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寒地高校室外步行空间分析及优化策略

2022-07-02唐晨旭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22年6期
关键词:寒地庭院步行

唐晨旭

0 引言

高校室外步行空间是指在大学校园建筑外部以步行为主的空间,包括庭院、人行道路及其附近的绿地景观、广场、人车混行路等。寒地气候特点一般为温度在0℃以下、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较短,其次由于冬季时间较长导致绿色景观凋零、整体环境景观单调。以上因素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和生理上的不良体验。

我国大部分寒地大学校园建设较早,校内交通主要以机动车为主,旧有校区普遍较难容纳下新扩招的学生,故而大多时候会牺牲本就考虑欠佳的室外步行空间用以扩建。而新建大学校区大部分迁于新城区建造,同时目前的校园规划往往追求清晰的功能分区,这就会形成超大尺度化的大学校园户外空间。故而无论在老旧校区还是在新建校区,大部分的室外步行空间环境普遍不利于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健康。由于人的亲自然属性,寒地大学室外步行空间在校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作为交通空间,同时还可以承载学生多种多样的行为。

1 大学生行为心理分析

1.1 大学校园内的学生活动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寒地大学校园中的学生活动一般会存在一定的时间规律,比如上午8 :00~12 :00、下午2 :00~6 :00,大部分学生会在教学区活动。由于课间休息或换课期间时间较短,学生一般不会去往其他功能区,此时学生进行的室外步行活动目的性强。而在生活时间段,学生的活动就比较丰富,诸如运动、社团活动、交流沟通等,此时需要更为多元的室外步行空间。

在此可以将大学生的步行活动类型分为流动型、停留型。流动型分为以运动、通勤为代表的快流动和以散步为代表的慢速流动。停留型分为以等待、学习为代表的个体停留和以文艺展览为代表的群体停留。

而步行空间较为单一时,则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多元化的交往需求,同时也拉大了学生步行空间的范围。与之比较,

功能复合的步行空间则可以在同一地点,满足学生更多的需求,避免更远的交通距离,同时多重功能的属性复合,也可以在无形之中刺激多种步行活动发生的可能性,形成良性循环。(如图1)。而这种空间位于不同功能组团相邻或交叉的区域,则可满足不同时间段、不同学生的多种步行活动,持续激发空间活力。

图1 不同功能布局步行方式对比

1.2 大学生适用人群心理特征分析

(1)交往需求:情感交流、自我表达、思维交互,能够获得心灵的安全感,因此大学生具有强烈的交流的需求。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他们渴望社交。在氛围浓重的校园内社交活动更是多种多样。

(2)活动需求:大学生的活动心理需求具有活动内容丰富的特征,学生的活动内容包含专业知识获取,各项技能、社会实践、作品创造等各类的活动。多样化的活动对校园空间环境提出极高的要求。校园空间相对也应该更为多样,才能够容纳多样化的校园活动行为。

(3)个性需求:当代大学生作为网生代,绝大多数也为独生子女,比起以往的大学生群体,更追求自己的个人领域和自身特色。在传统校园空间环境下,对于学生群体而言,主要领域为寝室内部空间;次要领域包括教室、食堂、宿舍内庭院空间或者公共休憩空间等,这些领域大部分时间是处于多人共享状态。在大学中很难找到个人领域强的空间,虽然这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交流表达与合作的能力,但是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4)归属需求:人类出于寻求安全的本能产生的归属需求。而这也是培养学生对校园文化认同、校园环境责任感的重要方式。我们可以在室外步行空间设计中加强学生的归属意识以及心理趋同,减少大学生生活中的冷漠,以及孤独感。

2 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对象为东北大学浑南校区,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浑南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内,浑南校区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如表1所示。周围环境配套设施较为单一,需要校园内部丰富的配套设施和景观进行补充。

表1 浑南校区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基于以上大学生行为心理分析,笔者针对东北大学浑南校区室外步行空间进行分析。东北大学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是典型的寒地气候区。其功能布局如图2 所示,主要分为运动区、教学区、生活区、科研区等。其中整个校园以图书馆为中心,建筑学馆、文法学馆、信息学馆和生命科学馆四大学馆均呈品字形分布于图书馆周边四角。

图2 东北大学浑南校区功能分区图

东北大学浑南校区室外步行空间以学馆与学馆之间的步行道路、南门北门微型公园、学馆周边景观设施及其内庭院三种形式为主,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笔者团队得到以下分析。

3 校园现状分析

3.1 室外步行空间缺乏安全感

首先,校园步行空间大部分依托于建筑周边环境,故而如果在建筑设计中只考虑内部空间,忽略建筑对周边场地的影响则容易造成室外步行空间受到建筑的不利影响。例如东北大学浑南校区学生活动中心在建筑设计阶段未考虑到寒地建筑的特殊性,导致在冬季屋檐边会结上超过30cm 的冰锥,极大地增加了安全隐患。其次,由于大学校园尺度较大,无可避免多种交通模式共存渗透,故而校园内主要人流道路上行人、机动车以及非机动车混行,容易产生交通隐患,给行人增加危机感。

3.2 室外步行空间环境比较单调

针对宿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如图3 所示),一舍庭院空间的使用率较低。69.23%的人仅是路过庭院空间,基本不会停留。究其原因,大多数同学认为,庭院空间缺乏可供长时间停留休息的地方,还有部分同学并没有将内庭院空间视为一个可以进行户外活动的场所,而仅仅将其作为一个流动交通的集散处。

图3 问卷调查结果

通过后续的研究发现,校园步行空间周边所提供的互动功能有限,使用者对场地景观往往只有表面印象,而无法进一步与景观交流互动,导致使用者与校园景观联系十分薄弱。并且校园景观大多为在建校初期设计的以乔木或草坪为主的封闭且形式化的景观,在植物配置上通常选择适应性优良的本土植物以降低管理成本,但是大批量且单一使用,易使场地使用者审美疲劳。

3.3 室外步行空间缺乏效率

以东北大学浑南校区图书馆前景观设施为例,此处在总平面图上标为公园广场。然而实际却缺乏硬质铺装、景观单调,虽然标为广场,但使用率较低。同时此地设有大片草地却未在草地上铺设人行步道,使得位于其余教学楼的学生跨馆更换教室时,只能从旁边人车混行道路绕路远行,而不能直接穿越该场地。综上,此场地既没有发挥其实际效用,又增加学生的步行流线,与学生的行为目的性相互矛盾。

3.4 室外步行空间忽略地域性

东北大学浑南校区规划方案,为追求立意上的新颖,将四大学馆均以“品”字布局,忽略地域性造成部分室外空间使用率低。以建筑A 馆的中间内庭院为例,此内庭院不仅增加了建筑的体形系数,且对采光也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首先,内庭院空间较小,终年不见太阳的部分占比较大,同时地处寒地导致学生使用该内庭院次数极少(如图4)。其次,该空间设计忽略使用者心理感受,该内庭院四周为窗户且内部无遮挡构筑物,故而容易造成使用者安全感低。笔者团队连续实地观测内庭院3d,基本未有学生在此逗留,而针对建筑学子发放80份问卷调查中,69 份问卷选择“不愿在建筑馆内庭院停留”。

图4 中庭现状

目前东北大学浑南校区室外步行空间以直线道路为线串联各个建筑,四大馆和学生宿舍存在庭院作为缓冲空间。校园南北分别存在一个微型公园。实地拍摄图片如图5 所示,所有室外空间的休憩场所均为露天,天寒地冻时极少人会游赏南北微型公园。这也导致了室外步行空间对于学生而言只能以交通功能进行使用。

图5 北微型公园与南微型公园

4 优化策略

4.1 整体校园规划采用“邻里单位”

以生命科学院学生举例,学生大多使用学校的教学实验以及宿舍生活服务区,而建筑学院的学生,则是大多使用专业教室和宿舍生活服务区为主,甚至在专业教室的时间能一天长达16h,而从建筑馆走到宿舍,最快也要6min,功能分区过于明确的话,会使学生产生很多不必要的流线。并且沈阳属于寒地城市,室内外温差极大,所以笔者认为大学校园设计不能是以一个校园为整体进行功能分区,而应该以每个人群为单位进行规划。

一个以学生为主的规划设计,可以参考“邻里单位”,即学校分为各个“学院区”,学校中心应当为各个学院学生服务的图书馆和生活服务中心,周围为各个学院区域,学院教学楼周围有宿舍等附属用房,通过组团综合布局缩小步行范围。较小的组团规模能够有效地缩短组团之间的步行距离,布局更加灵活多变,能够在满足学生必要需求的情况下有效地缩小步行距离。将多个功能组团在较小的步行范围内共存,提升步行效率。

根据实地调查,大部分学生在宿舍不存在交流,学生跨学科交流一般以线上为主要方式、以参加竞赛为主要目的。所以将学校分为“学院区”并不会影响学生跨学科交流,相反会增加学生的归属感。

4.2 空间设计目标明确

室外步行空间在建筑周边多出现既无景观也无明确用途的场地,我们可以视为闲置场地。对此,笔者认为在规划的时候就应当目标明确,故而优化策略有两个方向,一是以休憩功能为主优化,二是以聚集功能为主优化。以休憩功能为主的优化方式,可将学校的历史、文化等因素融合进校园景观。校园文化的植入不仅可以传播校园的精神理念,还可以增强使用者对于场地的认知能力。可以通过植入小路打破草坪的单调性。同时在学校图书馆前草地采用多种植物,注意草木的合理搭配,并将阻挡视线的灌木改为低矮的草本植物,以增强场地延伸感。在草地上设置木制的座椅,并在周边种植攀援植物以遮挡行人视线并提供一定的遮蔽功能的空间。

以聚集功能为主的优化,可通过提升景观质量减少绿地面积。大面积场地可以使用不同材质的铺装,将其进行区域的弱划分,也可以充实总平面符合校区规划立意需求。诸如百团大战、新生开学学院问询等学生活动,皆可在此举办。

4.3 设施介入不利空间

室外步行空间除闲置空间外,还存在一些物理环境较为恶劣的空间,即长年使用频率低的空间——如建筑馆A 座内庭院、微型公园。

对此,笔者提出优化策略有两个方向:

(1)为“重”介入——直接改变其物理环境,此方向可以在建设期考虑。将开放式内庭院变成内向式中庭,并在中庭上空设计采用大面积采光顶,不仅方便周围建筑内部联通,封闭性好,可以有效避免外界环境带来的影响且散热远远小于开放式内庭院,也可以通过主动式技术,使中庭空间处于合适的温度,将中庭空间变成室内小花园,内部种植灌木铺上软质铺装,放置桌椅,可作为建筑馆内部会客、学生自习的场所。

(2)“轻”介入——缓解不利室外物理环境给人的感官体验。可在微型公园中插入可互动构筑物,如侧重实用的雨棚、木屋等以及侧重审美的艺术装置,同时可以在构筑物上赋予校园文化,让师生步行流线趣味性得到较大的提升。寒地室外气候较为恶劣,学生长时间在室外生理、心理都会受到较大负面影响。通过微小构筑物插入构筑物的方式可以师生实际需求为直接驱动,不易产生浪费现象,而且此过程本身更为独立、分散、小规模,可以较为方便快捷地改善室外步行空间,该方式更适宜在建成校园后进行更新改造时采用。

5 结语

随着时代变化,大学校园规划是一个动态长期过程。室外步行空间设计需更加考虑使用主体。真正以人为本的良好的校园空间设计,应在初期设计的时候进行学生群体调研,同时在设计中考虑到地域性,并且能够兼顾安全性、实用性与空间丰富性,在局部空间设计中细致谨慎,而不能只注重总平面图的构图而忽略了使用者的主观感受。同时针对校园室外空间的整体规划。在此首先建议采用“邻里单位”,其次针对闲置空间的设计目标应当明确,最后针对不利空间的优化可以考虑设施介入的改善方式。

猜你喜欢

寒地庭院步行
基于寒地公园适老化需求的研究——以长春为例
寒地黑土无公害水产品健康养殖发展思路
寒地鸭场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
步行回家
攀山擅离步行道自拍,不幸坠落身亡谁担责?
庭院中的童年
寒地多年生毛樱桃改接李优良品种技术
斑鸠飞落的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