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主义在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2022-07-01吴相汉武汉理工大学
吴相汉 | 武汉理工大学
一、“挪用主义”概念厘定
“挪用”一词由两个拉丁文的词根组成,一是ap,意为“向,往……”,具有方向指代和“参照”的意思;二是proprius,意为“拥有的,个人的”,两者结合在一起便形成了appropriate,意为“将某物据为己有”,但“appropriate”还有其他的内涵,即“暗指不正当占有某物……”。19世纪美国学者道格斯·科瑞普(Douglas Crimp)和阿比盖尔·S·格杜(Abigail S Godeau)就在其著作中界定和解释了“挪用主义”理论的概念,并指出“挪用是后现代艺术中的一种创作手法,它是对现代主义所崇尚的艺术原创性的挑战”。他们甚至断言,“艺术中所有图像都是引用语(quotation)和挪用物”,“艺术的意义来自引用(挪用),来自一种图像与另一种图像的关系,人们通过从某一艺术作品中抽出的图像,用于不同艺术语境的行为,来获得不同的含义”。
“挪用主义”创作手法包含着艺术家个人艺术思想和观念的集中展示。对同一图像及元素在不同的现实社会环境、不同历史背景下的不同理解方式,或者对图像与图像之间的关系在不同时代状态下的个性化表达,艺术家通过作品传递出个人主观看法及独特创作思想,甚至还有个人对社会事件的理解与看法,含蓄地表达着艺术家的内心世界。艺术家们利用“挪用”来抒发和表达自我。艺术家希望通过对社会知名度高、流传度高的经典作品进行再创作,在观赏者中实现作品的高效率传播,这也是艺术家在作品中普遍运用“挪用”手法的根本原因。
现代挪用主义最早出现在19世纪中期,其中较为有代表性的是印象主义大师爱德华·马奈在1863年创作的《草地上的午餐》(图1)。该作品挪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版画家、雕刻师尼欧·莱蒙特的作品《帕里斯的审判》中部分人物的构图关系(图2)。马奈通过对画面中人物关系进行重新解构,并将当时社会关于裸体女性角色的讨论作为绘画的主题,其大胆的、开创性的创作,在当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与争议。
图1 草地上的午餐爱德华·马奈
图2 帕里斯的审判尼欧·莱蒙特
20世纪现代主义萌芽之初,“挪用主义”手法开始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运用来进行艺术创作实践。其中最具有代表性是马塞尔·杜尚的作品《泉》(图3),《泉》作为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实例,被认定为现成品挪用艺术的开端。这件作品在对安格尔的《泉》(图4)的挪用的同时,兼具了对于主题以及观念的挪用,至此,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开始被打破,现成品也能被当做艺术。艺术家选择将普通的日常用品转为艺术品,在转变的过程中,日常用品被“符号化”与“意义化”,此时,杜尚把选择这些日用品时所秉承的观念作为艺术的核心,而艺术品的制作过程则被巧妙地省略了。其制作的一系列现成物作品,对当时盛行的西方传统艺术形成了强有力的抨击。通过对现成物作品的创作,使艺术家成为了把语境当做改变感知方式的人,这是对艺术家的一种新的定义,并对艺术创作一直以来提倡的“独创性”有颠覆式的重新定义,从而开始将现代主义同坚固的世纪艺术根基分离开来。他对小便器进行了大胆挪用,不仅消解了小便器在现实中的使用功能,也消解了大家一贯认知的艺术与非艺术的边界。
图3 泉 马塞尔·杜尚
图4 泉 安格尔
以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说,“挪用”在艺术设计的范畴内指的是艺术创作主体通过对过去已有的图像或图式进行主观上积极的、主动的、有艺术表达意向的再创作,创作出的作品客观上并不属于“模仿”或“再现”的抄袭,而是与之前的作品主题意义上不甚相同的具有全新意义的艺术作品。
二、挪用主义在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1.挪用主义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挪用”古典绘画作品运用于平面设计,一直是设计师们最喜欢运用的一种创作手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结合不同年代的社会思潮对乔尔乔内《沉睡的维纳斯》(图5)再创作,不同时期的艺术家们通过对该作的挪用阐释着全然不同的含义。《沉睡的维纳斯》是文艺复兴时期乔尔乔内的经典之作,他将神话题材变为一种对大自然的关注,通过人物和背景的结合给人展现了一个完美的理想的神话世界,同时也是人文主义的一种体现。之后,提香与马奈分别借用了该作品图式创作了《乌尔比诺的维纳斯》《奥林匹亚》(图6),并成为美术史上的经典。
图5 沉睡的维纳斯 乔尔乔内
图6 奥林匹亚 马奈
1989年,艺术团体“游击队女孩”挪用了这一古典作品中的裸体女性的形象,用名为《女性需要脱光衣服才能进入大都会博物馆吗》的招贴作品(图7),围绕“去性别化”这一议题,以女权主义的视角对现代社会的男权机制的抨击,并表达着自己的诉求。
中国艺术家张心一的招贴作品《天生剧中人》(图7)便是对《奥林匹亚》的图式进行了主观上的挪用,她选择采用马赛克式的创造方法和图形,以原作图式上的构图图、人物位置和动态为基础,保留原作了轮廓,对原作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简化,最终只留下剧情、线条和人工色彩。艺术家在对《奥林匹亚》的重新演绎的过程中,对经典作品的内涵进行了再解释,她将《奥林匹亚》简化成了一个符合现代社会审美的艺术符号,使其更容易传达艺术家的观点,让现在的观众产生共鸣,艺术家通过挪用的个性化运用使原作诞生出了新的意义。
图7 女性需要脱光衣服才能进入大都会博物馆吗游击队女孩
这一系列的作品从神权到人权再到女性权利的觉醒,原作的内涵在被不断消解与重构,不同时代的艺术家们通过“挪用”这样的创作方式,在主观挪用的过程中,将艺术家们各自所处的时代特征和自身的思想、艺术表达方面的智慧反映在艺术作品之中,体现了作为艺术家对社会、文化、艺术的人文思考,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
《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很多设计师在海报设计中对达芬奇的这一副名画进行挪用再创作,以此来达到宣传推广的作用。这些海报借用名画广为人知的构图样式,在海报画面呈现上以一种令人熟悉的感觉唤起观众的联想,并引起大众的关注,获得较为成功的营销。比如小时代电影的海报(图8)和腾讯手游和平精英的游戏宣传海报,都是挪用了《最后的晚餐》的图式并进行了再创作,他们也都通过海报成功吸引了消费者的注意。
图8 小时代电影宣传海报
《蒙娜丽莎》也是达芬奇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在绘画创作中早有杜尚的《带胡须的蒙娜丽莎》对该名画进行了挪用,杜尚将自己的创作在意义上与原作进行了分离,但又在图像上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内在联系,艺术家通过略显诙谐的艺术创作给作品蒙上了一层深层次的含义。在平面设计中对《蒙娜丽莎》进行挪用的案例不在少数。艺术家们或是借用《蒙娜丽莎》的构图样式,或是对名画进行解构,创作出了很大一批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以乐高公司的广告宣传海报为例(图9),该海报就是将自己旗下的积木产品与名画的图式相结合,在借用了老少皆知的经典图式的同时,还达到了产品广告宣传的目的。事实证明这也确实是一次成功的宣传营销,此系列的广告海报对乐高积木的销售量做出了贡献,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由此也进一步说明即有的名作在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中,通过设计师们有目的的、主观性的挪用,一样能赋予其全新的意义,绽放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新的生命力。
图9 乐高广告海报
艺术家不仅仅是对历史经典名画名作进行挪用,在平面设计中挪用的对象也涵盖到现成的日用产品。例如理查德·汉密尔顿的《是什么使今天的家庭变得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图10),作者把杂志上的各种图片剪取下来,在经过自己拼贴组织排版的二次创作,将原本毫无干系的各种人物和物品的图片,组成了一个新的、虚幻的空间。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些构成作品元素的被剪切下来的杂志图片其版权应该是属于摄影师所有的。因此可以这样说,这幅作品也是在他人作品的基础上以“挪用”的方式对其作品元素进行重新的排列组合,通过对原杂志意义的消解和重构,成为了新的设计作品。其所想表达的艺术家之精神世界、艺术家之观念与原杂志是毫不相干的,实现了意义的重新构建与转换的艺术目的。还有杰夫·昆斯的《尼亚加拉河》(图11),这件作品的画面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背景是尼亚加拉大瀑布,画面的上方是四位妙龄女性的下肢部分,画面的下方是面包圈、巧克力蛋糕、奶油蛋糕三种常见的食品。整个作品颇具超现实的意味,让人观后回味无穷。该作品以拼贴的形式将三个互不相关的图片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幅新的作品,是杰夫·昆斯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挪用主义中的代表作之一。虽然这些作品所使用到的元素都是现成已有的东西,但是这些并不应该被认作是抄袭,因为艺术家是根据自身的创作需求,为了实现自己的创作目的,将已有的艺术作品进行主动地挪用的,并通过艺术家的主观行为,创造出了与之前作品意义上有较大差异甚至是内涵完全不同的具有全新意义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所要表达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脱出了被挪用之物本身的内涵。
图10 是什么使今天的家庭变得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 汉密尔顿
图11 尼亚加拉河 杰夫·昆斯
2.挪用主义在装置设计中的运用
除了招贴设计和平面设计,在对空间的设计营造方面同样能见到艺术家们“挪用”的身影。以装置设计为例,国内外就有很多的艺术家将“挪用主义”应用到了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其以对原意的再解读,达到实现自己艺术目标的目的。
巴西艺术家欧内斯托•内托的作品《圣地》(图12),将亚马逊森林中原始部落的仪式举办地库比卡瓦(Cupixawa)挪至现代的艺术场馆之中呈现给观众,给观者带来丛林的神秘仪式感和具有原始气息的庄重之感。作品是用原始织物构成的巨大帐篷,树枝落叶满置于帐篷的内部空间,再放置原始气息浓厚的坐垫与手鼓进行装饰,以期最大的重现原始部落的仪式现场,在背景音乐的衬托之下,观众可以在装置内坐下把玩手鼓,感受原始森林部落的氛围,在现代化的展厅中营造一片原始风光。
图12 圣地 欧内斯托·内托
内托的作品被看做是对传统的抽象表达,当观众与装置设计作品产生互动时,他们的意义也发生了改变,通过对仪式地的“挪用”,消解了原址的仪式意义,内托借用原始场所抒发其内心的思想,将这一原始的活动场所移植到现代展馆与观众面对面接触,就是出于本人对故乡的怀念,希望通过该装置作品引起社会大众对原始部落生存空间遭现代社会逐渐挤压现象的关注。《圣地》既是原始部落人的圣地,也是内托精神世界的圣地。
中国艺术家徐冰的作品《天书》(图13)和《鸟飞了》(图14),就是对中国传统的汉字符号进行了挪用,在《天书》中他以中国的汉字为艺术观念,挪用的元素是汉字的外观形式。整部作品的视觉呈现是严格按照印刷格式排列的单独的一个个字,它保留了汉字的外观特征,但已不是可识别的文字了。这种创造性的艺术手法消除了汉字原有的表意性,解除了文字语义上的干扰,成为一个全新的纯视觉符号。因此,它获得了纯粹的形状。作者通过这种挪用方法对中国汉字进行了解构和重新解读。
图13 天书 徐冰
图14 鸟飞了 徐冰
徐冰的《鸟飞了》,也是对汉字进行了有效的挪用,在这件作品中,将汉字以简体字、繁体字、措书、隶书、篆书、象形文字的顺序进行排列直到最后变成鸟飞走了,作者通过对鸟飞走了的空间场景的营造,让汉字从表意的文字系统中解放了出来,转变成了一个全新的“表形符号”。
徐冰的挪用手法是用人们整天打交道的汉字作为对象,却将这种最常见的元素变得陌生化,放置入新场景下的汉字成为不能够被以往经验辨识出的新作品,随着汉字的意思被消解的过程,新的视觉体系被建立起来了,这种消解与建构的过程最终打破了人们的惯性思维习惯。
通过上述举例分析,其实不难看出,艺术设计中挪用对象之广泛,不论是历史名作还是日常的其他物品,都可以成为设计创作的素材,被艺术家挪用来进行创作。由此可见挪用主义在艺术设计中的生命力,其作为一种艺术创作的手段,它的作用不可低估,在未来艺术设计的发展中将会起到独特的作用。
3.当代挪用主义的意义与艺术效果
挪用主义发展至今近200年的历史,证明了挪用主义强大的艺术活力。艺术的挪用在审美意义、创作方法、文化创意创新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今后挪用主义的发展潜力,其旺盛的艺术生命力不言而喻。挪用主义的审美意义在于,艺术家在实现艺术创作的艺术观念的过程中,可以形成审美主客体之间双向的情感交流,满足艺术家的自我实现和审美的愉悦。挪用主义创作手法的显着特点在于审美欣赏的广泛应用,审美主体的直观上的视觉构成了某种特指的隐喻,它形成了超脱于单纯的图像画面形式之外的视觉感。挪用艺术能够创造全新的审美体验,在文化创新的发展中也具有无与伦比的划时代意义。通过对图像符号不同时代的接力式的发展延续和迭代,不断地契合不同时代的审美需求,能够在当前世界逐渐连为一体的发展背景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间的艺术审美难以相互沟通和理解的问题。可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给各个民族带来不同于本民族传统艺术的审美感受,超越单纯只是立足于本民族文化的审美局限,能够对世界范围的艺术审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挪用主义的现实意义体现在这种创作手法在创作的过程中能够赋予作品以个性化的体现和人性化的情感之上。作品填补了人们的情感诉求与审美诉求。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艺术作品商业化性质逐渐提高的当下社会,挪用艺术的这种创新的创作方法被广泛应用,是可以成为其他艺术领域借鉴的成功之路的。
三、结语
挪用主义在当代有十分重要的存在意义。虽然现在对挪用还有很多的争议和讨论,但是这不能影响到挪用在艺术家进行艺术作品创作时所发挥的作用。在现代新时代下的艺术设计作品中,挪用能发挥其独特的功用。艺术家们可以灵活的运用各种材料和技术手段,通过对更为广泛的对象的运用来表达自身对所处的时代、对社会的认识和看法,同时在现在大众文化大发展的环境下通过对对象和材料的运用,激发起大众对艺术设计作品的共鸣,拉近艺术与人民大众之间的距离。通过对挪用的合理运用,创作出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将是现代挪用主义意义之所在。未来总会有一天,在大众认知上,挪用将不会与抄袭复制相混淆,而是作为一个完全独立的艺术创作手法,不断的发挥其强大的生命力为艺术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