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景观水文视角下河道工程规划设计研究*
——以广东万里碧道江门段为例

2022-07-01胡秀媚牛丞禹魏冀明

南方建筑 2022年6期
关键词:江门水文景观

胡秀媚,牛丞禹,魏冀明,黎 斌

1 研究背景

河道水利工程是协调人类和自然环境间关系的技术性手段,其设计、建设和运营既是人类社会应对环境挑战的过程,也是社会自我调整与再组织的进程。近年来,我国水利建设指导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从“工程水利”到“环境水利”再到“生态水利”的转变,但目前仍然以防洪、排水为主要目标,对河流的生态、社会、文化、审美等价值考虑不足,大量河道景观项目呈现出缺乏水文和水利方面的科学支撑、没有完整的水生态系统观念、仅追求好的景观视觉效果等问题,其核心问题是不同专业间的分割与隔离[1]。一方面各专业在知识、原理、技术、标准、手段等方面各有差异,缺乏其他专业相关基本知识,如风景园林、城市规划设计工程师缺乏过水断面、堤线布置、水体流速、水位线、堤型设计等基本水文水利专业知识,水利、环境专业工程师缺乏基本的艺术审美培养;另一方面水利专业与风景园林专业在规划设计过程相对脱节,往往是水利专业确定堤线走向、堤型设计等主体内容后,风景园林专业才介入景观设计,两个专业未能实现协同设计,共同导致规划设计环节的专业分割现象[2]。

在此背景下,基于景观学与水文学、水利学等学科交叉的景观水文理论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视角,这一视角重点研究水文现象对景观形成演变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规划设计手段来塑造水文景观[3],强调实现水利防洪、生态修复、景观提升、社会文化等多元目标[4]。

广东省水网密布、河湖众多,自古以来其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就与河流密不可分。自建国以来,广东省河湖治理经历了从以保障防洪排涝安全、保障灌溉饮水安全为主的初期阶段,到20 世纪90 年代以防洪达标、污染治理为主的中期阶段,再到2012 年以来河长制统筹下以“五清”“清四乱”专项行动实现“南粤水更清”“让广东河湖更美”等目标的综合治理阶段的发展进程[5]。2018 年6 月,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国家战略指引下,广东省提出高质量规划建设万里碧道,作为新时期河湖综合治理的新探索[6]。2020 年8 月,广东省政府正式批复实施《广东万里碧道总体规划(2020-2035 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并于同年12 月配套印发实施《广东万里碧道设计技术指引》(以下简称《设计技术指引》)。根据《总体规划》,万里碧道是以水为纽带,以江河湖库及河口岸边带为载体,统筹生态、安全、文化、景观和休闲功能建立的复合型廊道,通过系统思维共建共治共享,优化廊道的生态、生活、生产空间格局,形成碧水畅流、江河安澜的安全行洪通道,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自然生态廊道,留住乡愁、共享健康的文化休闲漫道,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7]。《设计技术指引》作为在《总体规划》中应用景观水文理论指导规划设计的手册,对于万里碧道的具体建设从原则、方法和技术要求等方面进行指导。

作为省内第一个市域整体落实《设计技术指引》和实施《总体规划》的项目,万里碧道江门段是广东省高质量规划建设万里碧道的重点项目,其实践体现了《设计技术指引》的核心原则和方法,显示了景观水文理论指导实践的优点,也展示了实操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本文基于文献综述,建构了基于学科融合、从景观的整体视角理解水文现象、按水文规律从事景观设计的景观水文视角,以广东万里碧道江门段为实证研究的案例,结合《设计技术指引》具体内容,重点对万里碧道江门段的堤防设计、景观设施设计及布局、生态化设计措施、绿化种植等方面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介绍,总结其优点与问题,希望为广东省全面开展的万里碧道设计与建设实践及省外其他地区类似的河湖综合治理建设工程提供借鉴。

2 景观水文理论文献综述

景观水文理论是应对水利工程建设和景观规划设计的问题和需求而产生的新理论范式。水是人类生存和开展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资源。水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凝结降水、植被截留、地表填洼、土壤入渗、地表径流和湖泊海洋蓄积等环节进行水循环(或水文循环),形成水的自然循环过程。人类的开发利用土地、兴建水利工程、城市化发展等活动极大地改变了降水、蒸发、入渗、产流和汇流等水自然循环过程[8],城市化很大程度上是以人工取水、用水、排水等社会水循环取代自然水循环[9],造成了城市硬化下垫面阻碍水自然下渗、河湖水面率下降压缩水的产汇流空间、单一排水与防洪工程改变水文时空过程的强度与容量、取排水对水量水质的急剧改变等一系列问题[1]。为应对这些问题,20 世纪70 年代起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发达国家提出了与城市景观系统相结合的雨洪控制利用理念与技术体系,如雨水最佳管理实践(BMPs)、低影响开发(LID)、绿色雨水基础设施(Green Stormwater Infrastructure)、水敏性城市设计(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可持续排水系统(Sustainable Drainage System)等日益得到推广[9]。为了指导越来普遍的综合性开发的实践[10],景观水文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将水文过程与功能的修复和景观空间规划设计结合,将水作为完善景观功能、塑造景观形态、参与景观营造的核心驱动因子,并以设计学、水科学及生态学等学科的整合性研究与设计思维,为城市设计、社区规划及景观营造建立一种创新性研究与设计机制[11]。

国内众多学者对于景观水文理论的定义、内容和作用意义进行了充分的论述。刘海龙基于对水循环与景观变化互为影响的认识,认为景观水文是将水科学中水循环、流域、产—汇流、防洪及河流动力、水环境等与设计学科对区域、场地、空间、功能、形式、材质、文化、艺术、审美、体验等相结合的交叉领域,通过建立水的“时—空—物”动态模型,深入景观系统内部,从景观整体视角理解水文现象,按水文规律从事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并运用景观水文理念进行了清华大学海绵校园设计、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景观设计与雨洪管理交互合作平台构建等系列研究与实践[3,10,12]。朱钊认为景观水文设计理念强调自然做功,将场地产汇流分析及雨洪管理策略与景观设计相结合,优先利用水文生态要素在不同空间尺度展构建“绿色”措施进行雨洪管理,从而维持场地水文良性循环、营造水景观等多重目标[9]。吴明豪等以美国洛杉矶河的生态修复为例,指出要基于景观水文理念,结合水文情势的流量、频率、持续时间、时机及变化率5 个要素,采取系列措施恢复关键的水文生态过程和功能,从而修复河流生态系统功能[13]。关伟锋等提出景观水文重点研究水文现象对景观形成演变的影响及如何利用规划设计手段来塑造水景景观[4,14]。综上,刘海龙认为景观水文理论既是传统的,又是当下的新颖的,它既能响应传统中知识门类的整体性和内在一致性,又能提倡当代不同学科的整合与协调,以应对当下的水问题,实现治理水系统、优化水景观、建设水文化等目标的整合[1]。

3 景观水文理论的应用框架:景观水文视角

基于我国河道水利工程设计存在的问题,和景观水文理论视角作为应对方案的引入,本文的研究问题是:如何在景观水文理论指导下进行河道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以解决原有设计实践中景观与水文专业割裂的问题?为了探索这一研究问题,需要对景观水文视角进行定义,并选择实际案例进行研究。

本文对景观水文理论的理解基于对自然水文过程与地区景观改变相互影响的认识,以水科学与景观生态学、设计学交互融合的思维开展研究与设计,以实现解决水问题、治理水环境、营造水景观、发展水文化等综合目标和多重价值。作为指导实践的理念,景观水文理论应用的核心在于专业融合,特别是水文学知识和景观规划设计的深度融合。这一融合体现为从景观的整体视角理解水文现象,和按水文规律从事景观设计这两个理论要点,进而形成直接指导实践的景观水文视角。

从景观的整体视角理解水文现象的理论观点,即河道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需要突出目标多元、对象整体和以水为核心三个特征。目标多元是指在挖掘河道的生态、景观、游憩和人文价值的基础上,追求安全、生态、文化和休闲等功能目标的复合;对象整体主要体现在水岸共治的理念中,将水道、岸线和城市的需求整合考虑、优化协调;以水为核心则是突出水在整个规划设计和实际运行中的核心作用,从完善景观的各项功能,到塑造多样化的景观形态,再到景观的运营和营造,都以水作为最重要的驱动因子。

遵循按水文规律从事景观设计的理念,即河道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需要挖掘水文要素和水文情势对于景观要素的具体影响,进而指导全过程的景观规划设计。水文要素包括降雨、产流、汇流、入流、排水与竖向和土壤特征等,水文情势包括水的流量、频率、持续时间、时机和变化率等状态。碧道的景观要素可根据所在位置分为水中和岸上两大类,其中水中主要的景观要素包括河流水系的宽度、水流速,水中岛屿、水草,以及依托于河流生存的各类生物,如鱼类、水鸟等。岸上景观要素主要包括水路交接地带的河漫滩、水草、沼泽、沙洲和礁石等,还有近水地区的慢行游步道、骑行道、跑步道、广场、景观构筑物、驿站驿亭、坐凳凉亭和植物等,部分地区也包括了人工设置的养殖设施、码头和渔船等。在这些具体的景观要素的设计过程中,如何响应相关的水文要素和水文情势是规划设计方案产生的基础,也是对规划设计成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

这一强调专业融合、从景观的整体视角理解水文现象、按水文规律从事景观设计的景观水文视角,在本文所研究的广东万里碧道江门段的规划设计中得到落实,希望以这一实践来说明景观水文视角的具体操作方式和相应的成效。

4 景观水文视角下的广东万里碧道江门段规划设计实践

4.1 景观水文视角下的《设计技术指引》

4.1.1 专业融合

万里碧道规划设计对象为复杂的水陆交界面,为突破传统河道工程专业分割的困境,设置了水资源保障、水安全提升、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景观与游憩系统构建、共建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5+1”重点任务,强调水利、景观、规划、生态、市政等多专业的融合,并多专业在不同设计阶段的合作互补,发挥各自知识体系和专业技术的互补优势,实现协同设计。尤其强调在方案设计阶段,各类景观设施应遵循自然过程水文和生态过程规律,在满足防洪安全基础上开展景观设计,并设计生态化设施保障水域及陆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图1)。以分阶段设定分工合作的模式,实现各专业的融合,其背后的理论意义是各学科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以水为驱动力和媒介的融合。

图1 万里碧道各阶段多专业协同设计示意图

4.1.2 从景观的整体视角理解水文现象

万里碧道建设是一项以水为核心的综合性工程,所处水陆交界地带生态系统复杂,既要从流域整体范围又要从所在河道空间两个尺度理解水文现象。景观是某一区域的综合特征,包括自然、经济、文化诸方面[15],是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综合反映,流域空间与区域景观系统往往高度重合[16],因此要从整体、系统思维来理解水循环、水治理、水景观营造等。基于对河流水系多元价值的认识,万里碧道强调目标多元,以水作为完善景观功能、塑造景观形态、参与景观营造的核心,提供优质生态产品,构建融合功能复合、场所多元的河道景观;基于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的认识[17],万里碧道强调用系统思维治水,把治水与治产、治城相结合,促进社会—生态系统的耦合,构建水—产—城融合发展的流域景观,将理论意义上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落实到承载不同尺度的水文现象的综合景观形态中。

4.1.3 按水文规律从事景观设计

万里碧道强调从水文规律出发,结合水文要素和水文情势开展景观设计,在水资源方面侧重保障生态流量;在水安全方面提出结合堤线布置、堤防断面设计建设生态型堤防,并提出碧道建设水文适宜性要求;在水环境方面强调水质改善,提出入河排污口整治、面源、内源污染治理措施以及水体内环境修复措施;在水生态方面重点保护与修复河流生态系统和维持生物多样性,提出河流生态缓冲带划定、河流自然形态保护和修复、生态护岸、河床修复、水产种质资源、河口滩地、水鸟栖息地、植物群落等设计指引;景观与游憩系统设计则结合河流四维属性进行规划设计[18],如结合不同频率水位线布置景观配套设施等,设计透水性工程措施增加水文自然下渗与调蓄空间等[19]。以多维度的策略,将水文规律的理论以要素和情势的具体路径,结合到针对多种对象的设计实践中。

4.2 《设计技术指引》指导下的广东万里碧道江门段规划设计实践

广东江门市位于珠江口西岸,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节点城市。江门市内的河流水系属于珠江水系和粤西诸河水系两大水系,境内河流水网密布,局部地区保留了较为完整的岭南水乡风貌,滨水地区受海洋潮汐影响较大,雨季来临时则水位急剧变化,并面临风暴潮影响。江门依托西江、潭江等市内主要河流进行碧道建设,是广东省提出万里碧道理念后,第一个在地级市层面全域统筹推进的城市,更具特点的是,江门市在广东省万里碧道规划指导下,依次开展了《江门市碧道建设总体规划》《江门市碧道建设工程设计》,有利于万里碧道理念逐级深化,并与江门地域特点紧密结合,其开展的万里碧道规划设计秉承了《设计技术指引》中的多项技术理念,特别重视专业融合,强调一方面要从景观的整体视角理解水文现象,另一方面要按水文规律从事景观设计。项目通过基于水文特征的堤防设计、基于水生态过程的生态修复设计、基于水文条件的景观设施设计和绿化种植设计等实践,具体落实景观水文理论,体现其理论指导作用,具有较好的说明和借鉴意义。

4.2.1 基于水文特征的堤防设计

防洪安全是碧道设计重要原则之一,堤防建设尤为重要。碧道堤防设计应综合考虑水文要素影响下河流生态系统功能的完整性,结合河流四维生态系统从时间维度上考虑空间的复合利用模式[20],为堤防功能的生态性提供基础构架的支撑。

图2 碧道新建堤防推荐堤型设计

图3 生态缓冲带单侧控制范围示意图

表1 各级河流生态缓冲带单侧划定宽度控制一览表

以江门西江蓬江段碧道为例,该段提防属于西北江下游三角洲五大堤围之一的江新联围部分,会受到潮水和洪水的综合影响,上游主要受到西江洪水胁迫,下游主要受到外海风暴潮的侵扰,其水位变化受潮汐影响较大,因此堤防设计应充分考虑不同时间下的水文变化。本次碧道理念下的西江堤防设计,突破传统堤防建设以单一的防洪目标为主,破坏生态环境、河道景观性和亲水性差等问题,通过计算河流水文过程的时间变化,特别是汛期与非汛期的过程在时间上的动态变化,确保堤防优先保护防洪(潮)安全,同时,结合城乡开发建设时序,在堤防两侧宜预留了一定宽度的生态缓冲带,利于生态维育,并且应结合周边城乡发展预留景观营造与游憩系统建设的空间。此外,由于历史上对于西江的开发利用程度不一,不同段落的碧道堤防需面对不同的现状建设基础,为此,在堤型设计上,新建碧道堤防结合河道水文、水流风浪条件、地基条件、滨水景观营造、游憩系统构建等因素,鼓励采用斜坡式堤防,包括单级、两级、斜坡堤及分离式岸堤、生态多级堤等型式。考虑到不同水域类型及地貌条件其水文特征及水生态系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本次堤防设计充分考虑了西江的水流量、水域边河滩地保存情况,并结合既有水利设施,设计了多个不同的碧道堤防断面类型(图2),以供适用于不同场景下的堤防建设。

4.2.2 基于水生态过程的生态修复设计

江门市水量充沛,多年年均降水195 亿m3,水资源总量以河川径流量为主体,生态基流能够得到基本保障。另一方面,江门局部地区面临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地资源损坏等问题,部分河道、水库淤积,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影响,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危害,也使得社会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本次江门碧道设计重点关注河流型碧道,在水生态修复设计中重点关注基于水生态过程的流域和河道两个空间尺度,在流域尺度上采取恢复河道与流域重要生态区域的连接、恢复和扩建滨河及沼泽栖息地等修复策略,具体包括保障生态流量、划定河流生态缓冲带(具体要求见表1和图3)及增加蓄洪的湿地等。如台山市碧道设计过程中,首先从跨越行政区域的角度分析,对台山市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和生态红线区域进行梳理,识别出碧道所在流域范围内重要生态斑块,对于穿越重要斑块的碧道采取限制建设规模等措施,确保生态优先。另一方面,在子河段层面采取蓄洪、软化及重塑河道、改造支流及临河区域、提供野生动物通道、种植等修复措施,使河流从被渠化成洪水控制系统转变为具有调蓄防洪能力的水道系统、城市内部生态斑块和市民休憩的公共开放空间、整合城市中异质社会和生态环境的河流[13,21]。如江门恩平市大田段碧道设计过程中,对河流岸线一侧的三角地区域进行生态改造,塑造回水湾生态地形,使得局部产生变化的水流,从而造成适当的冲蚀和沉积,营造河外浅湾,配植湿生和水生植物,为营造生物多样性的滨水环境奠定良好生态基础。

图5 水文条件下碧道景观配套设施设计适宜性示意图

4.2.3 基于水文条件的景观设施设计

碧道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景观设施的布局和设计是碧道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碧道作为依托于河流的线性空间,其景观游憩主题功能的策划,应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使之能够有效整合区域各类资源要素,并兼顾统筹考虑城乡发展,实现碧道体验自然、品味文化和畅享健康等多样化功能,具体到建设内容上,主要的景观要素包括亲水游径、亲水平台、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和植物景观。

(1)亲水游径及平台标高设计(图4)

随着城市发展和人群需求的改变,以往以安全防护为主的滨江绿地开始强调公共使用,将防洪工程转变为与自然和公共文化相结合的景观基础设施越来越必要[11]。为体现自然和公共文化的结合,碧道设计的可供公共使用的滨水绿地首先应具备开放性和可进入性,因此连续贯通的亲水游径或开放可达的亲水平台设计变得普遍和重要。在江门江海区西江碧道设计过程中,充分强调结合常水位及不同频率洪水位线等水文条件进行碧道滨水游径的设计:对于无常水位的河段,亲水游径及平台的标高选取2 年一遇或通过论证后的合适标高位置,考虑到设计段落的5 年洪水位为3.15m,10 年洪水位为3.56m,因此亲水游径及平台的设计标高选取略高于常水位0.3 ~0.5m 处,并于略高于5 年和10 年洪水位的位置设置远眺观景平台,实现了在不同水量的时间下均具有景观游憩的可能性。在台山和恩平碧道设计中,对于山区河流由于水位变幅大、变化急剧,游径或平台标高则宜选取5 年一遇以上的设计洪水位。对于台山临海地区的河口感潮河段或海岸带,亲水游径或平台标高取值则选取多年平均高潮位附近。

(2)配套服务设施设计(图5)

碧道配套服务设施包括便民服务、安全保障、环境卫生、照明、停车和通信设施。设施的设计应考虑多层面景观要素,首先是水文要素,影响设施的耐久性和材料选择,其次是文化景观要素,主要影响设施的造型设计,以及区域的社会经济要素,主要影响建设工艺和建设材料的选择。具体而言,针对都市型、城镇型、乡野型和自然生态型碧道,由于使用人群的类型、使用频率和使用功能均有不同,因此应进行差异化设施布局和设计(表2),强调配套设施布局的空间位置主要是综合考虑水文条件下不同设施的安全性和耐久性要求,如自行车停靠点、停车场、管理服务中心、公厕、垃圾收集设施、污水收集设施等阻水设施影响防洪安全的,要求布局于堤后空间。江门蓬江区西江碧道由于紧邻江门市城区,周边人口密度高、城市化程度高,因此在设施选择上侧重于服务城市人群,包括配套书吧、餐吧,以及大量的休闲座椅、体育游憩设施等。江海区礼乐河碧道地处城乡交界区域,沿线多耕地和林地,呈现自然乡野风貌,其仅在碧道出入口设置驿站提供集中式服务,在碧道沿线每隔50 ~100m 配备坐凳,其中坐凳材质选用水泥仿木漆工艺,兼顾经济性、耐久性和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在河床较为宽阔、视野良好的湿地滩涂地带,在不影响行洪安全的情况下,根据不同频率洪水位在河滩地布局了漫步径和亲水平台。

表2 各类型碧道配套服务设施设计

4.3 基于水文条件的绿化种植设计

碧道理念下的绿化设计是对河流沿线植物的梳理和治理,但基本原则是维系河流原本的自然形态、原始和荒野的景观特质。在江门碧道绿化设计过程中,尽可能保留了河道周边原生植被,并在新增植物选种时优先选择了江门地区常见的乡土树种,如落羽杉、小叶榕、凤凰木等。在种植设计中,碧道绿化种植设计首先不得影响行洪安全,在行洪河道内严禁种植阻碍行洪的林木和高秆作物。其次,强调绿化种植应结合海绵设施进行设计,统筹雨水综合利用、排水防涝、水系保护及修复与绿化带设计,提升碧道雨水径流控制、污染控制和内涝调蓄等功能。再次,通过因地制宜地乔、灌、草结合的岸边带植物群落,一方面加强河道岸坡及滩地水土保持,另一方面为两栖动物活动提供环境条件。具体而言,在江海区碧道绿化设计过程中,景观要素充分考虑了水文变化、季节变化的全生命周期形态演变,以5 年、10 年为单位进行长远的规划和设计,以绿地将堤岸与河道进行连接,进一步扩大河流集雨面积、实现对堤路方向初雨的过滤,并提升对河漫滩土壤的固化能力,在生态层面逐步演替成为两栖类动物和水鸟的栖息地,在景观层面进一步弥补河漫滩竖向设计的单调和天际线的变化。同时,绿化施工过程中的施工便道经过改良后,可保留并设置成为便于野生动物活动的亲水便道和迁徙通道。具体地,考虑到常水位与汛期水位线变化等水文条件,对应不同的水位线设计形成不同的水生植物群落。具体推荐的植物品种见表3。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实践景观水文视角的成效与问题

广东万里碧道江门段的规划设计致力于结合江门河流水系的现实情况,落实景观水文理论视角的原则和方法,初步证明了这一理论视角的可行性。首先,基于较好的理论研究基础,江门段碧道将景观设计与水文设计紧密结合,相互影响,如在堤防设计同时为景观游憩预留功能空间,并兼顾生物迁徙等生态功能;在水生态治理过程中,通过补种水草、恢复原生植物群落等低人工干预方式,塑造河流的荒野景观特质;在服务设施布局和设计中,一方面兼顾人类使用和维护动物的栖息环境,另一方面也考虑到将原本功能单一的防洪物料场、配电箱等进行景观化的二次创作。其次,碧道景观设计以江门水文要素和水文情势为基础,对各段碧道的设计红线、设计内容进行了优化和调整。如调用2020 年以来的水质监测数据,制定各段碧道水环境整治重点任务;统计并分析各段碧道硬质化驳岸比例,确定生态化改造驳岸的技术处理方式;分析区域河流的水文情势,对感潮型河流碧道,重点关注潮汐对于堤防的影响和引发的不同高程、时间上的景观变化,对于山洪型河流首先解决短时洪涝灾害对于堤防的冲击,结合季节和地势特点,在低洼地带做好海绵设施,分散洪水压力。同时,将景观要素与江门社会经济分布紧密结合并进行动态调整,确保设施的布局与游客的活动轨迹高度重叠。江门碧道设计中对景观要素与水文要素的综合考量和结合水文情势对景观进行差异化设计的方式,是对传统水利工程设计的一次创新,也是景观水文理念的实践之一。

表3 广东万里碧道绿化种植设计推荐植物配置一览表

另一方面,江门碧道在设计过程中,部分内容仍然难以避免和解决水利安全防护与景观游憩需要的冲突。例如江门碧道在进行堤线设计时,由于专业设计人员的专业局限性,仍在部分地段出现了截弯取直等破坏了河流生态性的设计方式,类似的,在台山城区段碧道建设过程中,由于涉及市政道路、桥梁和碧道等结合设计实施,不同部门的技术管理规定仍未协调统一,导致碧道在落实景观水文理念过程中,仍会出现不小的偏差。

5.2 讨论:对其他相关实践的启发

作为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河道工程设计长期存在专业分割与隔离的困境与问题,碧道以景观设计和水文特征结合的景观水文理论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帮助。在综合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广东制定了《设计技术指引》,基于景观水文视角以规范和帮助后续一系列碧道的具体规划设计。《设计技术指引》中特别强调了于水文特征的堤防设计、基于水生态过程的生态修复设计、基于水文条件的景观设施设计和绿化种植设计等方面内容。这些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在万里碧道江门段的规划设计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落实,转化为具体的建设成果。从已经竣工后的江门碧道实施成效看,城镇段碧道显著吸引了市民前来观光游览,周边经济得到显著促进带动,乡野和自然生态段的景观风貌得到显著改善,证明了《设计技术指引》的合理性和落地实施性,为在更多地区应用景观水文理论,强化水利和景观的融合关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图、表来源

图1:作者绘制;

图2、3、5、表1 ~3:源自《广东万里碧道设计技术指引(试行)》;

图4 :源自江门市碧道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施工运营总承包项目。

猜你喜欢

江门水文景观
广东江门380名50岁以上居民患膝骨关节炎情况调查
景观别墅
继往开来 守正创新——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
继往开来 守正创新——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
浅谈水文档案的价值和开发利用
继往开来 守正创新——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精彩观影,欢乐K歌 江门开平优之名商务多功能影音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