天的景色,就像是从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跳动着诗人的脉博。
在诗句中用雨来抒发情感的事,可以追溯到《诗经》,《郑风 · 风雨》[3]篇是妻子所写她与丈夫久别重逢的欣喜
风雨凄凄,鸡呜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呜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喈 jie阶, 鸡叫声;潇潇,风雨猛急;胶胶,鸡呜声;瘳chou抽,病愈;晦 ,天色昏暗)
白话译文:
凄风苦雨天气凉,雄鸡喔喔声断肠。
丈夫忽然回家来,我心哪会不安暢!
急风骤雨沙沙响,雄鸡喔喔报晓唱。
丈夫忽然回家来,害啥相思心不慌!
风雨交加日无光,雄鸡报晓不停唱。
丈夫忽然回家来,哪会不乐心花放!
诗人用风雨交加、鸡声四起的暗淡背景,来衬托与丈夫久别重逢的欣喜之情。
在唐宋诗词中有许多用雨来舒发各种情感的诗句,如,
苏轼的《观潮》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1]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王维的《山居秋暝》[2]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1]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4]
风如拨山怒,雨如决河倾。
《龙挂》[4]
龙尾不卷曳天东,壮哉雨点车轴同。
杜牧( 803—852年 )的《江南春》[2]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清明》[2]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李商隐的《春夜喜雨》[2]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赠卫八处士》[2]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韦庄(约836−910年)的《台城》[2]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李煜(937—978年)的《浪淘沙令 · 帘外雨潺潺》[5]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辛弃疾(1140—1207年)的《鹧鸪天 · 送人》[6]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晏殊(991−1055年)的《踏莎行 · 碧海无波》[5]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秦观(1049−1100年)的《浣溪沙 · 漠漠轻寒上小楼》[5]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许浑(约791−约858年)的 《咸阳城西楼晚眺》[2]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韦应物(约737−约792年)的《滁州西涧》[4]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刘禹锡(772−842年)的《 竹技词二首 ·其一 》[2]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韩愈 ( 768—824年 )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2]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1 雨的由来
地球上海洋总面积约为 3.6 亿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约71% , 平均水深约3795 m 。海洋中含有13亿5千多万立方千米的水,约占地球上总水量的 97% 。
地球上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受到太阳照射后,会变成水蒸气被蒸发到空气中。水汽上升到一定高度后,遇到冷空气会凝聚为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的直径只有0.01~0.02 mm,最大的也只约0.2 mm。它们又小又轻,被空气中的上升气流托在空中,再因温度下降就聚成云。它们也会在云里互相碰撞,合并成大水滴。当水滴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从云中落下来形成雨。空气的运动(大气环流)和大气中的水汽含量,是决定降水变化的两个主要因素。
由大气循环扰动产生的自然降水现象,是地球水循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几乎所有的远离河流的陆生植物补给淡水的唯一方法。从天上掉下的雨滴,有大有小,有快有慢。雨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淡水资源,植物也需要靠雨露的滋润而茁壮成长(图3)。但暴雨造成的洪水也会给人带来巨大的灾难。
图3 叶子和果实上的雨滴
2 降雨强度的划分
到了雨季,常在气象预报中听到“小雨、小到中雨、中到大雨、大到暴雨、特大暴雨”等名词,它们是怎么划分的呢?在我国,这是由国家气象局按照降雨强度来划分的。
中国气象局规定(图4): 24小时内的降雨量称为日降雨量,日降雨量在10. 0 mm以下,称为小雨;10.0~24.9 mm为中雨;25.0~49.9 mm为大雨;暴雨为50.0~99.9 mm;大暴雨为100.0~250.0 mm,超过250.0 mm的称为特大暴雨。
图4 降水强度的等级划分标准
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又是怎么定义的呢?降雨量是指雨水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积聚的水层深度(以mm为单位),这可以直观地表示降雨的多少。降雨强度是在某一时间段内的平均降落量,一般用单位时间内的降雨深度表示,强度越大,雨愈猛烈。
下小雨时,一般雨点清晰可辨,没有雾气漂浮现象;落到地面、石板或屋瓦上不四处飞溅;地面泥水浅洼形成很慢;至少两分钟以上才会润湿石板、屋瓦;屋檐下只有滴水。
降中雨时,雨水成线,雨滴不易分辨;落在硬地、屋瓦上雨水四处飞溅;水洼泥潭形成很快;屋顶有沙沙声响。
下大雨时,雨如倾盆,模糊成片;落在屋瓦、水泥地或石板上可四处飞溅,水潭形成很快;屋顶雨水有喧闹声。当然,再大的话,就是暴雨了。
3 近期暴雨引发的灾害
2021年7月17日以来,河南省出现了历史罕见的强降雨天气(图5),显著的特点是短时间降雨极端突出,郑州全年的总降水量是641 mm,而这次3小时最大降雨量达到333 mm, 超过其年平均总降雨量的一半, 而郑州市二七区的候塞气象站日降雨量692.2 mm,超过了郑州年平均降水总量。无论是3小时下完半年的雨,还是一天下了一年的雨,都是降雨在时间上的不均匀性。同样是郑州,年降水量641 mm,在365天均匀地下完,和集中在几小时内倾盆而下,二者对人民生活造成的影响,以及致灾性会完全不同 。
图5 河南郑州2021年7月暴雨成灾
由于河南全省范围内普降暴雨或大暴雨,多地出现了内涝、洪水等灾害。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统计数据,截至8月2日12时,河南全省共有150个县(市、区)、1663个乡镇、1453.16万人受灾,造成302人遇难,50人失踪。
2021年9月初,由于飓风“艾达”北上,使美国多个地区出现暴雨(图6)。纽约市中央公园当日降水量达到217 mm,1小时降水量达到96 mm,打破了纽约市的历史记录。新泽西州东北部和纽瓦克市当日降水量达到256 mm,也打破了历史记录。在暴雨之下,地铁停摆,全市交通瘫痪,美国东部纽约州、新泽西州、宾夕法尼亚州等8个州死亡60人。
图6 美国“艾达”飓风引发2021年9月纽约暴雨灾害
新泽西州中部地区、马里兰州东部和宾西法尼亚州东部还曾引发了龙卷风(图7)。受灾地区的暴雨又进一步引发山洪灾害。截至9月1日下午,龙卷风已造成马里兰州安纳波利斯市2500户居民断电。新泽西州格洛斯特县部分房屋和植被也有损毁现象。
图7 美国宾西法尼亚州东部的龙卷风将许多树剃了光头
在相同的气压下,大气能容纳的水汽总量与气温相关,更暖的大气会包容更多的水汽。随着全球变暖,气温上升,大气会变得越来越湿润,使更多的水汽转化为降水,也使地球上的总降水变得更丰盈。人类的活动让全球持续变暖,这些不可逆的变化,是我国大部份地区降水量极端性增强的原因,需要引起广泛关注。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随着各国二氧化碳排放,温室气体猛增,对生命系统造成威胁。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我国也提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