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幼儿视角的小班幼儿自主入园实践研究
2022-07-02方婷婷
【摘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教师要培养小班幼兒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要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及适应能力,同时要让他们拥有愉快的情绪。要达成这样的目标,教师就需要了解幼儿入园适应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而调整活动形式、内容等,以帮助他们自然过渡。教师可以营造有趣的幼儿园环境,让幼儿感受温暖,进而缓解他们入园时的焦虑情绪;教师可以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与心理发展特点,设计亲子活动,以增加幼儿的安全感;教师还可开展一些动手活动、户外活动、结对活动,给小班幼儿自主选择、自由探索的机会,进而有效地让他们融入集体。
【关键词】儿童视角;小班幼儿;自主入园;实践研究
作者简介:方婷婷(1996—),女,江苏省海安市城东镇立发幼儿园。
站在小班幼儿的角度看,入园不仅要离开家人和熟悉的生活环境,要面对不熟悉的人,还要面对一些在家里没有的规矩,这对他们来说是不小的考验,是心理和生理的双重挑战。不少幼儿会因此出现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这影响了他们身心的发展。因此教师要以幼儿为中心,以幼儿的视角思考问题,创造良好的自主入园条件,让幼儿对上学产生兴趣,进而更好地接受幼儿园。
一、营造有趣的幼儿园环境
当幼儿走进幼儿园的时候,如果能让他们感觉到温暖、有趣、好奇,他们就会喜欢上这个新的环境,进而接受在这个环境生活与学习。因此教师在营造幼儿园环境时,要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缓解他们对环境的焦虑感[1]。而且,教师营造的环境应该是基于幼儿视角的和尊重幼儿天性的。如此,幼儿就会在这样的幼儿园环境中感受到家的温暖,从而将幼儿园当成自己的新家,将自己当成幼儿园的主人。
笔者在调查幼儿入园前的生活情况中发现,部分家庭在家里养有宠物,家长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宠物陪伴幼儿成长的同时增添家庭的欢快气氛;笔者在调查中还发现,部分幼儿在家的时候喜欢抱着毛绒玩具入睡,也就是说在幼儿的心里,宠物或者毛绒玩具就是他们的朋友,是他们的一种精神寄托。
教师可以依据调查情况,有针对性地营造满足幼儿心理需要的环境。比如,教师在教室门前放一只可爱俏皮的电子狗,当幼儿跨进门的时候,轻轻一按,电子狗就会发出:“小朋友,欢迎你!”的声音。这个简单的小互动能给幼儿带来心灵上的愉悦,幼儿在上学的路上会充满期待,会着急去幼儿园跟教室门前的电子狗见面。一方面,幼儿跟电子狗的互动,获得了积极的反馈,电子狗的回答会让幼儿觉得幼儿园是温暖的;另外一方面,有的幼儿也会回答电子狗一句:“小狗,你好!”幼儿因此在有趣的互动中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在开展幼儿活动的过程中要依据幼儿的需要,创设适切的环境,进而利用这样的环境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在入园的时候出现心理上的不适应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教师要营造有趣的幼儿园环境,让幼儿园的环境为幼儿的身心发展需要而服务,提高幼儿对幼儿园环境的适应度。
二、开展小班幼儿入园适应性亲子活动
开展小班幼儿入园适应性亲子活动,能够让幼儿在家长的陪伴下踏进幼儿园,并让幼儿与家长一起开展活动或游戏,以缓解幼儿与家长的分离焦虑,帮助幼儿逐步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帮助幼儿接纳幼儿园的教师和同学,从而让幼儿循序渐进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经常有父母这样评价自己的孩子:“在家里什么都敢,在外面却胆小怕事。”比如,幼儿入园的时候,就要在操场上开始做一些简单的早操,完成一些伸伸腿、弯弯腰的简单动作,以增强他们的身体协调能力,同时也给他们更多地接触其他幼儿的机会。教师对刚入园的幼儿做操的要求并不高,主要希望以此让幼儿感受集体生活,让他们在做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班级意识、团队意识。但是有些幼儿在做操的时候表现得很害怕,这时候教师和家长就要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问题,幼儿处在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身边却没有熟悉的人,因此幼儿害怕的心理和表现是正常的。
鉴于此,教师可以设置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做操的适应性亲子活动。教师在前面领操,家长拉着孩子的手一起动起来。有了家长的陪伴,幼儿自然就放得开,他们会跟着教师一起做动作。教师还可以在做操的过程中安排一些家长与幼儿互动的环节,比如家长拉着幼儿的手一起转动,家长拥抱幼儿等。本来拘谨的幼儿因为家长的带动,自然地完成了做操的任务。活动的最后,教师可以将家长与幼儿编成不同的组,让各组依次展示他们学会的动作。开展这样的小班幼儿入园适应性亲子活动,在帮助幼儿实现从家庭到幼儿园的适应过渡中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开展小班幼儿入园适应性动手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从儿童进学校的第一天起,就要善于看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他们身上所有好的东西。”教师要善于挖掘幼儿身上的潜力,鼓励他们学会解决一些不适应的问题。同时,教师要能发现幼儿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及时地采取一些措施。
当前小班幼儿的动手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部分家长不注意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儿已经养成了不愿意动手的习惯,导致幼儿入园的时候,出现有的幼儿不会整理衣裤,有的幼儿不会拿筷子等情况。第二,部分教师包办了一些幼儿可以自己动手做的事情,比如幼儿在午休的时候,教师帮他们脱衣;幼儿在吃饭的时候,教师帮他们将饭碗送到指定的位置等。第三,幼儿园没有积极开展更多有利于幼儿动手能力发展的活动,缺乏系列的动手能力培养课程。基于这样的状况,教师要站在幼儿的角度想一想,幼儿能够自己动手做的事情有哪些?幼儿喜欢做的事情有哪些?幼儿经过努力能做成的事情哪些?在充分地思考后,教师就可以开展可行的小班幼儿入园适应性动手活动,让幼儿园成为幼儿展示动手能力的舞台。
例如,幼儿入园的时候,教师就挖掘幼儿身上的潜力,鼓励幼儿动手做一些他们自己能做好的事情,比如自己洗手、自己吃饭等。这样就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缓解他们因环境陌生而产生的焦虑不安,也为他们今后在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当幼儿在幼儿园开始自己动手完成任务的时候,其实他们就与幼儿园环境产生了互动,并与幼儿园环境展开了对话,从而可以更为容易地融入其中。
又如,以往的小班幼儿入园,大多情况下是由家长直接送幼儿到教室。但有的幼儿到了教室后,看到家长远离的身影,会按捺不住地哭着、闹着要跟家长一起走。显然,这样的幼儿入园模式不利于小班幼儿自主入园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想改变这样的状况,可以在幼儿入园的时候给幼儿增加一些自我表现的机会。教师可以在距离幼儿园门口不远的地方划设家长接送区域,也就是说每天上学、放学家长就在这个区域接送自己的孩子就可以了。当幼儿到达指定区域时,教师就热情地与幼儿打招呼,还可以抱一抱幼儿。接下来,幼儿就需要自己沿着划定的路线往幼儿园走,跟他们一起走的还有其他的幼儿,这样他们不会感到害怕,反而会有利于增强他们的信心。当幼儿到达幼儿园门口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幼儿自己动手测量体温,幼儿会将电子体温计当成玩具,充满好奇心。幼儿在测量完体温后,教师就让他们重复电子体温计播报的数值,然后竖起大拇指表扬他们,称赞他们既是一个健康的宝宝,又是一个聪明的宝宝。幼儿的动手能力得到培养,他们在幼儿园就能以更好的状态活动,他们的注意力自然地就转移到他们自己的行为上,意识到原来在幼儿园自己可以做好很多事情,进而树立自主入园的自信心。
四、开展户外集体适应性活动
教师不能将幼儿束缚在幼儿园的桌椅上,而是要让他们走出教室,与他们一起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在进行户外活动的过程中,每一个幼儿都是活动的参与者,他们在体验集体活动的同时,也会爱上幼儿园丰富多彩的环境,进而也就能顺利自主入园了。在户外活动中幼儿可以观察不同花草树木的形态、颜色、大小、高矮等,又可以倾听来自自然界的各种声音,还能沐浴温暖的阳光、呼吸新鲜的空气。通过户外活动,幼儿能够越来越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对幼儿园的生活有了新的期待,从而也就增强了自主入园的动力。
例如,教师将幼儿带到幼儿园户外的桃花园里,让幼儿将地上的桃花捡起,并摆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可以一起讨论,一起合作,他们既能享受集体的温暖与智慧,又能感受户外的新奇与美丽。一个幼儿准备将捡来的花瓣摆成一个圆形的时候,很快就会有另一个幼儿过来帮忙。帮忙的幼儿会问:“你摆的是什么图案呢?是不是太阳呢?我们一起摆一个更大更圆的‘太阳’吧!”他们的想法又会吸引更多的幼儿参与进来,大家都会忙着摆出一个更大的“太阳”。在这样的户外集体适应性活动中,教师给予幼儿更多的自主空间,让他们更自由地玩耍。幼儿在玩耍的过程中会感受到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快乐,进而就会慢慢地适应这样的新生活。
教师在开展户外集体适应性活动时,首先,要找准幼儿喜欢的事物。比如,春天时,幼儿园户外处处是桃花,幼儿喜欢花的世界,教师就可以开展一些与桃花有关的活动。其次,教师要将幼儿合理地分组,让幼儿之间形成性格或者能力上的互补,进而促进幼儿的共同发展。比如,有部分幼儿刚进园的时候比较胆小,遇事总想躲在后面。教师在分组的时候就要将这部分幼儿与性格外向的幼儿分在一组,让外向的幼儿带动内向胆小的幼儿,帮助内向胆小的幼儿尽快地融入集体。总之,教师可以将自主入园的目标与具体的户外集体适应性活动有机结合,一方面激发幼儿对幼儿园的兴趣,另外一方面又能缓解幼儿的紧張情绪和入园的焦虑感。
五、开展大班幼儿结对帮助小班幼儿的适应性活动
当小班幼儿发现自己不能达到目标或者无法克服障碍时,他们就容易产生紧张不安的情绪。而令小班幼儿产生不安的事情往往有这些:刚开学时幼儿不记得去教室的路,经常走到别班的教室;放学家长来幼儿园接幼儿的时候,来晚了一步;幼儿在做游戏的时候,自己的玩具突然不见了,等等。而这些事情,在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生活的大班幼儿眼里只是“小菜一碟”,大班幼儿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帮助小班幼儿解决相应的问题。事实上,大班幼儿与小班幼儿在年龄上是相仿的,交流起来也是没有障碍的,他们对小班幼儿的帮助也恰恰是小班幼儿需要的。因此,教师开展“小手拉大手”的大班幼儿结对帮助小班幼儿的适应性活动,既让小班幼儿感受到大班哥哥姐姐的温暖,又让他们从哥哥姐姐身上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更多的生活技能,从而在互帮互助中更快熟悉、了解幼儿园环境,并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例如,小班幼儿刚入园的时候,教师请大班幼儿站在门口迎接,每个大班幼儿迎接一个小班幼儿,并将他们带到教室里。同样地,教师不必向小班幼儿讲述上课要注意的事项,也不必告诉小班幼儿卫生间在哪、操场在哪、食堂在哪……这些都可以由大班幼儿带领小班幼儿去体验。通过这样的方式,小班幼儿不但了解了幼儿园的一些基本情况,同时也感受到了幼儿园的温暖。在大班幼儿结对帮助小班幼儿的过程中,他们会互相沟通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小班幼儿克服对陌生环境的焦虑和不安,让他们在幼儿园逐渐获得归属感,进而逐渐适应幼儿园。大班幼儿在结对帮助小班弟弟妹妹的过程中,也获得满满的成就感,这又能够感染小班幼儿,激发他们上学的热情。可见大班幼儿与小班幼儿的结对适应性活动,不但培养了小班幼儿的独立自主意识,也增强了小班幼儿自主入园的能动性。
结语
教师基于幼儿视角营造有利于幼儿适应的环境,并从幼儿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出发,开展一系列的适应性活动,提高了小班幼儿入园的自主性,激发了小班幼儿对上幼儿园的期待和向往。接下来,教师需要进行更多的实践探究,为适应幼儿的需求,丰富幼儿的自主入园体验,锻炼幼儿的自主入园能力,使幼儿快乐地成为幼儿园的一分子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兆倩,冯纪利.小班幼儿入园适应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9(22):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