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荔湾湖公园区域光景感知评价研究*
2022-07-01陈冉鹏邱坚珍
陈冉鹏,邱坚珍
1 研究背景
城市历史街区、历史风情区的光景是景观体系的重要部分。挖掘地域性光景、研究人们对其的感知及光景影响[1],可为历史地段遗产保护、更新改造、延续乡愁等提供新的视角。广州西关荔湾湖公园—荔枝湾区域隶属逢源大街—荔湾湖历史文化街区暨今泮塘区域、风景园林区暨西关永庆坊核心旅游区,曾历经多次更新改造。本次研究不仅关注光景构成[2],更关注人的光景感知与评价,拓展风景园林区光景研究维度[3],并反馈于粤港澳大湾区广州西关游径试点建设背景下的规划设计。
建成环境主观评价多以人为设计的建成环境为研究对象[4],而光景的研究对象可同时包括未经设计物(自然光、自然衍生的生态环境、光影变化)及经人工规划设计的景观小品、植被、景观照明等。光景评价可借鉴前者的研究思路、方法[5],还可参考视觉景观[6]、照明光学等学科评价方法,并结合光景感知其特殊之处展开。
2 研究区域光景概况
光景以景观肌理为载体。自古泮塘水系丰盈,岭南庭园层出不穷。唐荔园、海山仙馆、叶园(小田园)、彭园、荔香园、陈园、景苏园、君子矶等历经后人重建、修葺。今荔湾湖公园及荔枝湾涌在原址复兴,北邻中山八路,西邻黄沙大道,东邻泮塘路、龙津西路。占地约27ha,湖面约占60%,与北侧泮塘五约村、东南西关大屋社区、昌华涌、上西关涌共同构成水乡聚落风情区[7]。今少有农业生产活动,但区域保留有传统聚落的标志物(约、庙、祠等)和民俗特色(花市、龙舟、北帝诞等),也是市民休闲活动的场所(图1)。
公园内部空间较为完整,主要水体分为玉秀湖、如意湖、玉翠湖、小翠湖等,广场、小桥、亭子、游廊等小品穿插其中,植被群落丰富。园内自然光景、人工光景交织辉映,共同构成丰富美丽的图景(表1)。自然光景主要包括水光(波光)、花草树影、日光(阳光下小桥、亭子、廊桥等构筑物的光影)、月光、星光、霞光(朝霞晚霞)及雾气、雨光等;人工光景主要集中于广场、建筑及景观小品等,包括建构筑物室内光、室外装饰照明、节庆景观照明等。自然、人工光景结合更显丰富层次,主要观赏角度沿几处宽阔的湖面及小岛岸线展开,构成对景等。
3 研究设计
光景学关注人—光景—环境的关系,强调人(人群)的主观感知和感受(perceived or experienced[9])。故不仅关注总体评价特征,还研究人口学因素与光景感知、评价、偏好的关系,探究光景感知、评价、偏好的影响因素,及人们对光景主要关注哪些方面。
图1 今泮塘历史风情区暨研究区域空间关系
表1 荔湾湖公园区域光景概况
图2 荔湾湖公园调研节点图示
图3 问卷群体特征
3.1 问卷设计
问卷设计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1)人口学因素。性别、年龄、教育背景、到访频率等;(2)光景偏好:使用者对季节光景、夜景/日景、自然光景/人工光景的偏好及具体偏好类型;(3)SD 五级量表:包含光景满意度、特色度、美景度、光景色彩丰富度、夜间视觉亮度等共15 个题项;(4)半开放式问题(结合访谈)。
借鉴视觉景观评价[10]相关思路,第二部分以涉及公园日景/夜景,人工/自然光景、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等类型的18 个光景点设计问卷(图2),照片打印尺寸为6.7cm×5cm、4cm×5cm,并在图片下方设置满意度、特色度、喜爱度五级李克特量表(-2 ~+2)。
3.2 问卷回收与处理
为获得较为全面客观的数据、增强信度,于2020.9 ~2021.3 的15:00 ~21:00(跨昼夜、季节)现场随机发放问卷180 份。剔除无效问卷后获得有效问卷154 份,有效率85.5%。其中男、女受访者各为68、86 人。本科学历受访者最多,不同年龄段、到访频率受访者占比较均匀(图3)。随机发放并回收第二部分问卷60 份,基本可达到调研目的。
借鉴EFA 探索性因子分析[11]思路对SD 量表降维,经效度检验KMO 值为0.836,平均共同度>0.7,Bartlett 球形度检验显著性p 值为0.000(<0.01),说明15 个题项适合提取光景感知评价因子。经主成分提取及斜交旋转法提取结果为:(1)特色度因子。荔湾湖公园、荔枝湾涌光景是否具有西关风情以及区域光景在西关的特色度;(2)视觉因子。包括意境感、视觉舒适度、夜间视觉亮度、光景色彩倾向、整洁度等;(3)空间因子。即空间体验连贯性、片区光景协调度等;(4)其他因子。包括灯光是否突出光景风情和氛围、光景满意度、安静度等。四类因子共可解释69.95%的变异量且归类基本符合设计初衷(对照问卷),说明结构效度合格。经信度检验,量表的科隆巴赫系数α 为0.902,信度良好。
4 调研结果
4.1 总体光景评价
图5 (5a:季节光景喜爱偏好;5b:男性、女性季节光景偏好;5c:不同年龄段人群季节光景偏好;5d:不同到访频率人群季节光景偏好)
总体评价结果见图4。评分均值最高者为区域光景风情度、公园美景度、整体光景满意度且标准差较小,说明此区域的光景整体颇受认可。人们较认可公园光景在西关的特色度、整体视觉舒适度,而对环境整洁度、空间体验连贯性、龙津西路光环境是否视为光景、夜晚光景亮度、光景色彩倾向等评价偏差稍大。
4.2 光景偏好
首先探讨使用者对不同季节、昼夜光景及人工—自然光景偏好情况,其次交叉探讨不同社会特征人群的光景偏好及主要偏好类型。
4.2.1 季节光景及使用者偏好
季节光景偏好情况为,勾选更喜欢秋季光景的人占比最多,春季、夏季次之(图5a)。经访谈,人们对季节光景的偏好主要由于:(1)气候适宜性。人们偏爱秋季、冬季光景是由于气候温润舒适。相较炎热潮湿的夏季,使用者秋季放松身心、欣赏光景的时间、频率大大增加。(2)对于季节性光景元素的偏好。如偏爱春季光景者偏好繁花盛开的丰富光景、偏爱夏季光景者偏好荷花及其光影变化等。
不同社会特征人群对于季节的光景偏好为:喜爱冬天光景的女性多于男性(图5b);≤18 岁者更偏好春、夏季光景,19 ~50 岁人群更偏好秋季光景,≥51 岁者对春季光景偏好一些(图5c);一个月到访几次的人群偏爱夏季、秋季的光景。其他到访频率者普遍喜爱春季、秋季的光景,并无明显差异(图5d)。
4.2.2 昼夜光景偏好
昼夜光景偏好情况为,偏好荔枝湾沿岸夜景或都喜欢者较多(图6a)。偏好荔湾湖公园夜景者也更多(图6b)。影响昼夜光景偏好的因素为:
(1)人群活动、观景时间及相应的光景氛围影响光景偏好。多数人只参与特定时段的活动。群体活跃度越高、人与光景的互动氛围越好,愈促进光景偏好。如上班族主要在夜间停留,与夜间光景的互动频率高,对夜景偏好明显。同理,白天活动人群对日景更为偏好。因此光景营造应促进人与光景、环境的互动。
(2)对环境的感受影响光景偏好。如水质不佳时,人们对湖面波光、树影等光景的观赏体验变差,美景度、视觉舒适度评价降低。而夜视条件下,人们转而关注水岸人工光等其他设施、环境。因此应优化固有环境。
4.2.3 自然—人工光景及使用者偏好
自然—人工光景的认知、偏好情况为,认为自然光景更具特色或均有特色者占多数(图7a)。受喜爱的自然光景类型被勾选的个案百分比高于人工光景(图7b)。最受喜爱的三种自然光景为湖面的波光倒影、小桥亭子等构筑物的光影、朝霞晚霞夕阳光景,最受喜欢的人工光景为夜晚小桥亭子长廊等构筑物的灯饰、广场的彩灯灯笼等光景(图7c)。人们不易感知或不喜欢的光景为阴雨天的雾气雨光、广场的灯笼彩灯光景等(图7d)。可见对广场人工光景的偏好难以一概而论。不同社会特征人群的光景偏好情况为:
(1)男、女性的光景偏好类型无明显差异(图8a),均为波光倒影—桥、亭等构筑物的光影—夜晚桥、亭、廊等构筑物的灯饰光景。
(2)不同年龄段使用者的光景偏好存在差异。≥51岁者对广场彩灯、灯笼、周围住宅灯光以及阴雨天的雾气等光景较其他组别更偏好,或与其经常在广场活动、更熟悉环境有关;≤18 岁者对小桥、长廊等构筑物灯饰及泮溪酒家、西关竹园等建筑物灯饰较偏好,青少年或更易被人工光景吸引;各年龄段人群对湖面波光、阳光下亭台楼阁、花草树木的光影变化偏好较为集中,即对自然光景的偏好较人工光景更为集中(图8b)。
图6 (6a:荔枝湾沿岸昼夜光景偏好;6b:荔湾湖公园昼夜光景偏好)
图7 (7a:特色度评价;7b:自然-人工光景喜好勾选比例;7c:喜爱的光景类型;7d:不喜爱的光景类型)
图8 (8a:男、女性喜爱的光景类型;8b:不同年龄段人群喜爱的光景类型;8c:不同到访频率人群喜爱的光景类型)
(3)到访频率不同者的光景偏好存在差异。一周到访多次者对湖面波光、阳光下亭台楼阁的光影变化、广场的彩灯、灯饰等较为偏爱;每月到访几次者对夜晚亭台长廊的灯饰及光影变化较偏爱;一年几次到访的人群对泮溪酒家、西关竹园等店铺的灯光灯饰较喜爱;几年一次到访者或对朝霞、晚霞、花草树木的光影变化不敏感(图8c)。
4.3 人口学因素与光景感知、评价差异
经卡方统计,人口学因素与光景满意度、特色度评价等并不显著相关,而与光景色彩倾向、光景风情度感受及光景认同等有关。
(1)性别因素与光色倾向感知有关(表2)。女性的感受趋向于光景偏暖色(均值1.07,标准差0.954),而男性感受较女性偏差较大(均值0.59,标准差1.171)。冷暖色指心理学意义上的冷暖感受,而非物理光学所指色温。
(2)教育背景—“认同龙津西路光环境是光景”卡方检验在95%的置信水平差异达到显著(表3)。经ANOVA 单因素方差均值比较(图9),高中及以下学历者评分均值为0.17,远低于其它组别。
(3)经ANOVA 单因素方差组间比较(表4),到访频率与“荔枝湾沿岸光景具有西关风情”感知有关。每月到访几次者评分均值为1.74(图10),显著高于一年到访几次者(1.10)。
表2 男、女性光色倾向感知差异T 检验
表3 受教育程度—“龙津西路光环境是光景”卡方检验
表4 到访频率—“荔枝湾沿岸光景具有西关风情”ANOVA 单因素方差均值比较
图9 教育背景—“龙津西路光环境是光景”ANOVA 均值图
图10 到访频率—“荔枝湾涌光景是否具有西关风情”ANOVA 均值图
图11 (11a:是否知道园中海山仙馆;11b:是否知道唐荔园;11c:“了解海山仙馆、唐荔园”与认同“公园光景具有西关风情”交叉表)
图12 18 个节点光景满意度、特色度、喜爱度评分结果(n=60)
表5 荔湾湖公园区域光景满意度相关关系及变异量贡献情况
(4)对园内“古迹”的认知与光景的西关风情感受有关。经统计多数人不知道海山仙馆(图11a),近半者不知道唐荔园(图11b),几乎无人了解相关历史。表示了解者中,认同“公园光景具有西关风情”者明显多于不认同者(图11c)。
4.4 光景满意度影响因素
区域光景满意度与人口学因素不太相关。为探究其与哪些感知因素紧密相关,以光景满意度为因变量,其他评价项为自变量在SPSS 21.0 中曲线拟合。对比调整后R2可知视觉舒适度、光景色彩丰富度、美景度等对光景满意度变异量贡献较大,而光景协调度、光景色彩倾向、具有西关风情与否等贡献较小(表5)。且光—视觉方面排序为光景色彩丰富度(41%)>夜间视觉亮度(19.9%)>光色倾向(13.6%),即区域光景满意度与后者相关但关系不大。
4.5 光景节点满意度、特色度、喜好评价
图13 今荔湾湖公园区域访谈关键词及其频次
针对3.1 小节(图2)18 个光景点的评价结果见图12。光景满意度评分均值最高者为黄河岛西侧夜景(2号)、唐荔园日景(10 号)、荔径云堤夜景(16 号);特色度均值最高者为唐荔园日景(10号)、荔径云堤夜景(16号)、海山仙馆日景(14 号)。均值最低者为中心广场夜景(11号)、黄河岛日景(6 号)、菱洲岛长廊夜景(1 号)。粗略可知:
(1)满意度评分(蓝线)整体稍高于特色度、喜爱度。人们对光景的喜爱和偏好与满意度、特色度认知有关而并不完全重合。唐荔园日景(10 号)三项评分均较高。2 号黄河岛西侧夜景满意度高而特色度、喜爱度评价一般。由前述,喜爱和偏好受到空间体验、气候、活动时间、周围环境等复杂因素影响。
(2)人们对光景特色度的认知往往与建筑小品、构筑物等位于中心视野、形成视觉焦点有关。唐荔园、海山仙馆、荔径云堤(10、14、16号)等均具有传统园林建筑的语汇,人们通过图片识别出亭台楼阁的形态特征以及建筑、景观相互融合的关系,即使其并非真正的园林遗迹,也不具有遗产保护意义上的“原真性”,人们仍认同其风情、特色度。
4.6 公园光景访谈情况
经汇总半开放性问题及半结构化访谈的关键词及频次,可获得人们对公园光景—环境的直观感受、评价(图13)。结果表明人们对公园的光景整体上较为满意,使用者不仅关注绿地植被、水体等实体景观,还感知光景氛围、美与意境等。提及频率最高者为自然光景、西关特色(风情),视觉亮度(视觉感受方面)以及水质清洁度(环境方面)。
结论与探讨
本研究以广州西关泮塘荔湾湖公园区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量表与图示、统计分析等分析使用者光景感知与评价,所得结论如下。
(1)区域光景特色度评价及整体偏好。人们总体认为此区域自然光景更有特色,认为岭南风情景观小品、建构筑物等形成中心视觉焦点的光景更具特色;人们对光景的喜爱、偏好与满意度、特色度认知有关而不重合。人们整体偏好秋季、夜间光景、自然光景类型,最受喜爱的光景有水面波光及倒影—小桥、亭子等构筑物的光影—夜晚亭台楼阁桥处的灯饰等,可作为重点光景类型保留、优化并纳入光景漫步路径[12]。
(2)人口学因素如性别、教育背景、到访频率(熟悉程度)影响光景色彩倾向、风情度感知等;不同年龄段、到访频率者的光景偏好类型存在差异,可针对性地营造;光景偏好与气候、观景时间、空间活动、固有环境等有关,区域光景营造需从时空维度促进人与光景互动,以加深人对光景的感受及认同[13]。
(3)影响区域光景满意度的主要因素为视觉舒适度、光景色彩丰富度、美景度、安静度等。光—视觉层面,对满意度变异量影响较大者为光景色彩丰富度,光景色彩倾向、视觉亮度等与其相关但影响较小。
(4)经访谈,人们易感知区域自然光景、视觉亮度、水质清洁度等环境—光景要素,并对光景的西关特色(风情)有较强需求。
在广州积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之际,历史风情区的景观营造应优化备受喜爱、富含特色的光景;兼顾各类人群的光景需求;重视视觉舒适度、光景色彩丰富度等指标;深入挖掘泮塘民俗光文化[14],营造泮塘特色光景;串联周边文化景观,整合光景游径与湾区遗产“游憩通道”[15],弘扬传统文化并推动旅游发展[16]。
图、表来源
图1:根据《逢源大街——荔湾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规划》相关内容改绘;
其余图、表均由作者拍摄或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