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节目的守正与“出圈”
——中国广播电视大奖2019~2020年度广播获奖作品评析
2022-07-01杨田喜
☉杨田喜 崔 颖
中国广播电视大奖是广播电视节目国家级政府奖,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主办,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承办。中国广播电视大奖是我国广播电视领域的最高奖项,是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与进步的标杆性奖项,也是广播电视从业者荣誉和成就的象征。
2021年11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公布中国广播电视大奖2019~2020年度广播电视节目奖评选结果,共有95 件作品获奖,其中广播节目作品51 件。此次广播节目获奖作品共有消息、评论、专题、现场直播、栏目、对外新闻、对港澳台、广播剧以及广播文艺等9 个大项,涵盖了广播节目的所有类型。获奖作品记录时代、关注民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这些获奖作品在声音挖掘、题材选择、报道角度、融合传播等方面的创新路径值得梳理和研究,对引领广播事业发展方向、指导精品创作实践具有较大的示范作用。
一、以声动人,注重听觉感受
广播用声音表意,引发受众无限遐想。通过声音吸引受众,这是广播的特色和优势,梳理发现,广播节目获奖作品声音表达丰富,音响运用巧妙,以动人的声音拓展表现空间。
如四川广播电视台广播专题《农村网红“大爆炸”》充分利用邻里交谈、仓库打包和直播现场等原汁原味的场景音,极富画面感和感染力;云南广播电视台的长消息《马正山在代表通道上报喜: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通过独龙族人大代表马正山向中外媒体宣布独龙族整族脱贫的同期声以及记者在马正山走出代表通道时进行的采访录音,让受众如同身临现场与代表“面对面”交流,增强了现场感和代入感;上海广播电视台广播剧《金银潭24 小时》则利用大量的声音元素,为受众呈现了上海援鄂医疗队在抗疫一线奋战的感人图景;辽宁广播电视台广播专题《大山里的“摩托书记”》和北京广播电视台广播专题《外卖小哥“拼命”配送,冰冷算法中如何寻求温度?》两件作品通过现场同期声激发受众的想象,营造了真实可感的氛围。
广播具有伴随性优势,但广播的线性传播特点又决定其在传播过程中稍纵即逝,这就要求在采制广播作品时采制方法都要有利于听。上海广播电视台广播专题《新上海的70 个瞬间》中有70 个5 分钟左右的短音频,声音多元,以见证者口述、记录者客观记录、历史音响还原等方式,向受众娓娓道来上海的70 个历史瞬间,展示了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也让受众感受到声音陪伴的轻松和满足。
二、聚焦民生,以人民为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聚焦民生、服务群众,这是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问题是对社会的一种折射,舆论监督是媒体不变的职责。理性观照时代存在的问题,帮助社会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才是高水平的记录和见证历史。”获奖作品站在群众立场,关注群众意愿,通过报道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促进民生问题的解决,这也是新闻作品的追求。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广播评论《南阳要占万亩基本农田建养猪场,岂能如此“拆东墙补西墙”?》,以南阳等地群众反映的基本农田建养猪场现象为报道切入点,提出“既要保证人民群众锅里有肉,又要保证碗里有粮”。该节目直指相关单位的错误做法,又饱含对民生的关切之情。天津海河传媒中心广播消息《东丽中学家属院唯一公厕为“迎检”被街道强拆,居民“内急”成难题》通过现场暗访和多方调查,批评了某些部门和干部的“不作为”,体现了主流媒体舆论监督的担当。上海广播电视台现场直播《上海立法实施垃圾分类第一天》聚焦生活垃圾分类中群众关注的问题,及时连线专家进行解答,回应群众关切,促进问题解决。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广播评论《“鼎家模式”屡屡“爆雷”,亟待监管全程化跟进》指出长租公寓发展模式存在的风险和问题,对长租公寓的监管提出思考和建议。湖北广播电视台广播栏目《焦点时刻》坚持聚焦民生,维护人民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体的合法权益,对不公正的社会现象和违纪违法问题进行旗帜鲜明的批评和监督。以上获奖作品聚焦民生关切,通过报道找到问题症结所在,促进了社会治理水平的提升和相关部门工作作风的改进。
三、记录重大事件,为历史存档
今日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好的作品应在社会发展和历史变迁中接续传统,面向未来。“中国新闻奖和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等奖项之所以受到巨大的关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正在于它是对过去一年发生大事的历史性记载。”获奖作品围绕重大事件,通过不同题材的报道,起到了记录时代变迁、见证历史的作用。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评论《大湾区之声热评:期待香港,重整行装再出发!》以全国人大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切入点,权威发声,深刻分析该《决定》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该作品也必将成为香港发展历史上的重要史料;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长消息《实现百年跨越,见证中国速度,世界上首条时速350 公里的智能化高速铁路——京张高铁正式开通运营》以京张高铁开通为主题,将100 多年前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通车和100 多年后采用中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设计时速为350公里的智能化高速铁路——京张高铁开通这两个事件进行对比,让受众强烈感受到中国一百多年来的巨大变化。京张高铁开通的意义早已超过了高铁本身,记录该事件的这篇广播消息本身也将成为这段历史的一部分。此外,口述历史拓宽了记录的范围,以声音的形式将值得铭记的历史事件镌刻下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专题节目《新中国文化生活记忆》邀请与国家图书馆、首都剧场等10 个文化地标一起成长的员工、市民讲述这些文化地标的故事,形成了极其珍贵的“声音档案”,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上海广播电视台广播专题《新上海的70 个瞬间》以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采用知情者口述等方式展现上海解放7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用声音描绘历史。
近两年,广大广播从业者聚焦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脱贫攻坚等重大主题,推出了一批精品力作,此次广播节目获奖作品就有不少是反映这两类题材的。湖北广播电视台《焦点时刻》之《档案里的战“疫”故事》为人民立传,作品中的人物都是抗疫的亲历者、参与者、见证者,生动地还原和记录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和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彰显了强大的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成为抗疫历程的历史见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短消息《各地驰援湖北抗击疫情医疗队除夕夜陆续出发赶赴武汉》、湖北广播电视台现场直播《八方驰援,携手战“疫”——湖北广播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特别直播》、辽宁广播电视台广播专题《大山里的“摩托书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广播专题《山上山下的家》等都是反映这两类题材的优秀作品。
李大钊曾指出:“新闻记者要有历史研究者的修养,要有历史的知识,要具有与史学者一样的冷静头脑,清澈的观察,用研究历史的方法,鉴别取拾关于每日新生事实的种种材料,这样才可以作成一种报纸,同时亦能为未来的史家预备些好史料。”纵观获奖作品,无一不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这就启示我们要创作优秀的广播作品,需要用历史研究者的眼光去审视社会发展的历程,选择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题材,用音响描绘历史,用声音传承文明。
四、小切口呈现大主题,消除距离感
如今,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在这样的媒介生态中,以小切口呈现大主题,以此消除与用户之间的距离感,这已成为业界共识。不少获奖作品调整叙事模式,以小见大,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广播专题《新中国文化生活记忆》通过一处处文化地标建筑的变迁、一个个市民的亲身感受、一次次对文化大事件的回顾,真切而深入地展现中国人民文化生活的变化,也反映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精神文明建设上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安徽广播电视台广播栏目《奔跑吧!第一书记》通过“第一书记”这样一个小视角展现举国上下奋战脱贫攻坚的宏大时代背景;四川广播电视台广播专题《农村网红“大爆炸”》聚焦呈井喷式发展的“农村网红”现象,通过对巴中通江县土顶子村和阿坝州小金县双桥沟村网红的采访,展现“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大逻辑;贵州广播电视台广播专题《移民安置点的孩子们》通过移民安置点孩子们的小故事,反映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大背景;北京广播电视台广播专题《外卖小哥“拼命”配送,冰冷算法中如何寻求温度?》通过记录外卖小哥送餐的全过程,反映即时配送从业人员合法权益急需被关注的问题;天津海河传媒中心广播专题《非遗无国界:“泥人张”作坊里的俄罗斯姑娘》通过对一位喜爱“泥人张”彩塑的俄罗斯姑娘达妮娅的采访,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交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广播文艺节目《2020 中国声音中国年》以2019年新中国成立70 周年系列庆祝活动作为切入点,展现了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上海广播电视台广播剧《金银潭24 小时》以上海首批援鄂医疗队重症医学科护士夏晓燕为第一人称视角,展开24 小时的叙事,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迎难而上、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
五、守正与融合,推进作品“出圈”
“两年一度的中国广播电视大奖是对全国广播电视宣传工作者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党的宣传舆论工作总要求的实践总结,是对报道现代化建设取得可喜成就的总检阅。”获奖作品集中体现了我国广播媒体的创作理念,成为众多广播从业者衡量作品价值的标尺。云南广播电视台长消息《马正山在代表通道上报喜: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讲述的独龙族群众“一步跨千年”实现整族脱贫的故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短消息《各地驰援湖北抗击疫情医疗队除夕夜陆续出发赶赴武汉》呈现的危难中守望相助的报道,都体现了政治站位高、舆论引导正向积极的创作导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长消息《实现百年跨越,见证中国速度,世界上首条时速350 公里的智能化高速铁路——京张高铁正式开通运营》、贵州广播电视台长消息《今天的约谈不过关》、黑龙江广播电视台长消息《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正式开通运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现场直播《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现场直播》和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广播消息《习近平金句触动台湾青年》等作品在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示中国发展等方面,均体现了中国广播电视大奖引领主流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坚守了新闻守正之本。
创新,即创造出适应时代发展和受众审美的新形式,不断拓展广播与受众的接触机会,在构建广播新型主流媒体的道路上积极探索。声音传播有其局限性,广播通过新媒体平台融合传播是大势所趋。正如清华大学王君超教授说的,所谓融合思维,指的是基于融合文化的特征,从新旧媒体融通性的角度考虑问题的一种大系统思维方式。此次获奖作品告诉我们,找准受众群体,依据受众的特点、喜好,形成符合自身特色与形象的线上线下融合传播,是作品脱颖而出的关键。山东广播电视台广播栏目《第一书记朋友圈》是一档非常成功的融媒体节目,它不仅是广播节目,还是公益项目,节目通过融媒体传播的方式招募各界爱心人士成为志愿者,线上线下互动,以众筹产业扶贫的方式支援“第一书记”;浙江安吉广播电视台长消息《抱团抱出金娃娃,20 村分红千万元》通过融媒体手段,运用短视频、音频等方式将听觉与视觉深度融合,让更多人在互动中更有代入感地了解天子湖镇分红仪式的故事,给受众带来更多的情感体验;辽宁广播电视台广播专题《大山里的“摩托书记”》在采制广播版的同时还制作了短视频产品,在北斗融媒、辽宁之声微信公众号、学习强国客户端、阿基米德客户端、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微信公众号、话匣子等多个新媒体平台播发,形成多维度、立体化的传播矩阵,效果甚好。
广播如何用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提供新闻的深度解读、如何以理性的观点引导受众等问题,需要广播从业者不断思考和积极探索。分析获奖作品不难发现,多数作品在保证内容质量的同时,都在媒体融合上寻求突破,运用新技术、新媒体,考虑不同媒介传播的内在逻辑,最终实现“出圈”。
六、结语
中国广播电视大奖2019~2020年度广播获奖作品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又创新表达方式和传播方式,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好声音”。广大广播从业者应以中国广播电视大奖获奖作品为标杆,热忱回应“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新闻传播使命,认真践行“四力”要求,主动参与媒体融合,积极探索广播的“传播之道”,努力讲好中国故事。
注释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国政府网,2017年10月27日,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②张宏军:《新闻历史观与新闻的历史价值》,《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 期。
③杨璐:《2008:中国电视新闻的突破—访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中国新闻奖评委欧阳宏生教授》,《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11 期。
④《李大钊全集(第四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69 页。
⑤高红波、张栗晶:《声音里的中国: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广播获奖作品评析》,《中国广播》,2017年第10 期。
⑥王君超:《报业转型:“互联网思维”还是“融合思维”》,《中国报业》,2014年第2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