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促学、专创融合”的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2-07-01罗恩韬
张 彬 罗恩韬
“以赛促学、专创融合”的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张彬罗恩韬
(湖南科技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为满足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时代对信息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文章提出“以赛促学、专创融合”的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并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深入分析了“以赛促学、专创融合”培养模式的发展及内涵,创造性提出了“一中心二融合三课堂四贯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并详细介绍了此模式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应用实践意义、创新之处,最后系统总结了近几年来的应用成果。实践证明,此模式对信息类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学生应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有突出贡献,在课程体系建设、校企深度融合、创新能力培养、教学能力提高,都起到了较好的推进作用。
“以赛促学、专创融合”;“一中心二融合三课堂四贯通”;创新型人才
一 “以赛促学、专创融合”的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以赛促学、专创融合”培养模式的发展及内涵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实现内涵式发展,深化产教融合。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推进,地方高教事业也得以迅速发展。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目的就是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创新型人才。近几年,湖南科技学院信息类专业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坚持应用转型、内涵发展,围绕“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与专业能力培养的融合,以“以赛促学”为抓手,以专业能力培养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专创融合”为导向,以人才培养质量和出口为目标,建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长效激励机制。
紧跟学校“地方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开展“以赛促学、专创融合”的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以学科竞赛为牵引,专业建设与人才创新能力相融合,形成了“一中心二融合三课堂四贯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其中,“一中心”是以培养信息领域应用创新型人才为中心,围绕中心开展专业建设和规划人才培养方案;“二融合”是指专创融合、校企融合;“三课堂”即:第一课堂是以课程思政为引领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第二课堂是建立在服务社会和爱国奉献基础上的学科竞赛、学生科研与创新、学生社团建设,第三课堂是多方协同下的多维创新人才培养;“四贯通”分别是人才培养模式贯通,理论与实践贯通,产教融合、专创融合与行业需求贯通,专业教育与专创融合贯通。其层次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一心二融三课堂四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层次结构图
(二)“以赛促学、专创融合”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以赛促学、专创融合”人才培养体系的特色是以学科竞赛为抓手,以校企合作教学为途径,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为平台,开展信息类专业大学生的三全育人及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1.坚持“一中心”。即坚持培养信息领域创新型人才为中心。一方面,根据相关行业、企业需求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培养国家经济建设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毕业生就业率。另一方面,企业借助高校人才智力资源,弥补自身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实现创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
2.强化“二融合”。近年来,我校依托湘南地区较好的经济实力和优越的人文、地域条件,采取以点带面、由近及远的方式开展校地、校企合作。我校与永州市经开区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与零陵区签订了服务保障条约;与本地企业:长丰集团、永州电信、远见光能、建华机械及贵德电子等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与华为、慧科签订联合培养大数据专业学生的共建协议,与千锋、国信安、粤嵌以及飞思等企业签订校企实习基地协议,共建校外实习实践基地30家。
3.服务“三课堂”。在继承和发扬传统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上,多维度、多模式地探索新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通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协同作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探索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思路。
4.打造“四贯通”。以学科竞赛为引领,实现人才培养模式贯通,理论与实践贯通,产教融合与行业需求贯通,专业教育与三全育人贯通。把“基础技能→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的三层培养体系融为一体,实现人才培养体系的贯通。构建低年级平台见习明目标、中年级平台操作聚能力、高年级平台实践促创新的“螺旋上升”式实践教学模式。三层培养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三层培养体系
5.围绕“三全育人”的思政格局,深化工科课程思政。课堂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将专业知识与国家重大工程、重大发明、重大成果、地方发展的战略科技相结合,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和自我认同,在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开启创新之路。
6.重构课程体系。紧跟社会需求,动态把握专业人才出口定位,深度融合校企教师教学资源,共建专业核心课程群和专业特色课程群,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和特长动态选择课程模块,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个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课程体系如图3所示。
图3 课程体系
二 “以赛促学、专创融合”培养模式的应用实践意义
一是解决了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信息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与“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相结合,实现大思政与新工科的完美统一,解决了为国家、社会、人民培养适应高质量发展、高水平自立自强有用之才的关键问题。
二是解决了学生专业能力和素质目标的问题。一中心明确了以应用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以赛促学、专创融合”是以学科及各类竞赛为手段,围绕新技术新领域的专业竞赛需求开展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技能培养。一方面学生围绕竞赛开展相关专业知识、技术和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也能够直接感受专业应用场景,弥补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之间的断层,培养其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是解决了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脱节的问题。通过政校、校企合作,使得政府和市场指引学生发展导向、企业参与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弥补了专任教师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高校教师发挥理论基础方面的教学优势,企业工程师发挥解决实际问题和动手能力方面的优势,二者互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四是解决了信息类专业与新工科相结合的问题。通过三个课堂的有机融合,多模式、多维度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新工科人才。将信息类与新工科有机融合,增强学生的创新使命感,利用课程建设、前沿学科交叉促进学生形成大工程观,利用学科竞赛、学生科研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 “以赛促学、专创融合”培养模式的创新之处
构建了“一中心二融合三课堂四贯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成果创新如图4所示。
图4 四大成果创新
(一)实践创新:学科竞赛为抓手,专创融合为特色
为每个信息类专业组织至少一个专业学科竞赛,围绕竞赛组织优秀的指导老师团队,持续跟踪指导,关注比赛动向,不断积累指导经验,达到提高指导成绩的目标。通过开展校内竞赛,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同时选拔优秀学生进行专项针对性培训,采用“大一选拔入队加强基础学习,大二跟队锻炼申报创新创业类学生课题,大三组队比赛形成成果量产”的模式持续滚动培养,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达到以赛促学目的。
(二)理论创新:“一中心二融合三课堂四贯通”的人才培养教学体系
以培养信息领域应用创新型人才为中心,强调“政府主导、专创融合、三全育人”新理念;以“政府主导”为前提,强化地方政府责任,助推地方经济建设,推动高等教育生态圈良性发展;以“专创融合、产教融合”为关键,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集聚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学校主导、统筹规划、多元投入,校企所联动,打破校企、行业、部门体制性壁垒,联合共建,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实训基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
(三)课程创新:对接行业需求构建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
依照教育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应用型本科试点,对标工程教育认证的OBE理念,构建“基础、实践、综合、创新”全要素支撑的信息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体系。面对建设网络强国、数字强国等重大战略任务,注重培养学生的国家网络主权意识、专业伦理、职业道德教育、科学道德素养、人文素养元素,不断提升信息类专业建设的内涵。
(四)合作创新: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聘请企业工程师为学生开展专项训练,聘请企业管理人员为学生开展创业教育,企业携带创新性强的项目到学院组织教师和学生与企业工程师共同开发,企业为学生的创业团队进行指导和咨询等多种方式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四 “以赛促学、专创融合”培养模式应用成果
(一)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学科竞赛成绩大幅提升
方案实施后,信息类专业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增强。学科竞赛成绩比以往有大幅度提高,取得的优异成绩包括各类国家级、省部级奖300余项。其中,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1项、银奖2项;获得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国家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湖南省ACM程序设计大赛等省级学科竞赛一等奖46项;在2020年省物联网大赛中荣获团体第一名,2021年物联网大赛中荣获两个单项的全省第一名,其中一个单项包揽冠亚军;学生获得国家级、省级科创项目立项24项,其中,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1项;发表论文35篇,授权专利6项。
(二)教育教学改革示范效应突显
实现了教学资源多方协同、深度融合。主要体现立项国家级一流课程1项,省级一流课程8项(其中1项正在参与国家级评审),在教师获得湖南省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7项,其他省级奖励16项,立项省级以上教学平台11个,省级以上教改和协同育人项目166项,修订专业培养方案8个,实现核心课程资源100%网络共享,编写工程教材20部。
(三)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质量
近十年来我校信息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不断提高,就业质量高于省内同类院校。高质量主要体现在就业专业相关度高,就业薪资高,大部分学生进入中小企业的研发中心从事技术研发工作,不少学生毕业2至3年内就能成长为企业骨干力量。比如2022届尚未毕业的软件工程专业张林同学以34万年薪签约腾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张海同学入职网安,年薪30万等,这些是推动就业高质量发展的充分证明。
(四)提高了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大力开展实验和研发工作,同时定期到企业实践,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大幅提升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我校黄伟国老师,依托最初的参赛项目成立了好店长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和长沙信确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金超2000万元,目前公司运营良好,效益可观。
(五)学校、地方、企业、学生多方共赢
在学校取得丰硕成绩的同时,优秀的毕业生回报了地方企业,助力地方经济的腾飞。我校的大数据专业学生对口支援永州市华为大数据中心,助力企业简化成本,优化人才结构,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应;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企业的培养过程中来,实现了学校到企业的平稳过渡,经过企业的项目实操和进一步技术提高,就业质量也得到大幅提高。最终实现了学校与地方,学生与企业之间的多方共赢。目前有湖南城市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兄弟院校在试行推广,也取得了明显效果。
(六)“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实现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的远大目标
“三全育人”“五育并举”既是对当下育人项目、载体、资源的整合,更是对长远育人格局、体系、标准的重新建构。通过项目的实施,我们很好地解决了工科类专业课堂教学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的难点问题,巩固优势、扩大影响、破立并举、积极创新,构建了一体化育人体系,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五 结 语
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重大特征是企业对于人才的信息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人才需求,因此我们进行了“以赛促学、专创融合”的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建设了一系列的硬件平台和仿真平台,探索了“一中心二融合三课堂四贯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金课”建设,师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方面都得到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实现了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
[1]冬海洋.独立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9(42):16.
[2]徐秀芳.地方本科院校“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训”教学模式探析[J].高教学刊,2020(12):52-55.
[3]童雷.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科教论坛,2020(11):32-33.
[4]任印龙,高婷婷.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现状、问题及路径——以H省5所新建本科高校为例[J].林区教学,2019(8): 24-25.
[5]张广胜,王艳玲.学科竞赛驱动山东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12):1-3.
[6]邓娟.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创新人才能力培养——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参赛有感[J].计算机教育,2018(8): 19-21.
[7]袁红,余雷,孙立宁.地方高校新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探析——以苏州大学机电类专业实践新模式与方法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21(6):75-79.
2022-01-16
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A205);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湘教通[2021]272号);2019年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项目(湘科人[2019]8号9);2020年湖南省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湘教通[2020]90号44);2020年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与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项目,(湘教通[2020]301号66);2021年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湘教通[2021]322号932)。
张彬(1978-),男,湖南永州人,硕士,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为区块链技术与人工智能。罗恩韬(1978-),男,湖南永州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隐私保护与大数据应用。
G642
A
1673-2219(2022)02-0109-04
(责任编校:呙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