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动手能力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研究
2022-07-01王新苗
王新苗
摘要: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与新课改的逐步推进,小学阶段数学教育的基本育人目标发生变化,教师必须以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强化其自主学习意识为目标,组织开展随堂演练活动,动员学生集体参与课上竞赛与游戏,突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降低课程基本知识的抽象性与复杂性,强化学生学习能力,使之灵活运用不同类型的教学工具,自行设计动手实验活动,理解数学问题的本质,把握核心学科概念。本文主要分析了重点培育学生动手能力、革新教学模式的必要性,总结了高效率培育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动手能力;小学数学;学科概念;随堂演练
小学阶段学生实践意识较差,不愿主动参与课上集体练习活动,难以把握直尺、圆规等工具的使用方法,为提升教学效率,教师应当主动转换课堂学习活动主体,给予学生更多表现自我、参与动手实践的机会,使之在实操练习中,逐步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内涵与本质规律,改善其学习体验。教师可在课上向学生演示各类简易教学工具的使用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尝试,分析研究高难度问题,结合自身所学数学知识,创新个人思维,灵活使用几何学、计量学工具,测量常见的数学图形,记录课下实验数据,解读生活现象。
1.培育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调整数学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新课改向小学数学提出了全新要求,教师必须秉承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以全面强化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重点培育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之熟悉课堂学习环境中的潜在生活要素,自行设计阶段性学习主题,使用格尺、圆规、绘图板等工具或测量仪器,搜集可用生活资料与实验数据,验证自身对数学问题的猜想。通过不断组织训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得到强化,逐步形成稳固、全面的学习观,基于往期所学各类数学知识,指导自身实践,制定并执行完善学习计划。教师应当认识到培育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必要性,讲解具备一定思想深度的学科概念与生活现象,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顺应个人兴趣,进行动手尝试,学生的数学思维可得到发展与不断提升。在动手探究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认识到自身能力结构中的缺陷,灵活搭配各类学习工具,制作数学模型或纸上图案,锻炼个人思维能力。部分学生受到错误教学方法的影响,仅能复述教师对于部分數学问题的简单解释,无法独立进行深入探究,不熟悉所处社会环境,为弥补现有教学模式的不足,可引入实践教学法或小组合作教学模式,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之在实践中逐步改善学习体验,正确理解深层次数学概念[1]。
2.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有效培育学生动手能力的可行措施
2.1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作为个体的小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动手能力较弱,难以独立解决高难度数学问题,为强化教学效果,改善学生学习体验,教师必须将不同层次学生分为多个小组,合理设置各阶段学习主题与探究目标,让学生在小组内发挥实践能力,运用所学学科知识,自行解读社会现象与学科问题。学生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提出自身问题并征求其他学习伙伴的意见,共同分析问题的本质,解读生活现象,拓展个人思考路径,发挥创造力与想象力,有计划地强化学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学生可在短时间内养成良好的合作探究习惯,主动思考问题,将理论知识应用于集体实践中,及时指出其他同学所犯错误,获得更大的阶段学习成果。例如在讲解三角形的特性这一部分时,教师可将全班学生分为多个小组,每个小组包含三到五名学生,并给予每个小组一个七巧板,让学生自行利用七巧板与格尺等工具,拼装多个表面积不同的三角形,并使用格尺测量三角形的底边、高的长度,以此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使之认识到所学知识的现实应用价值,把握基础性课程知识的内涵。此类学习活动可强化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使之利用现有教学工具进行有计划、可控制的实践,提升学生对三角形等常见数学图形的理解程度,学生可从不同角度入手,正确理解所学课程知识[2]。
2.2记录实践练习数据,培育学生动手习惯
教师应当基于实际学情,从不同角度入手,重点培育学生自主学习与动手操作习惯,指出并矫正学生不良学习习惯,让学生记录每一阶段课上实践活动中取得的数据与信息,使之自行自我反思,评估个人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取得的学习成果。教师应当认识到小学阶段学生学习能力较差,难以在课上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无法独立解析复杂学科概念,因此必须在实践活动中发挥督促、监管作用,限制学生活动,指出学生在学习方向、探究方法等方面的缺陷,全面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与学科视野,间接培育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例如在讲解加减法则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举出多个实例,详细介绍加减法的意义与运算法则,让学生分不同阶段记录课上实践练习成果,强化其动手操作能力与学习热情,学生可在解答各类加减法问题的过程中,基于数学题的基本条件,使用铅笔在练习本上划出线段图,以不同长度的线段表示待计算的数字,并将动手操作的结论与观察结果写入学习笔记中,做好记录工作。学生可定期阅读学习笔记,评估自身动手能力发展状况,减少自身在解答数学问题过程中出错的次数,降低学习难度。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创设生活化情境,模拟各类社会场所中的人物,在实践中深入体会题目与学习要素,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从而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为高效的动手操作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
3.结术语
为达成动手操作能力培育目标,教师必须在课上营造宽松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自行使用教学工具与学习用品,在笔记本或草稿纸上,描绘各类生活中常见的客观事物。教师可观察学生的动向,评估其学习效果,做好课上指导与训练工作,布置难度适中的学习任务,教会学生怎样深入思考数学问题,培育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许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策略[J].科普童话·新课堂(上),2022(3):98-99.
[2]王玉萍.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物理模型的应用和动手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21(7):109-110.