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下肢全长CT相关参数分析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
2022-07-01赵如盛
魏 娟,赵如盛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江苏 南京 210029)
全膝关节置换术在帮助患者解除膝关节疼痛和重建膝关节功能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得到了诸多学者的肯定[1]。现阶段,对患者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前一般多根据其X 线片进行术前二维分析,但术后仍有一部分患者对总体疗效不满意,认为其患膝功能改善的程度未达到预期[2-3]。基于此,本文选取了40 例初次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术前下肢全长CT 相关参数分析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1 月至2021 年6 月期间在我院初次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4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纳入标准是:具有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指征,且单侧膝关节进行手术;由同一位术者进行手术操作;临床资料完整;知晓本研究内容,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其排除标准是:患有风湿性关节炎或膝关节感染;有膝关节手术史;存在下肢骨骼或膝关节畸形;合并有可能影响术后恢复的严重内科疾病。根据术前是否实施下肢全长CT 相关参数分析将这些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患者20 例。在对照组患者中,有男8 例,女12 例;其平均年龄为(63.52±3.84)岁。在观察组患者中,有男9 例,女11 例;其平均年龄为(63.81±4.02)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前对观察组患者实施下肢全长CT 相关参数分析,术前未对对照组患者实施下肢全长CT 相关参数分析,只单纯对其进行CT 平扫。术前对观察组患者实施下肢全长CT 相关参数分析的方法是:用64 排CT扫描仪对患者进行CT 扫描,将层厚设为2.0 mm,对其患肢进行全长扫描(扫描范围为髋关节至踝关节)。扫描完成后将得到的数据传输至后期工作站,采用相关工具对下肢全长CT 相关参数进行分析。分析时,选取的CT 冠状位应能显示股骨头和股骨远髁的层面,将股骨头中心至股骨髁的凹陷顶端相连接,将这一连线作为股骨机械力线[4-5],将过髁间凹陷顶点作机械轴的垂线定义为预截骨线[6-7]。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影像学指标,包括髋膝踝角、股胫角、冠状位股骨角和冠状位胫骨角。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评分表(KSS)[8]的评分。KSS 包括临床评分、功能评分等指标,总分为100 分。患者的KSS 评分为85 ~100 分、70 ~84 分、60 ~69 分、0 ~59 分,分别表示其患侧膝关节的功能为优、良、可、差,即患者的KSS 评分越高表示其患侧膝关节的功能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1.0 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计数资料用% 表示,用χ² 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影像学指标的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的髋膝踝角、股胫角、冠状位股骨角、冠状位胫骨角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髋膝踝角、股胫角、冠状位股骨角和冠状位胫骨角均有所改善,均处于正常偏差范围之内,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髋膝踝角、股胫角、冠状位股骨角、冠状位胫骨角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影像学指标的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影像学指标的比较(°,± s)
影像学指标 时间 对照组(n=20) 观察组(n=20) t 值 P 值髋膝踝角术前 170.54±11.38 173.82±9.41 0.9934 0.3268术后 180.05±3.37 180.96±2.72 0.9397 0.3533 t 值 3.5834 3.2599 P 值 0.0010 0.0024股胫角术前 182.21±9.62 180.04±11.30 0.6539 0.5171术后 174.46±3.52 173.93±2.28 0.5652 0.5753 t 值 3.3834 2.3704 P 值 0.0017 0.0229冠状位股骨角术前 90.82±4.85 91.33±5.61 0.3076 0.7601术后 87.94±2.13 88.05±1.55 0.1867 0.8529 t 值 2.4315 2.5203 P 值 0.0199 0.0160冠状位胫骨角术前 85.96±3.17 84.71±3.88 1.1157 0.2715术后 90.13±1.36 90.79±1.60 1.4056 0.1680 t 值 5.4064 6.4787 P 值 <0.0001 <0.0001
2.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KSS 评分的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的KSS 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KSS 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的KSS 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KSS 评分的比较(分,± s)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KSS 评分的比较(分,± s)
组别 KSS 评分 t 值 P 值术前 术后对照组(n=20)28.14±18.42 67.01±23.37 5.8418 <0.0001观察组(n=20)27.48±16.66 71.83±24.15 6.3030 <0.0001 t 值 0.1188 3.2422 P 值 0.9060 0.0299
3 讨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是临床上治疗膝关节疾病的常用术式之一。该手术的适应证是经保守治疗无效或效果不显著的严重膝关节疼痛、不稳、畸形及功能障碍。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之一就是下肢机械力线的定位。目前临床上在对患者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时,常通过X 线片了解其下肢机械力线,并采用股骨髓内定位及胫骨髓外定位的方法定位下肢机械力线。但常规的X 线片多存在放大比例不准确、投照位置不标准等问题,常常不能较为准确地向医护人员反映患者的下肢机械力线[9]。因此,在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时,寻找一种准确定位下肢机械力线的方法尤为关键。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术前,两组患者的KSS 评分相比,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KSS 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的KSS 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可见,在患者初次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前,对其实施下肢全长CT 相关参数分析有助于准确定位其下肢机械力线,提高手术操作的精准度,促进其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