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CT在校正宫颈癌调强放疗摆位误差中的应用效果
2022-07-01萧丽平林晓生宋心愿
萧丽平,林晓生,宋心愿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放疗科,广东 广州 510060)
宫颈癌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此病的发病率较高,居我国所有女性恶性肿瘤之首。进行放疗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宫颈癌的常用方法[1]。有研究指出,进行放疗能够延长宫颈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其生活质量[2]。但受患者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宫颈癌放疗中普遍存在摆位误差,不仅可对放疗效果产生影响,还会对正常组织器官造成损伤[3]。如何减小摆位误差、有效保护宫颈周围组织器官是实施宫颈癌放疗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近年来,随着调强放疗的广泛应用,临床上对放疗患者摆位精确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有研究指出,宫颈癌患者病灶部位的生理解剖结构具有特殊性,放疗体位、固定方式、膀胱充盈程度、皮肤牵拉情况和BMI 等因素均会影响其放疗摆位的精准度。选择合适的体位固定器与固定方式是减小摆位误差、实现精准放疗的必要条件。借助锥形束CT(CBCT)能够有效校正放疗中存在的摆位误差,使摆位误差处于正常范围[4],从而确保放疗能够高精度、高剂量、低损伤地进行。本文对在我中心接受放疗的60 例宫颈癌患者进行研究,旨在探讨CBCT 在校正宫颈癌调强放疗摆位误差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2 月至2021 年2 月在我中心接受放疗的宫颈癌患者60 例为研究对象。其纳入标准是:1)病情符合宫颈癌的诊断标准;2)具有进行放疗的指征;3)能够配合完成本研究。其排除标准是:1)存在肿瘤远处转移;2)合并有凝血功能异常、精神异常或自身免疫性疾病;3)合并有其他妇科疾病、恶性肿瘤或病历资料不全。根据BMI 对其进行分组,将BMI >24 的患者分为A 组(33 例),将BMI ≤24 的患者分为B 组(27例)。A 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0.39±5.42)岁,B 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1.32±5.06)岁。两组患者的年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放疗。在患者第一次摆位时行CBCT,获取头脚、左右、前后方向的误差信息,进行摆位误差纠正后再行CBCT 验证(获取头脚、左右、前后方向的摆位误差),具体操作方法如下:1)体位固定。(1)患者取俯卧位,给予其低温热塑体膜固定联合体部固定板固定。嘱患者平卧在体部固定板上,根据其腹部的肥胖程度选择不同规格的俯卧圈,以便使其腹部更好地贴合体部固定板。治疗师调整患者的体位,使其双侧骨盆髂嵴位于体位固定器中间偏头侧。让患者双手上举、环抱头部,在其脚下垫脚部固定垫,借助固定激光灯观察其体位是否符合解剖正中矢状位的要求。(2)将恒温水箱中的低温热塑体膜取出,擦干其表面的水分,对其进行适当的牵拉扩展处理。用其扣住患者的身体。扣好模具后,同时牵拉模具头脚两侧,头侧模具覆盖至胸廓下方,脚侧模具覆盖至股骨中段。用手轻按模具,塑出腰部轮廓及骨盆外形。用楔形体在两腿之间分开模具,使其分别包裹至两侧大腿根部。完成上述操作后,使用冷毛巾加快模具的硬化塑形。(3)待模具塑形完毕后,在三维定位激光灯的引导下于模具边缘和相应皮肤处画参考线。在患者耻骨隆突处的模具上标记出十字线。将模具从患者身上取下,在相应皮肤上做标记(激光打点)。2)CBCT 扫描。在扫描前1.5 h,让患者口服浓度为60% 的泛影葡胺溶液。在患者膀胱充盈的情况下,对其进行CBCT 扫描(扫描参数如下:扫描层距5 mm,层厚5 mm。自患者第2 腰椎下缘开始,经盆腔至坐骨结节下缘结束),然后在其机体两侧及中央分别做3 处标记。分别于患者首次摆位后、摆位误差纠正后,行CBCT 扫描[5]。3)图像配准及摆位误差纠正。患者摆位完成后,进行千伏级图像CBCT 扫描,扫描曝光条件为120 KV、80 MA。将扫描获得的图像与定位CT 图像进行自动配准,得到头脚、左右及前后三个方向上的摆位误差,然后根据摆位误差进行摆位调整。如果误差<5 mm,则通过移动床位的方式进行调整。如果误差>5 mm,则需要患者重新摆位。调整完成后,再次进行CBCT 扫描,获取误差值[6]。每周进行一次摆位误差测定。
1.3 观察指标
观察纠正摆位误差前后两组患者头脚、左右、前后方向的摆位误差。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2.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s)表示,若经检验后为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若不符合正态分布则用秩和检验或其他检验方法。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² 检验,其中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纠正摆位误差前,A 组患者各方向的摆位误差均明显大于B 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纠正摆位误差后,两组患者各方向的摆位误差均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 组患者各方向的摆位误差仍大于B 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纠正摆位误差前后两组患者摆位误差的比较(± s)
表1 纠正摆位误差前后两组患者摆位误差的比较(± s)
组别 头脚方向 左右方向 前后方向纠正前 纠正后 纠正前 纠正后 纠正前 纠正后A 组(n=33) 2.03±0.76 0.95±0.25 1.91±0.99 1.32±0.63 1.54±0.49 0.99±0.24 B 组(n=27) 0.93±0.22 0.48±0.11 1.13±0.48 0.85±0.27 1.01±0.44 0.72±0.18 t 值 7.266 9.838 6.861 3.610 4.362 4.835 P 值 0.000 0.000 0.000 0.001 0.000 0.000
3 讨论
宫颈癌是全球四大高发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加、不健康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形成,宫颈癌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此病现已成为危及女性生命安全的主要疾病之一[7]。早期宫颈癌的治疗以手术为主,中晚期则主要依靠放疗。对宫颈癌患者进行放疗能够杀死其体内的肿瘤细胞,有效控制其病情[8]。但有研究指出,放疗的效果易受到放疗靶区勾画、摆位误差等因素的影响[9]。宫颈癌放疗靶区包括宫颈、宫体、部分阴道、宫旁及盆腔淋巴结引流区域,放疗过程中如果摆位误差过大,会出现靶区漏照、靶区周围器官放疗剂量过高等情况。射线偏离治疗区域,不仅会影响疗效,还会对周围正常的组织器官造成损害,从而会给患者带来额外的痛苦,影响其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有研究指出,放疗是治疗宫颈癌的重要方式,进行精确的放疗不仅能提高患者的肿瘤控制率,还能提高其生存质量。因此,减少放疗过程中的摆位误差十分必要[10]。CBCT 具有辐射剂量低、获取图像时间短等优点。有研究表明,CBCT 能够有效校正恶性肿瘤放疗中的摆位误差[11]。用CBCT 图像引导法进行宫颈癌放疗定位具有操作简单、系统误差小等优点。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在纠正摆位误差后,两组患者各方向的摆位误差均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CBCT在校正宫颈癌调强放疗摆位误差中的应用效果确切[12]。这与相关研究的结果相符[13]。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在纠正摆位误差前和纠正摆位误差后,A组患者各方向的摆位误差均大于B 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BMI 对宫颈癌调强放疗摆位误差有着明显的影响。这与相关研究的结果相符[14-16]。但对于其具体影响方式和机理,本文未进行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CBCT 在校正宫颈癌调强放疗摆位误差中的应用效果确切,能够有效减小摆位误差。BMI 对宫颈癌调强放疗摆位误差有着明显的影响。在进行摆位时,需要结合患者的BMI 进行相应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