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双核”提升的初中写作教学实践*
——以《我种下了一颗节约的种子》作文讲评课为例

2022-07-01

江苏教育 2022年43期
关键词:双核节约外婆

陈 芳

一、关注写作背后的生命

这是一次半命题写作,已经给出的一半命题是“我种下了一颗_____种子”;横线上的文字是另一半命题,由学生自己选择。组合完整后,作为一次写作训练的完整标题。

笔者在作文批改中发现,学生选择在横线上 填 的 多 是“责 任”“勇 敢”“爱 心”“节 约”“独立”“永不言弃”“勤学好问”等正能量的词语或短语。学生选择的初衷是好的,但遗憾的是,不少学生笔下的具体人和事缺乏正能量的描述,让人感受不到习作者心智的成长。

以一名学生的作文“我种下了一颗节约的种子”为例。此文开头写道:“我是一个浪费的人,但是,自从那次去外婆家一趟后,我便处处节约,避免浪费。因为我种了一颗节约的种子。”文章的结尾再次点题照应:“自此,我种下了一颗节约的种子,让我从此做一个外婆一样‘抠门’的人。”若只看开头结尾,文章的结构形式及技巧表达还算合理。但细观主体部分,却发现学生对文题中“种下”这一特定的、过程性的、隐喻性的行为动作疏于推敲;对家庭生活的观察、捕捉、理解、感悟能力不够到位;特别是对节俭美德、节俭文化的理解过于浅表。

于是,我们不得不思考:为什么叶圣陶先生要说“我们当然需要作文,但要紧的是做人”;为什么我们要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因为文章写作,从来就是“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所以,作文教学,若就写作教写作,往往会“只见其文不见其人”。

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走向成长,走向核心素养的形成。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以下简称“双核”)的落地需要每一位教师的智慧劳动。语文教师应该通过每一堂课,结合每一次作文的指导与评讲的实践,来引导学生发展“双核”。近年来,笔者开展“素养化写作”[1]和指向“双核”提升的初中写作教学,这是对“写作促成长”主张的不断实践。

二、寻找“双核”与初中生写作之间的关联

“双核”是个抽象的教育理念、思想和标准,而写作和写作课堂又是具体的思维活动及教学实践。核心素养表达的是价值导向、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文章写作关注的是六百字写作任务的高质量完成,是一种技能,侧重点在内容结构和语言表达。如何才能使两者融通?这就需要通过作文课堂教学,发现“双核”与写作之间的各种关联,在关联处着力,进而实现育人与作文的有机渗透与和谐统一。

以《我种下了一颗节约的种子》的习作来对标“双核”。

通过观察,便会发现《我种下了一颗节约的种子》习作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十八个基本点中的“健全人格”“自我管理”“劳动意识”等相关;再对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又会发现习作与十四个内涵点中的“交流与语境”“直觉与灵感”“体验与感悟”以及文化,尤其是家庭文化、亲情文化、节俭文化等紧密联结。(见图1、图2)

图1 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观照习作基本点

图2 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观照习作基本点

由此看来,学生写作,看似是一篇篇习作的练习,实则是素养的不断提升。如“多维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做人进而学会写作”等,这些若用“双核”背景下的话语表达,可作为写作的“大单元”或“大概念”;若用传统的话语来表达,可作为写作的主题或训练的材料。而从具体而微的写作出发,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也正是初中写作中对“热爱生活,学会写作”“写人要抓住特点”“写出人物的精神”“抓住细节”等多个写作能力点训练不足所致。

仍以《我种下了一颗节约的种子》为例,这篇习作主要取材范围在家庭生活、亲情之间,而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写作训练题中直接涉及此类话题的就有8 个,如“我们是一家人”“餐桌前的谈话”“为家人写一篇小传”等,再如,以站在家中的独特视角看自家窗外的风景,模仿《背影》《秋天的怀念》写真情实感的文章,以及“在家烧过饭吗”之类的写作提示,等等。

而所有这些写作实践题,正是“双核”素养提升与写作能力培养之间最好的交汇点和联结点。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若能抓住并用好这些关联点,既能训练学生写作技能,又能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更能扎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双核”素养。

三、让写作的升格对话指向素养形成

基于以上的关联探寻,笔者对写作升格课堂进行了生态化设计。课堂上笔者以《我种下了一颗节约的种子》习作为例,让学生扣住题眼“节约”,围绕“读懂‘外婆’、反观‘作者’、侃侃‘节约’”三个问题展开师生、生生之间的写作与成长同步的对话;使学生在最后对文章进行升格修改的过程中时刻记住“种下”这一融起因、过程和结果为一体的隐喻词,完善作文。

课堂以问题为导向,落实如下四个基本环节。

1.读懂“外婆”

笔者引导学生发现外婆言与行背后的节约逻辑。习作中有关外婆的语言有两处:一是面对“开车耗油”送礼品时的话;二是面对电热毯加热时的回答。有关外婆的行为也是两处:一是不准用电热毯只给用热水袋取暖;二是买菜做菜给家人享用。

习作中,对外婆的形容是“抠门”。经过一番讨论,并在合理的生活逻辑推演下,学生对外婆的言行达成了基本共识:表面上不合常情的背后,是外婆节俭生活的好品质。学生讨论的过程,是走向真实写作的过程,是从生活中来、到写作中去的生命体悟、提升的过程。

2.侃侃“节约”

笔者组织学生就“节约”的范围展开讨论。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与体验,迅速说出生活中的节电、节水、节能;聊到节约的重要性时,能联想到全球资源紧缺、环境不断恶化等;还有学生讲述革命先辈粗茶淡饭、生活俭朴的故事;也有学生说出许多有关节俭的诗文名言等。

讨论中,学生在有关节约的文化、美德、素材等方面产生了碰撞、共享、积累和思考,表面上看是为了写好一篇作文,其本质上是帮助学生厚积了人文底蕴,切入了生活,传承了文化,指向其“双核”素养的形成。

3.合作升格

笔者引导学生考虑习作中的内容哪些需要删去,哪些需增补。学生通过回忆自己的家庭生活,把原来习作中遗漏的内容增补进来,丰富细节和场景,让人物鲜活起来,文章的“含金量”变重了。这一环节的对话,更多的是修改升格“人”与“习作者”之间的内在对话,用文字来呈现的对话。以下是一名学生增补后的一段文字。

这一次,我变了。想到昨晚外婆的一席夸赞,耳根一热,就努力从被窝里抽出身来,迅速穿好衣服。然后,走进厨房帮外婆一起做早饭。我的举动,让外婆吓了一跳。但外婆没有赶我离开,而是让我帮她一起蒸包子。还说,早饭后,你就可以早点去书房里写作业。是啊,一寸光阴一寸金。珍惜时间,用好每一分钟,这是最大的节约。

读着这样的文字,心中充溢着暖流,这才是“培根铸魂,润心启智”的“写作育人”。

四、问卷加持下的坚守

笔者所在的“生态语文”研究团队曾在一次作文教学观摩活动现场,对与会的200 余名教师开展了主题为“影响学生写作质量提升的哲学因素研判”的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分析和概括,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第一,学生是无法写出他们认知能力之外的作文,也难以写出他们审美品质之外的作文,更写不出超出他们生活视野、体验、感悟的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这也就说明写作主体必须具备“双核素养”和写作必备能力,才有可能写出好的作文。第二,是从每一次写作来看,作文教学更多关注的是写作的形式与技法,缺少引导学生对写作对象、内容进行关注、参与、了解、研究和发现,学生写作素材匮乏,无真话、实话、心里话可说。每一篇“问题习作”的背后都有学生乃至家庭做人做事、读书治学、生活感知、思维品质、审美倾向、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短板与缺陷。

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课程目标”第四学段“写作要求”的第4 条提出“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为写作奠定基础”。[2]“为写作奠定基础”这句话的增补,正是对我们之前两点发现的明确表达与回应。若没有对生活的观察、发现和捕捉,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写作;没有多角度观察、多维度发现,就不可能抓住事物对象的本质特征,也就不可能有写好作文的坚实的基础。正如前文所举的例子《我种下了一颗节约的种子》,如果小作者能够热爱生活,留心外婆的言行举止,并能发现其背后的爱心与节俭美德,那文章的思想内涵及审美情趣定会提高不少。所以,如果没有对生活的热爱,就难以有对写作的倾情;如果没有对写作对象的“格物”,又哪来笔下文章的“致知”?

正如于漪老师所说,语文教学要“德智融通”,笔者以为作文教学要坚持“品正文优”。朱光潜先生说,文字上的一增一减,其实都是思想感情上的变化;语言文字上的推敲,骨子里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这句话,换一种表达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作文即做人”,“教师并非教书,而是教育学生”,教作文首先是教学生做人、成人,品正才能文优。

因此,如果说调查分析的第一个结论是写作和写作教学中的发现,那么第二个结论则是写作与育人、写作教学与立德树人之间必然联系的发现。

只有把写作活动贯穿在生命化、生活化和生态化的交际语境中实施,让初中生在序列化、阶梯性的写作训练活动中自主探究文题和材料、自我观察和体验生活,使其敢于独立思考与辨别鉴赏,独自发现生活之美,亲自参与和融入“文化自信”以及跨文化的环境中摸索、积累、体悟,让品德、品行、品味不断提升,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升华,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双核节约外婆
全球金融“F20”在此召开!横沥进入“双核”时代
破耳兔
唠叨的外婆
节约
这样的节约要不得
节约
外婆的钱
外婆回来了
双核家庭
激战四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