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耳内镜微创手术治疗中耳胆脂瘤的疗效分析
2022-07-01崔黎
崔 黎
(绵阳市中心医院,四川 绵阳 621099)
中耳胆脂瘤是一种由角蛋白鳞状上皮异常积聚形成的假性肿瘤,主要出现在中耳或乳突腔内[1]。此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耳内流脓、听力下降、鼓膜穿孔等。此病患者若未能及时接受治疗,可发生脑膜炎、面瘫、颅内感染等并发症[2-3]。进行手术是目前临床上治疗中耳胆脂瘤的常用手段。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术是治疗中耳胆脂瘤的常用术式。有研究指出,用此手术治疗中耳胆脂瘤虽然可取得良好的疗效,但存在手术创伤大、术后患者听力恢复较慢等缺点[4]。相关的研究表明,用耳内镜微创手术治疗中耳胆脂瘤的效果较好,具有手术视野佳、创伤小、术后患者听力恢复快等优点[5]。本文对我院收治的54 例中耳胆脂瘤患者进行研究,旨在探讨用耳内镜微创手术治疗中耳胆脂瘤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1 月至2021 年7 月我院收治的54 例中耳胆脂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纳入标准是:病情符合《2012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新进展》中关于中耳胆脂瘤的诊断标准;单耳患病;一般资料完整。其排除标准是:合并有其他严重的耳道疾病或心脑血管疾病;存在精神异常;存在免疫系统功能障碍;存在听力障碍;对治疗的依从性较差。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191778),研究对象及其家属均知情并同意参与本研究。按随机数表法将这54 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7 例/ 组)。对照组患者中有男14 例,女13 例;其年龄为22 ~48 岁,平均年龄(34.65±5.27)岁;其病程为1 ~11 个月,平均病程(5.29±1.37)个月。观察组患者中有男13 例,女14 例;其年龄为23 ~49 岁,平均年龄(35.02±5.37)岁;其病程为2 ~12 个月,平均病程(5.37±1.29)个月。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实施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术。方法是: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切开其耳后皮肤与软组织。使用骨钻磨去乳突表面骨质,使浅层乳突气房充分显露。于外耳道后上三角气房处磨开鼓窦,观察鼓膜与乳突腔。确定病变范围后,将胆脂瘤及其他病变组织切除(需保留外耳道后壁)。若鼓膜发生穿孔,可采用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物进行修复。在术后,对患者实施抗感染治疗。对观察组患者实施耳内镜微创手术。方法是: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在2.7 mm硬质耳内镜(调整至0°、30°及70°视野)的引导下于距离鼓环1.0 ~1.5 cm 处将外耳道后壁皮肤切开,充分暴露鼓室腔与鼓窦。彻底清除病变组织。若术野中渗血严重,需使用小块明胶海绵进行压迫止血。若听骨链缺失,需植入人工听小骨假体。若存在鼓膜缺损,需使用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物进行修复。复位外耳道鼓膜瓣,用明胶海绵粒覆盖其表面。在术后,对患者实施抗感染治疗。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根据治疗后两组患者耳部症状和气导听阈的改善情况将其临床疗效分为治愈、有效和无效。治愈:治疗后,患者的鼓膜愈合,其耳部无不适症状,咽鼓管恢复通畅,气导听阈降低>20 dB ;有效:治疗后,患者的鼓膜基本愈合,其耳部有轻微不适,咽鼓管基本通畅,气导听阈降低10 ~20 dB ;无效:治疗后,患者的鼓膜未愈合,其耳部不适症状仍旧存在,且有加重的趋势,其咽鼓管通气状况未得到有效改善,气导听阈降低<10 dB。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2)听阈恢复情况。分别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纯音测听,测定其骨导听阈、气导听阈、气骨导差。3)术后并发症。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包括面瘫、脑脊液耳漏、术区麻木等)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 软件处理研究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例(%)]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听阈指标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骨导听阈、气导听阈、气骨导差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骨导听阈、气导听阈、气骨导差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听阈指标(dB,± 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听阈指标(dB,± s)
项目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骨导听阈对照组(n=27) 15.62±4.93 11.96±2.75观察组(n=27) 15.96±5.12 8.62±2.43 t 值 0.035 4.729 P 值 0.972 0.000气导听阈对照组(n=27) 51.22±8.43 22.72±5.77观察组(n=27) 51.85±7.62 18.43±3.22 t 值 0.288 3.374 P 值 0.774 0.001气骨导差对照组(n=27) 37.63±4.65 11.62±3.12观察组(n=27) 36.35±5.42 9.87±0.24 t 值 0.931 2.906 P 值 0.356 0.005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例(%)]
3 讨论
进行手术是目前临床上治疗中耳胆脂瘤的常用手段。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进行手术可以彻底清除中耳胆脂瘤患者的病变组织,并可保留其完整的鼓室结构,促进其听力的恢复[6-7]。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术是治疗中耳胆脂瘤的常用术式。有研究指出,用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术治疗中耳胆脂瘤虽然可取得良好的疗效,但存在手术创伤性大、术后患者听力恢复较慢等缺点。相关的研究表明,在耳内镜下进行手术治疗可明显提高手术视野的清晰度[8],增强手术的有效性,同时也能够有效避免对耳道造成的损伤[9],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加快患者术后康复的速度。近年来,随着耳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耳内镜微创手术在中耳胆脂瘤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研究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采用耳内镜微创手术进行治疗)治疗的总有效率(96.3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采用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术进行治疗)治疗的总有效率(8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与采用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术相比,用耳内镜微创手术治疗中耳胆脂瘤的效果较好。这可能是因为,在耳内镜的引导下,手术医生可以更加彻底地清除病变组织,并可更加精细地进行鼓膜等结构的修复,从而有利于内耳结构与功能的恢复。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骨导听阈、气导听阈、气骨导差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与采用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术相比,用耳内镜微创手术治疗中耳胆脂瘤更加有利于患者术后听力的恢复。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与采用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术相比,用耳内镜微创手术治疗中耳胆脂瘤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由于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小,研究时间较短,上述研究结论有待进一步的验证。
综上所述,用耳内镜微创手术治疗中耳胆脂瘤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听力,且安全性较高。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